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采血针,包括外壳、后盖、外壳内的内套和针体,外壳前端连接可折断的帽盖,针体的两侧设置限位台,限位台前端设置自锁凸台,所述针体内预埋针芯,所述针芯前端从所述针体前端露出;后盖底壁与针体后端连接主弹簧,针体前端与内壳前侧内壁之间连接复位弹簧;内套设置引导自锁凸台移动的导向轨道和斜角,后盖设置将内套的斜角和导向轨道撑开的解锁台。本申请通过后盖的解锁台、内套的导向轨道和斜角、主弹簧、复位弹簧等与针体的限位台配合滑动,并通过针体的限位台与内套的平面配合来实现进针深度的精准定位,从而减小采血疼痛感;外壳与帽盖一体注塑成型,杜绝歪帽、误触发现象的发生,且减少帽盖组装环节,使用更方便。用更方便。用更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全采血针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用具
,具体涉及一种安全采血针。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采血针所采用的方案中,一般是通过按压内套,使得针体转动到发射位置,在此情况下,内套仅仅是在采血针的外壳内轴向移动。不过,因为弹簧一端与针体相连接,另一端与采血针的底盖没有相对位移的连接,所以针体转动会带动弹簧扭转,而弹簧一边扭转一边弹击使得弹簧势能会受损,从而影响弹击力度。采血针也需要防止误发射,为了防止误发射,在采血针上设置帽装置,以覆盖触发采血操作的内套,市面上帽装置是由两个组件构成,其组件多,结构复杂,也增加了制造成本,造成资源浪费。
[0003]另外采血针进针深度是由弹簧自由伸缩来控制,会存在些许误差,增加疼痛感。采血针在组装和运输的过程当中易发生歪帽的现象,造成针尖与针体发生倾斜,同时增加使用者的疼痛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血针,进针深度定位精准,减小采血疼痛感,能够减少组装帽盖环节以及杜绝歪帽、误触发现象的发生。
[0005]基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安全采血针,包括外壳、外壳尾部的与外壳密封连接的后盖以及外壳内的内套和针体,外壳前端连接可折断的帽盖,所述针体与内套、内套与外壳内壁均滑动连接,所述针体的两侧设置限位台,限位台前端设置自锁凸台,所述针体内预埋针芯,所述针芯前端从所述针体前端的露出;后盖底壁与针体后端连接为针体提供移动动力的主弹簧,针体前端与内壳前侧内壁之间连接为针体提供反向移动动力的复位弹簧;内套设置引导自锁凸台移动的导向轨道和斜角,后盖设置将内套的斜角和导向轨道撑开解锁台。
[0006]其中,所述外壳尾部设置凹槽,后盖后端外侧设置有凸台,所述凹槽与所述凸台卡接连接,使外壳尾部内侧与后盖外侧紧密配合连接。
[0007]后盖内侧设置引导台,所述引导台贯穿所述主弹簧。
[0008]后盖前端设置解锁台,解锁台顶部与所述斜角内侧抵接。
[0009]其中,两导向轨道之间的内套外壁形成解锁臂,解锁臂上设置解锁槽。
[0010]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前端设置引导内套解锁槽移动、收缩的自锁臂,自锁臂分别与所述内套的解锁臂相抵接。
[0011]其中,所述斜角设置在内套后端,内套中部形成抵挡面,前端中央设置出针孔,所述针体沿所述出针孔移动。
[0012]其中,所述内套的前端内壁贯穿所述复位弹簧。
[0013]其中,所述外壳与所述帽盖一体注塑成型,帽盖与外壳课题之间设置易掰断的断点。
[0014]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5]本申请的针体的两侧设置限位台,限位台前端设置自锁凸台,内套设置引导自锁凸台移动的导向轨道和斜角,导向轨道底部平面限制限位台继续做轴向运动,控制所述针体的进针深度,保证了进针深度的精准定位,从而减小采血疼痛感。
[0016]外壳与帽盖一体注塑成型,杜绝歪帽、误触发现象的发生,且减少注塑与组装帽盖环节;外壳与帽盖之间设置断点,采用掰断式打开方式,方便使用者单手操作;外壳与后盖紧密配合,使外壳与后盖内部达到密封,通过灭菌使内部安全采血针长期保持无菌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采血针非使用状态AA截面的剖视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采血针使用状态BB截面的剖视图。
[0020]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后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内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内套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外壳的中央纵向剖面示意图。
[0024]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的针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5]其中:1、外壳;11、帽盖;12、自锁臂;13、断点;14、凹槽;2、内套;21、导向轨道;22、解锁槽;23、出针孔;24、内套前端内壁;25、斜角;3、针体;31、限位台;32、自锁凸台;4、后盖;41、凸台;42、解锁台;5、主弹簧;6、复位弹簧;7、针芯。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0027]如图1
‑
8所示,一种安全采血针,包括外壳1、外壳1尾部的与外壳1密封连接的后盖4、外壳1内的内套2和针体3,外壳1前端连接可折断的帽盖11,所述针体3与内套2、内套2与外壳1内壁均滑动连接,所述针体3的两侧设置限位台31,限位台31前端设置自锁凸台32,所述针体3内预埋针芯7,所述针芯7前端从所述针体3前端的露出;后盖4底壁与针体3后端连接为针体3提供移动动力的主弹簧5,针体3前端与内壳前侧内壁之间连接为针体3提供反向移动动力的复位弹簧6;内套2设置引导自锁凸台32移动的导向轨道21和斜角25,后盖4设置将内套2的斜角25和导向轨道21撑开解锁台42。
[0028]其中,所述外壳1尾部设置凹槽14,后盖4后端外侧设置有凸台41,所述凹槽14与所述凸台41卡接连接,外壳1尾部内侧与后盖4外侧紧密配合连接,使所述外壳1与所述后盖4内部达到密封效果,通过灭菌使内部安全采血针长期保持无菌效果。
[0029]后盖4内侧设置引导台,所述引导台贯穿所述主弹簧5,用于引导主弹簧5的伸缩方向同时锁定主弹簧5左右活动量。
[0030]其中,如图5
‑
图6所示,所述内套2后端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台31相适配的导向轨道21,用于通过导向轨道21底部平面限制限位台31继续做轴向运动,从而控制所述针体3的进针深度,两导向轨道21之间的内套2外壁形成解锁臂,解锁臂上设置解锁槽22。后盖4前端设置解锁台42,解锁台42顶部与所述斜角25内侧抵接。当按压所述内套2时,通过解锁台42的
顶部将解锁臂向两侧张开,使所述针体3在弹簧的作用力下做轴向运动使所述针芯7通过所述出针孔23露出。
[0031]其中,所述内套2的前端为具有中空内腔的筒状体,内套前端内壁24贯穿所述复位弹簧6,用于引导复位弹簧6的伸缩方向同时锁定复位弹簧6左右活动量。
[0032]进一步的,所述外壳1前端设置引导内套2解锁槽22移动、收缩的自锁臂12,自锁臂12分别与所述内套2的解锁臂相抵接,用于挤压所述内套2的导向轨道21之间的缝隙。
[0033]其中,所述斜角25设置在内套2后端,内套2中部形成抵挡面,前端中央设置出针孔23,所述针体3沿所述出针孔23移动。
[0034]其中,所述外壳1与所述帽盖11一体注塑成型,帽盖11与外壳1课题之间设置易掰断的断点13,使所述帽盖11与所述外壳1分离,露出所述内套2的前端。
[0035]组装过程:首先将复位弹簧6沿内套2内壁放入。其次将内套2的解锁槽22沿外壳1的自锁臂12装入,直至内套2中部台阶平面与外壳1内部台阶抵接,此时内套2的导向轨道21在外壳1的自锁臂12的挤压下向内收缩,导向轨道21的间隙小于针体3的自锁凸台32的厚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采血针,包括外壳、外壳尾部的与外壳密封连接的后盖、外壳内的内套和针体,其特征在于:外壳前端连接可折断的帽盖,所述针体与内套、内套与外壳均滑动连接,所述针体的两侧设置限位台,限位台前端设置自锁凸台,所述针体内预埋针芯,所述针芯前端从所述针体前端露出;后盖底壁与针体后端连接为针体提供移动动力的主弹簧,针体前端与内壳前侧内壁之间连接为针体提供反向移动动力的复位弹簧;内套设置引导自锁凸台移动的导向轨道和斜角,后盖设置将内套的斜角和导向轨道撑开的解锁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采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尾部设置凹槽,后盖后端外侧设置有凸台,所述凹槽与所述凸台卡接连接,外壳尾部内侧与后盖外侧紧密配合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采血针,其特征在于:后盖内侧设置引导台,所述引导台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家朝,赵木林,冯艳宏,霍志伟,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华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