一种去除核电取水隧洞海生物附着的刀片式清理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0757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去除核电取水隧洞海生物附着的刀片式清理机器,其特点是该机器由设置在机架上的发动机、螺旋桨叶、电动刀头、气囊、摄像头、激光扫描和控制芯片组成,所述电动刀头由刀具支架以环状均匀布设在机架筒形框架上;所述气囊均匀布设在主机箱和控制箱四周的箱体上;所述控制芯片将工作信号通过无线信号传输至隧洞外的计算机,且由计算机进行操作控制,调节气囊,利用电动刀头将海生物去除,实现隧洞附着海生物的自动清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根据隧洞的实际情况对附着的海生物进行无死角的定向清理,做到精准到位,不损伤隧洞内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清洗效率高,制作成本低,效率高,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一定的应用前景。一定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去除核电取水隧洞海生物附着的刀片式清理机器


[0001]本技术涉及取水隧洞清洗设备
,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去除核电取水隧洞海生物附着的刀片式清理机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核电取水隧洞使用的过程中,长期下来会有很多海生物的附着,海生物的附着会是隧洞单位截面取水量变小,影响整个核电厂的工作。附着在隧洞内的海生物一般由贝壳类组成,其壳及分泌物具有一定的坚硬程度。取水隧洞内壁的材质为钢筋混凝土,隧洞截面一般为圆形或马蹄形。去除附着的海生物,不但要考虑工作和清洗效率,还要注意混凝土内壁的保护。
[0003]目前,去除核电取水隧洞海生附着物采用安装在机架上的行走轮组件使整个设备在隧洞内正常行走,机架起安装固定刀具安装座和履带轮的作用,刀具组件通过液压缸来控制刀具高度,使之与隧道内壁接触,通过液压缸带动锯齿状的刀具来回移动,将附着在隧道内壁的海生物铲下来,刀具组件均匀分布在机架上,保证隧道截面清理范围全覆盖。该清理方法虽然能够代替人工进行隧洞中海生物的清理,在清理效率上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但隧洞清洗存在死角,隧洞清洗不彻底,尤其是截面为马蹄形的隧洞,不能根据隧洞的实际情况对附着的海生物进行清理,清洗效果差。
[0004]现有技术的隧洞海生物清理机器不能根据隧洞截面的形状进行无死角的定向清洗,隧洞清洗不彻底,不但清洗效率差、工作效率低,而且还容易损坏隧洞内壁的钢筋混凝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去除核电取水隧洞海生物附着的刀片式清理机器,采用多段式可伸缩的电动刀片为海生附着物的清理工具,气囊控制清理机器下潜的深度位置,螺旋桨为清理机为水下行走的动力装置,将其集为一体的刀片式水下清理机器,开启螺旋桨动力装置,控制机器前进速度,使机器向前至目标井方向运动,通过影像装置得到海生物附着位置,到达海生物附着点后打开液压脚固定清理机器,并调节气囊的充排气,控制清理机的深度位置,开启多段式可伸缩的电动刀片去除海生物,该机器能根据隧洞的实际情况对附着的海生物进行定向清理,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清洗效果,可根据隧洞截面的形状进行无死角的定向清洗,做到精准到位,有的放矢,不损伤隧洞内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清洗效率高,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0006]实现本技术目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去除核电取水隧洞海生物附着的刀片式清理机器,其特点是该清理机器由设置在机架上的发动机、螺旋桨叶、电动刀头、气囊、摄像头、激光扫描和控制芯片组成,所述机架为筒形钢框架结构;所述发动机设置在主机箱内;所述控制芯片设置在控制箱内,且由线缆分别与发动机、电动刀头、气囊、摄像头和激光扫描电性连接;所述主机箱和控制箱由机箱支架为轴对称设置在机架的筒形框架内;所述
螺旋桨叶设置在主机箱和控制箱的中间,且与发动机的转轴固定连接,构成清理机水下行走的螺旋桨动力装置;所述电动刀头由刀具支架以环状均匀布设在机架筒形框架上;所述气囊均匀布设在主机箱和控制箱四周的箱体上;所述摄像头和激光扫描设置在机架前端的筒形框架上;所述控制芯片将工作信号通过无线信号传输至隧洞外的计算机,且由计算机对发动机、电动刀头、气囊、摄像头和激光扫描进行操作控制,通过调节气囊的气体,控制清理机器下潜的深度位置,到达摄像头和激光扫描采集得到的海生物附着位置,利用电动刀头将海生物去除,实现隧洞附着海生物的自动清理。
[0007]所述控制箱内设有给发动机、电动刀头,以及气囊、摄像头和激光扫描供电的电池仓。
[0008]所述电动刀头为多段式可伸缩的电动刀片。
[0009]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根据隧洞的实际情况对附着的海生物进行无死角的定向清理,做到精准到位,有的放矢,不损伤隧洞内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清洗效率高,制作成本低,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图1的1

1截面图;
[0012]图3为图1的2

2截面图;
[0013]图4为图1的3

3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参阅图1~图4,本技术由设置在机架1上的发动机2、螺旋桨叶3、电动刀头4、气囊5、摄像头6、激光扫描7和控制芯片8组成,所述机架1为筒形钢框架结构;所述发动机2设置在主机箱21内;所述控制芯片8设置在控制箱22内,且由线缆分别与发动机2、电动刀头4、气囊5、摄像头6和激光扫描7电性连接;所述主机箱21和控制箱22由机箱支架23为轴对称设置在机架1的筒形框架内;所述螺旋桨叶3设置在主机箱21和控制箱22的中间,且与发动机2的转轴固定连接,构成清理机水下行走的螺旋桨动力装置;所述电动刀头4由刀具支架41以环状均匀布设在机架1筒形框架上;所述气囊5均匀布设在主机箱21和控制箱22四周的箱体上;所述摄像头6和激光扫描7设置在机架1前端的筒形框架上;所述控制芯片8将工作信号通过无线信号传输至隧洞外的计算机,且由计算机对发动机2、电动刀头4、气囊5、摄像头6和激光扫描7进行操作控制,通过调节气囊5中的气体,控制清理机器下潜的深度位置,到达摄像头6和激光扫描7采集得到的海生物附着位置,利用电动刀头4将海生物去除,实现隧洞附着海生物的自动清理;所述控制箱22内设有给发动机2、电动刀头4,以及气囊5、摄像头6和激光扫描7供电的电池仓9;所述电动刀头4为多段式可伸缩的电动刀片。
[0015]参阅图3,所述电动刀头4由刀具支架41以环状均匀布设在机架1筒形框架上;所述控制芯片8和的电池仓9设置在控制箱22内。
[0016]参阅图4,所述气囊5均匀布设在主机箱21和控制箱22四周的箱体上;所述摄像头6和激光扫描7设置在机架1前端的筒形框架上。
[0017]本技术是这样工作的:刀片式清理机器由控制芯片8将工作信号通过无线信
号传输至隧洞外的计算机进行操作控制。将清理机从中间井放入隧洞,开启螺旋桨动力装置控制机器前进速度,使清理机向前至目标井方向运动,通过影像装置得到海生物附着位置,调节气囊5中的气体,使机器在水中处于平衡的位置与姿势,然后调整多段式可伸缩刀架并推出电动刀头4,将刀头伸到最大长度或指定位置,开启电动刀头4去除附着在隧洞内壁的海生物。清理工作结束后收回电动刀头4,启动螺旋桨动力装置,移动机器至指定地点回收。
[0018]以上只是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凡为本技术等效实施,均应包含于本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去除核电取水隧洞海生物附着的刀片式清理机器,其特征在于,该清理机器由设置在机架(1)上的发动机(2)、螺旋桨叶(3)、电动刀头(4)、气囊(5)、摄像头(6)、激光扫描(7)和控制芯片(8)组成,所述机架(1)为筒形钢框架结构;所述发动机(2)设置在主机箱(21)内;所述控制芯片(8)设置在控制箱(22)内,且由线缆分别与发动机(2)、电动刀头(4)、气囊(5)、摄像头(6)和激光扫描(7)电性连接;所述主机箱(21)和控制箱(22)由机箱支架(23)为轴对称设置在机架(1)的筒形框架内;所述螺旋桨叶(3)设置在主机箱(21)和控制箱(22)的中间,且与发动机(2)的转轴固定连接,构成清理机水下行走的螺旋桨动力装置;所述电动刀头(4)由刀具支架(41)以环状均匀布设在机架(1)筒形框架上;所述气囊(5)均匀布设在主机箱(21)和控制箱(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国龙陈懿胡世南李昀周竝康靖宇李鸿桥张永来
申请(专利权)人: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