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DIC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氯乙烯树脂用增塑剂、氯乙烯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8550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19: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非转移性、防雾性、柔软性、耐热性和耐寒性的平衡优异的氯乙烯树脂用增塑剂。具体而言,一种氯乙烯树脂用增塑剂,其是以碳原子数2~18的二醇、碳原子数4~14的脂肪族二羧酸、以及碳原子数4~18的一元醇和/或碳原子数2~21的一元羧酸作为反应原料的聚酯,上述聚酯的数均分子量为500~6000的范围,并且分子量600以下的成分以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中的面积比率计为0.5~3.0质量%的范围。面积比率计为0.5~3.0质量%的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氯乙烯树脂用增塑剂、氯乙烯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氯乙烯树脂用增塑剂、氯乙烯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技术介绍

[0002]氯乙烯树脂(PVC)是代表性的塑料的一种,并具有廉价且耐热性优异等物性,因而其用途遍及多方面。由于氯乙烯树脂具有硬且脆的性质,因而通常添加增塑剂使氯乙烯树脂柔软后使用。
[0003]作为用于氯乙烯树脂的代表性的增塑剂,已知有邻苯二甲酸酯、己二酸酯、偏苯三酸酯等多元酸的高级烷基酯,从价格和性能平衡的观点出发,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的情况多。
[0004]在被要求邻苯二甲酸酯所无法应对的耐热性等的用途中,使用具有邻苯二甲酸酯以上的耐热性的偏苯三酸酯(例如专利文献1)。其中,偏苯三酸三
‑2‑
乙基己酯、偏苯三酸三正辛酯、偏苯三酸三正癸酯、偏苯三酸三异壬酯和偏苯三酸三异癸基酯等是耐热性非常高的增塑剂,因而多用于耐热电线、汽车用线束和汽车用仪表盘等。
[0005]另外,担心邻苯二甲酸酯对人体的不良影响,要求开发邻苯二甲酸酯以外的增塑剂。例如,专利文献2公开了聚酯作为氯乙烯树脂用增塑剂。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

089155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3

6672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0]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11]对于汽车用仪表盘、车辆内装材料中所使用的氯乙烯树脂的增塑剂,增塑剂向氨基甲酸酯树脂的非转移性、及增塑剂不从氯乙烯树脂挥发的防雾性的要求提高,上述偏苯三酸酯增塑剂和聚酯增塑剂均无法得到满意的性能。
[0012]本专利技术想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非转移性、防雾性、柔软性、耐热性和耐寒性的平衡优异的氯乙烯树脂用增塑剂。
[0013]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4]本专利技术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是发现虽然减少低分子量成分、但包含一定以上的低分子量成分的聚酯作为氯乙烯树脂用增塑剂而言是优异的,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0015]即,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氯乙烯树脂用增塑剂,其是以碳原子数2~18的二醇、碳原子数4~14的脂肪族二羧酸、以及碳原子数4~18的一元醇和/或碳原子数2~21的一元羧酸作为反应原料的聚酯,上述聚酯的数均分子量为500~6000的范围,并且分子量600以下的成分以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中的面积比率计为0.5~3.0质量%的范围。
[0016]专利技术效果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非转移性、防雾性、柔软性、耐热性和耐寒性的平衡优异的氯乙烯树脂用增塑剂。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损害本专利技术的效果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变更来实施。
[0019][氯乙烯树脂用增塑剂][0020]本专利技术的氯乙烯树脂用增塑剂是以碳原子数2~18的二醇、碳原子数4~14的脂肪族二羧酸、以及碳原子数4~18的一元醇和/或碳原子数2~21的一元羧酸作为反应原料的聚酯,上述聚酯的数均分子量为500~6000,并且分子量600以下的成分以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中的面积比率计为0.5~3.0质量%的范围。
[0021]以下,有将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氯乙烯树脂用增塑剂的聚酯简称为“本专利技术的聚酯”的情况。
[0022]本专利技术的聚酯通过将数均分子量设为500~6000的范围、并且将分子量600以下的成分设为0.5~3.0质量%的范围,从而能够在使非转移性和防雾性提升的同时确保柔软性和耐寒性。本专利技术的聚酯的分子量600以下的成分优选为1.0~3.0质量%的范围,更优选为1.1~2.9质量%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1~2.8质量%的范围。
[0023]对于本专利技术的聚酯,通过实施例记载的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来确认数均分子量为500~6000的范围、以及分子量600以下的成分为0.5~3.0质量的范围。
[0024]本专利技术的聚酯是使用碳原子数2~18的二醇、碳原子数4~14的脂肪族二羧酸、以及碳原子数4~18的一元醇和/或碳原子数4~21的一元羧酸作为反应原料而得到的聚酯。
[0025]在此,所谓的“反应原料”,意指构成本专利技术的聚酯的原料,并且意指不包括不构成聚酯的溶剂、催化剂。
[0026]上述碳原子数2~18的二醇优选为碳原子数2~18的亚烷基二醇或碳原子数2~18的氧亚烷基二醇。
[0027]作为上述碳原子数2~18的亚烷基二醇,可举出乙二醇、1,2

丙二醇、1,3

丙二醇、1,2

丁二醇、1,3

丁二醇、1,2

丙二醇、2

甲基

1,3

丙二醇、1,4

丁二醇、1,5

戊二醇、2,2

二甲基

1,3

丙二醇(新戊二醇)、2,2

二乙基

1,3

丙二醇(3,3

二羟甲基戊烷)、2

正丁基
‑2‑
乙基

1,3

丙二醇(3,3

二羟甲基庚烷)、3

甲基

1,5

戊二醇、1,6

己二醇、环己烷二甲醇、2,2,4

三甲基

1,3

戊二醇、2

乙基

1,3

己二醇、2

甲基

1,8

辛二醇、1,9

壬二醇、1,10

癸二醇、1,12

十八烷二醇等。
[0028]上述碳原子数2~18的亚烷基二醇优选为碳原子数3~10的亚烷基二醇,更优选为碳原子数3~6的亚烷基二醇,进一步优选为1,2

丙二醇、1,3

丁二醇、1,4

丁二醇、新戊二醇、2

甲基

1,3

丙二醇、3

甲基

1,5

戊二醇、1,6

己二醇。
[0029]上述碳原子数2~18的氧亚烷基二醇例如是将上述碳原子数2~18的亚烷基二醇的碳原子之一置换为氧原子而得的物质,并可举出二乙二醇、三乙二醇、四乙二醇、二丙二醇、三丙二醇等。
[0030]上述碳原子数2~18的氧亚烷基二醇优选为碳原子数3~10的氧亚烷基二醇,更优选为碳原子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氯乙烯树脂用增塑剂,其是以碳原子数2~18的二醇、碳原子数4~14的脂肪族二羧酸、以及碳原子数4~18的一元醇和/或碳原子数2~21的一元羧酸作为反应原料的聚酯,所述聚酯的数均分子量为500~6000的范围,并且分子量600以下的成分以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中的面积比率计为0.5质量%~3.0质量%的范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氯乙烯树脂用增塑剂,其中,所述碳原子数4~14的脂肪族二羧酸为选自己二酸和癸二酸中的一种以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氯乙烯树脂用增塑剂,其中,所述碳原子数2~18的二醇为选自1,2

丙二醇、1,3

丁二醇、1,4

丁二醇、新戊二醇、2

甲基

1,3

丙二醇、3

甲基

1,5

戊二醇和1,6

己二醇中的一种以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氯乙烯树脂用增塑剂,其中,所述碳原子数4~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口崇史所宽树铃木治
申请(专利权)人:DIC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