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沉井施工方法以沉井结构,通过以沉井箱的侧壁作为第一受力点,以沉井箱下沉方向上的锚桩固定点位作为第二受力点,在沉井箱的下沉方向上设置千斤顶和锚杆机构,将千斤顶靠近第二受力点的一端与第一受力点连接,将千斤顶远离第二受力点的一端通过锚杆机构与第二受力点连接;通过千斤顶的顶升力对锚杆机构施加拉力,拉力牵引沉井箱下沉,实现沉井箱的下沉施工,下沉过程中在沉箱外部设置了膨润浆泥浆套和输浆系统,可以减少下沉摩擦力,并减少对周边土体的扰动。该方法解决传统沉井对周边扰动大、不容易控制沉井的下沉姿态容易沉偏的缺陷。可施工不对称形状的沉井构件,可在施工空间受限的狭小空间内实现低振动、无噪音、安全高效的沉井施工,减小对周边建筑物影响,能够适用于低净空施工环境;该方法步骤简单,施工方便,降低施工成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用前景。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沉井施工方法及沉井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沉井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沉井施工方法及沉井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原有建筑物需要增设地下空间,在建筑内施工,高度和平面位置的限制,采用传统的围护桩施工,空间受限,造价高,而且容易对已有建筑造成破坏。尤其是对于历史保护建筑,且建筑物内部施工空间有限,净空低,给施工带来困难。
[0003]因此,提供一种施工时扰动低,无噪音,对原有建筑结构影响弱,能够适用于低净空施工环境的沉井及其施工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沉井施工方法,用以解决传统沉井施工扰动大,不容易控制下沉姿态,施工空间受限的缺陷,实现安全高效的沉井施工,减小对建筑物影响。
[000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沉井结构,用以解决传统沉井封底后易上浮的缺陷,提高沉井稳定性。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沉井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7]以沉井箱的侧壁作为第一受力点;
[0008]以所述沉井箱下沉方向上的固定点位作为第二受力点;
[0009]在所述沉井箱的下沉方向上设置千斤顶和锚杆机构;
[0010]其中,将所述千斤顶靠近所述第二受力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受力点连接,将所述千斤顶远离所述第二受力点的一端通过所述锚杆机构与所述第二受力点连接;
[0011]通过所述千斤顶的顶升力对所述锚杆机构施加拉力,通过所述拉力牵引所述沉井箱下沉;
[0012]在所述沉井箱下沉到位后,对所述沉井箱进行封底,将所述锚杆机构远离所述第二受力点的一端与所述沉井箱连接。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将所述千斤顶靠近所述第二受力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受力点连接的步骤包括:
[0014]设置顶升方向与所述沉井箱下沉方向相同或相反的穿心千斤顶,将所述穿心千斤顶靠近所述第二受力点的一端通过钢管与所述沉井箱内壁固定连接;
[0015]将所述千斤顶远离所述第二受力点的一端通过所述锚杆机构与所述第二受力点连接的步骤包括:
[0016]设置沿所述穿心千斤顶顶升方向一致的锚杆机构,所述锚杆机构的一端贯穿并连接所述穿心千斤顶,所述锚杆机构另一端伸入第二受力点位置处,对所述第二受力点位置处进行浇筑形成扩大桩头,所述扩大桩头与土体固定,所述锚杆机构与所述扩大桩头固定连接。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包括至少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受力点和两个所述第二受
力点,所述第一受力点与所述第二受力点一一对应形成一组,所述第一受力点均匀设置在所述沉井箱的侧壁上。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注浆步骤:
[0019]在所述沉井箱的侧壁设置注浆管和出浆口,在所述沉井箱下沉过程中,通过所述注浆管和所述出浆口对所述沉井箱侧壁周围进行注浆。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矫正步骤:
[0021]在所述沉井箱的侧壁设置观测管,在所述观测管底部设置观测灯,在所述观测管上端设置十字丝,通过所述十字丝与所述观测灯的相对位置信息判断所述沉井箱的垂直度;
[0022]通过调节相应位置的千斤顶顶升程度调整所述沉井箱的垂直度。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对所述沉井箱进行封底,将所述锚杆机构远离所述第二受力点的一端与所述沉井箱连接的步骤包括:
[0024]在所述沉井箱底部浇筑混凝土,将锚杆机构与混凝土固定连接;将所述锚杆机构位于混凝土上端部分拆除,对所述锚杆机构端部进行密封操作。
[002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沉井结构,该沉井结构通过上述实施例的沉井施工方法制得,包括:
[0026]沉井箱;
[0027]扩大桩头,所述扩大桩头设于所述沉井箱正下方,所述扩大桩头与土体固定;
[0028]锚杆机构,所述锚杆机构的一端连接所述沉井箱,所述锚杆机构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扩大桩头,所述锚杆机构的拉力大于所述沉井箱受到的浮力。
[002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多个数量的所述扩大桩头和所述锚杆机构,所述扩大桩头和所述锚杆机构一一对应连接,多个所述锚杆机构均匀分布在所述沉井箱底部。
[003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锚杆机构包括锚杆、锚索和锚具,所述锚具设于所述锚杆的一端,所述锚索贯穿所述锚杆和锚具,所述锚索上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在所述锚索受力状态下与所述锚具相抵。
[003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锚索数量设有多个,所述锚杆机构靠近所述扩大桩头的一端设有与所述锚索数量对应的锚板,所述锚板的一端与所述锚杆通过轴连接,所述锚索与所述锚板靠近所述锚杆的一端连接,所述锚板远离所述锚杆的一端与所述锚杆表面设有拉筋。
[003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沉井施工方法,通过以沉井箱的侧壁作为第一受力点,以沉井箱下沉方向上的固定点位作为第二受力点,在沉井箱的下沉方向上设置千斤顶和锚杆机构,将千斤顶靠近第二受力点的一端与第一受力点连接,将千斤顶远离第二受力点的一端通过锚杆机构与第二受力点连接;通过千斤顶的顶升力对锚杆机构施加拉力,拉力牵引沉井箱下沉,实现沉井箱的下沉施工,并对沉井箱进行封底,将锚杆机构远离第二受力点的一端与所述沉井箱连接。该方法解决传统沉井施工扰动动大,不容易控制下沉姿态,施工空间要求高的缺陷,实现低扰动动、无噪音、安全高效的沉井施工,减小对建筑物影响,能够适用于低净空施工环境;该方法步骤简单,施工方便,降低施工成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03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沉井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沉井施工方法施工,沉井箱通过锚杆机构与扩大桩头固定,沉井结构具有很好的抗浮效果,结构稳定性得以提升。
附图说明
[00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5]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沉井施工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0036]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沉井箱施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沉井箱施工状态的俯视图;
[0038]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锚杆机构撑开前结构示意图;
[0039]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锚杆机构撑开后结构示意图;
[0040]图6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锚杆机构撑开后的俯视图;
[0041]图7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锚杆机构拼接结构示意图;
[0042]图8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沉井箱的钢刃脚结构示意图;
[0043]图9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观察灯的结构示意图;
[0044]图10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沉井箱施工后的结构示意图;
[0045]图11是图10中A部放大图;
[0046]图12是异型沉井箱的施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47]附图标记:
[0048]1、沉井箱;2、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井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以沉井箱的侧壁作为第一受力点;以所述沉井箱下沉方向上的锚桩固定点位作为第二受力点;在所述沉井箱的下沉方向上设置千斤顶和锚杆机构;其中,将所述千斤顶靠近所述第二受力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受力点连接,将所述千斤顶远离所述第二受力点的一端通过所述锚杆机构与所述第二受力点连接;通过所述千斤顶的顶升力对所述锚杆机构施加拉力,通过所述拉力牵引所述沉井箱下沉;在所述沉井箱下沉到位后,对所述沉井箱进行封底,将所述锚杆机构远离所述第二受力点的一端与所述沉井箱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千斤顶靠近所述第二受力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受力点连接的步骤包括:设置顶升方向与所述沉井箱下沉方向相同或相反的穿心千斤顶,将所述穿心千斤顶靠近所述第二受力点的一端通过钢管与所述沉井箱内壁固定连接;将所述千斤顶远离所述第二受力点的一端通过所述锚杆机构与所述第二受力点连接的步骤包括:设置沿所述穿心千斤顶顶升方向一致的锚杆机构,所述锚杆机构的一端贯穿并连接所述穿心千斤顶,所述锚杆机构另一端伸入第二受力点位置处,对所述第二受力点位置处进行浇筑形成扩大桩头,所述扩大桩头与土体固定,所述锚杆机构与所述扩大桩头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受力点和两个所述第二受力点,所述第一受力点与所述第二受力点一一对应形成一组,所述第一受力点均匀设置在所述沉井箱的侧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1或3任一项所述的沉井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注浆步骤:在所述沉井箱的侧壁设置注浆管和出浆口,在所述沉井箱下沉过程中,通过所述注浆管和所述出浆口对所述沉井箱侧壁周围进行注浆。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沉井施工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海波,江涛,戴进,耿哲,邵长华,董毓广,陈志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铁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