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件载体包括一片体、至少两个第一带、一带体及至少两个第二带,所述片体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且所述片体具有一上开口及一下开口连通所述容置空间及外部空间,所述片体具有相背对的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所述第二面具有一连接部供与一物件连接;各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一面连接,各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一面共同形成至少一个第一穿孔;所述带体具有一连接端及一自由端,所述连接端连接于所述片体的所述第一面且位于所述上开口处,所述带体具有相背对的一第三面及一第四面,所述第三面是自所述第一面延伸形成;各所述第二带与所述第四面连接,各所述第二带与所述第四面共同形成一第二穿孔。穿孔。穿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物件载体
[0001]本技术与物件载体有关;特别是指一种能调整配戴重心的物件载体。
技术介绍
[0002]已知物件载体用于承载物件,且物件载体能通过例如腰带、背带或是扣件等构件附接于使用者身上,以利于使用者携带物件,并使得使用者在移动或是工作时可空出他们的手,进而达到增进行动效率或是工作效率的目的。
[0003]然而,每个使用者的身形都不相同,物件载体所承载的物件也具有不同的重量或是长度,现有的承载物件无法配合使用者的身形或是所承载的物件提供不同的配戴重心,而容易造成使用者使用上的不方便或是配戴上的不舒适,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调整配戴重心的物件载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件载体,能配合使用者的身形或是所承载的物件提供不同的配戴重心。
[0005]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物件载体包括有一片体、至少两个第一带、一带体及至少两个第二带,所述片体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且所述片体具有一上开口及一下开口分别位于所述容置空间的相对两侧以连通所述容置空间及外部空间,所述片体具有相背对的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所述第二面具有一连接部,用以与一物件连接;各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一面连接,各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一面共同形成至少一个第一穿孔;所述带体具有一连接端及一自由端,所述连接端连接于所述片体的所述第一面且位于所述上开口处,所述带体具有相背对的一第三面及一第四面,所述第三面是自所述第一面延伸形成;各所述第二带与所述第四面连接,各所述第二带与所述第四面共同形成一第二穿孔;其中,所述带体能于所述连接端处相对所述片体弯折,且所述自由端能自所述上开口或所述下开口穿入所述容置空间中。
[0006]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带在一纵向方向上彼此相邻排列设置,且各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一面共同形成在一横向方向上相邻排列设置的两个第一穿孔。
[0007]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带彼此平行设置。
[0008]所述物件载体包含一确保带,相较于各所述第一带设置于较接近所述下开口处的位置,所述确保带与所述第一面共同形成一确保穿孔,所述带体的所述自由端能穿经所述确保穿孔再由所述下开口穿入所述容置空间中。
[0009]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带及所述多个第二穿孔在一纵向方向上排列设置,且所述多个第二带彼此相邻设置。
[0010]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带彼此相互平行设置。
[0011]所述物件载体包含一固定板设置于所述自由端处。
[0012]其中所述带体具有相连接的一第一段及一第二段,包含一拉环设置于所述第四面
且位于所述第一段及所述第二段之间,所述第一段具有所述连接端,所述第二段具有所述自由端。
[0013]所述物件载体包含一第三带,其中所述片体包含相层叠的一第一片体及一第二片体,所述第一片体具有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片体具有所述第二面,所述容置空间位于所述第一片体及所述第二片体之间,所述第二片体具有背对所述第二面的一第五面,所述第五面自所述下开口处往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三带两端连接于所述第五面以与所述第五面共同形成一第三穿孔。
[0014]其中所述带体的宽度小于所述上开口及所述下开口的口径。
[0015]其中所述带体具有一环状空间,所述环状空间位于所述第三面及所述第四面之间。
[0016]本技术的效果在于,所述物件载体的所述第一穿孔或所述第二穿孔能供例如腰带、背带或是扣件等连接件穿过,并通过前述连接件附接于使用者身上或是附接于例如背包等配件上,且由于所述第一穿孔及所述第二穿孔设置于相异的设置位置,借此,使用者能视需求选择使用所述第一穿孔或所述第二穿孔,以调整配戴重心;再者,当所述带体于所述连接端处相对所述片体弯折,且所述自由端自所述下开口穿入所述容置空间,并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后,所述带体与所述片体能共同环绕形成一环孔,如此一来,所述环孔也能供例如腰带、背带或是扣件等连接件穿过;除此之外,所述片体的所述上开口也能供例如腰带、背带或是扣件等连接件穿入并由所述下开口穿出,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所述物件载体能提供多种配戴方式供使用者选择,以提供使用者更舒适的配戴感受及使用上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a为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的物件载体的正面示意图。
[0018]图1b为本技术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物件载体的示意图。
[0019]图2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物件载体的背面示意图。
[0020]图3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物件载体的背面示意图。
[0021]图4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带体自由端穿入确保穿孔的示意图。
[0022]图5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带体自由端穿入下开口的示意图。
[0023]图6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带体自由端穿入下开口的示意图。
[0024]图7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带体自由端穿入下开口的示意图。
[0025]图8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连接件自片体的上开口穿入并由下开口穿出的示意图。
[0026]图9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连接件穿过环孔的示意图。
[0027]图10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连接件穿过第二带的示意图。
[0028]图11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带体相对所述片体弯折后自上开口穿入所述容置空间中并由下开口穿出的示意图。
[0029]图12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连接件穿过第一穿孔的示意图。
[0030]图13为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物件载体的立体图。
[0031]图14为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物件载体的立体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
[0033][本技术][0034]1:物件载体
[0035]10:片体
[0036]101:第一面
[0037]102:第二面
[0038]103:第一穿孔
[0039]104:上开口
[0040]105:下开口
[0041]10a连接部
[0042]12:第一片体
[0043]14:第二片体
[0044]141:第五面
[0045]20:第一带
[0046]30:带体
[0047]301:第三面
[0048]302:第四面
[0049]303:第二穿孔
[0050]304:环孔
[0051]305:环状空间
[0052]30a:连接端
[0053]30b:自由端
[0054]32:第一段
[0055]34:第二段
[0056]40:确保带
[0057]50:第二带
[0058]60:拉环
[0059]70:固定板
[0060]80:确保带
[0061]401:确保穿孔
[0062]90:第三带
[0063]902:第三穿孔
[0064]AX:横向方向
[0065]AY:纵向方向
[0066]B:包体
[0067]C:连接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物件载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片体,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且所述片体具有一上开口及一下开口分别位于所述容置空间的相对两侧以连通所述容置空间及外部空间,所述片体具有相背对的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所述第二面具有一连接部,用以与一物件连接;至少两个第一带,各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一面连接,各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一面共同形成至少一个第一穿孔;一带体,具有一连接端及一自由端,所述连接端连接于所述片体的所述第一面且位于所述上开口处,所述带体具有相背对的一第三面及一第四面,所述第三面是自所述第一面延伸形成;至少两个第二带,各所述第二带与所述第四面连接,各所述第二带与所述第四面共同形成一第二穿孔;其中,所述带体能于所述连接端处相对所述片体弯折,且所述自由端能自所述上开口或所述下开口穿入所述容置空间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件载体,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带在一纵向方向上彼此相邻排列设置,且各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一面共同形成在一横向方向上相邻排列设置的两个第一穿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件载体,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带彼此平行设置。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件载体,其中,包含一确保带,相较于各所述第一带设置于较接近所述下开口处的位置,所述确保带与所述第一面共同形成一确保穿孔,所述带体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藤耀,
申请(专利权)人:张藤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