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跟距轴向撑开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6903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1 2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跟距轴向撑开器,包括牵引针和两组撑开组件,任一撑开组件包括固定撑杆、连接杆、滑动撑杆和转动手柄,固定撑杆的一端设置有可套接牵引针的固定撑杆孔,另一端与连接杆的一端固接,滑动撑杆的一端设置有可套接牵引针的滑动撑杆孔,另一端设置有与连接杆滑接的滑接孔,滑动撑杆的一侧固接有内设螺纹孔的螺纹套筒,转动手柄以可抵靠到连接杆另一端的方式与螺纹孔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转动手柄,螺纹杆就会在螺纹套筒中向前转动推进,当螺纹杆的前端抵住连接杆时,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就会牵引滑动撑杆远离固定撑杆,达到撑开的目的。通过机械力实现骨折断端强有力的撑开,可明显提高跟骨骨折微创手术的效果及效率。效果及效率。效果及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跟距轴向撑开器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跟骨骨折闭合微创手术的辅助复位器械,用于对跟骨进行轴向闭合撑开,以迅速恢复跟骨长度、高度及纠正内翻畸形并持续维持这种复位状态,为后续进一步经皮微创复位固定创造关键前提。

技术介绍

[0002]跟骨骨折多为交通事故或高坠伤等高能量暴力所致,骨折后常常会出现跟骨短缩、增宽、高度丢失及内翻等畸形,同时患足周围软组织损伤亦较重,往往需手术治疗。
[0003]传统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术式进行治疗,切口并发症较高,手术创伤大,术中失血多,术后恢复慢。因此,此类术式已逐渐成为备选方案。为规避开放手术的并发症,骨科大夫开始探索微创手术方案。其中,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内固定作为纯闭合微创治疗跟骨骨折的手术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软组织并发症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来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该手术方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即为牵开骨折断端,进而撬拨复位后距下关节面移位的骨折块。而常规方法是在跟骨后结节横穿一根斯氏针,通过人力来牵引拉开跟骨骨折断端,但这种方式牵开力度极为有限且难以维持。因此,如果没有良好的器械辅助,要实现跟骨骨折断端的闭合撑开是非常困难的。
[0004]现有的、广泛用于临床实践中的跟骨撑开器种类极少,很多医院使用颈椎撑开器进行替代使用。不能沿跟骨轴线撑开、撑开力度小、大部分达不到良好的撑开效果,进而影响复位质量及手术效果。
[0005]中国专利CN2020216517216公开了一种跟距轴向撑开器,包括扳手、牵引针和两组撑开组件,任一撑开组件包括牵引螺杆、螺母、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通过扳手拧动六角螺母的机械作用力推动远端支撑杆向远端移动,同时给予近端支撑杆以相同的反作用力来实现撑开。虽利用机械力实现跟骨骨折断端的撑开,但还可能存在如下问题:
[0006]1、牵引螺杆为圆柱形全螺纹设计,第二支撑杆通过与之匹配的圆形套筒连接,此类设计无法控制撑开器的旋转,因此难以维持撑开器按跟骨长轴进行撑开,进而实现最好的撑开效果;
[0007]2、操作不便,螺母的拧动并不能连续,扳手转动一定的角度后需要退出再配合,调整的效率低;
[0008]3、牵引螺杆及第一、第二支撑杆等零部件过于粗大,会出现透视遮挡,影响透视效果,进而影响术中判断;用扳手拧动六角螺母时,尤其当撑开到一定程度时,扳手会明显带动撑开组件摇摆,进而无法维持撑开器的稳定;
[0009]4、第二支撑杆后期受到较大的牵引力后,螺纹配合可能会存在卡滞,转动螺母施力会更加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跟距轴向撑开器,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001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跟距轴向撑开器,包括两根牵引针和两组撑开组件,任一所述撑开组件包括固定撑杆、连接杆、滑动撑杆和转动手柄,所述固定撑杆的一端设置有可套接所述牵引针的固定撑杆孔,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接,所述滑动撑杆的一端设置有可套接所述牵引针的滑动撑杆孔,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杆滑接的滑接孔,所述滑动撑杆的一侧固接有内设螺纹孔的螺纹套筒,所述转动手柄以可抵靠到所述连接杆另一端的方式与所述螺纹孔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牵引针为手术室常备的普通克氏针,且所述克氏针的直径为2

4mm。
[0013]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撑杆和连接杆通过一直杆一体式弯折成形,所述固定撑杆和连接杆的夹角为80
°‑
100
°

[0014]进一步的,还包括延伸杆和连接块,所述延伸杆的一端垂直固接在所述滑动撑杆上,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块固接,所述螺纹套筒固接在所述连接块上。
[0015]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撑杆孔和滑动撑杆孔的轴线平行设置。
[0016]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手柄为T型手柄,所述T型手柄还包括与所述螺纹杆垂直连接的转动杆。
[0017]进一步的,所述螺纹杆的端部设置有可套接在所述连接杆另一端外的限位沉孔。
[0018]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撑杆的底部固接有固定撑杆加长套,所述固定撑杆孔设置在所述固定撑杆加长套内,所述滑动撑杆的底部固接有滑动撑杆加长套,所述滑动撑杆孔设置在所述滑动撑杆加长套内。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0]1、本技术通过旋转转动手柄,以机械力推动螺纹杆在螺纹套筒中向前旋进,当螺纹杆的前端抵住连接杆后,由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螺纹杆就会牵引滑动撑杆远离固定撑杆,实现强有力的撑开。
[0021]2、本技术的两根牵引针分别放置在跟骨骨折线两端,且位于跟骨长轴线上(近端牵引针经皮横穿距骨头中心,远端牵引针经皮横穿跟骨后结节中心),撑开即按跟骨的长轴线撑开。这样在复位时,可将骨折端软组织铰链的辅助复位作用发挥至最大。
[0022]3、本技术撑开的方式为闭合撑开,在撑开的过程中,由于骨折端软组织绞链的作用(骨折端软组织可借助撑开时的张力辅助牵拉骨折端自动回位),可迅速恢复跟骨的大体形态,即长度、宽度和高度。
[0023]4、本技术通过轴向撑开,迅速恢复跟骨形态后,还可持续维持这种复位状态。为后续经皮撬拨复位跟骨移位的关节面、经皮置入螺钉固定的微创手术治疗创造关键前提。
[0024]5、本技术只需旋转转动手柄,即可实现撑开,可根据复位的需要分别对内侧及外侧撑开组件进行不同力度的撑开。简单而便捷,能明显提高手术效率。
[0025]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2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
中:
[0027]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公开的跟骨撑开器的第一轴测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公开的跟骨撑开器的第二轴测示意图;
[0029]图3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公开的跟骨撑开器的主视示意图;
[0030]图4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公开的跟骨撑开器的俯视示意图;
[0031]图5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公开的牵引针的置入点立体示意图;
[0032]图6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公开的牵引针置入方向的跟骨轴位平面示意图;
[0033]图7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公开的跟骨撑开器的工作示意图;
[0034]图8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公开的跟骨撑开器撑开完成及复位后跟骨轴位平面示意图。
[0035]图例说明:
[0036]1、牵引针;2、撑开组件;21、固定撑杆;211、固定撑杆孔;22、连接杆;23、滑动撑杆;231、滑动撑杆孔;232、滑接孔;24、转动手柄;241、转动杆;242、螺纹杆;243、限位沉孔;25、螺纹套筒;251、螺纹孔;26、延伸杆;27、连接块;28、固定撑杆加长套;29、滑动撑杆加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跟距轴向撑开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牵引针(1)和两组撑开组件(2),任一所述撑开组件(2)包括固定撑杆(21)、连接杆(22)、滑动撑杆(23)和转动手柄(24),所述固定撑杆(21)的一端设置有可套接所述牵引针(1)的固定撑杆孔(211),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22)的一端固接,所述滑动撑杆(23)的一端设置有可套接所述牵引针(1)的滑动撑杆孔(231),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杆(22)滑接的滑接孔(232),所述滑动撑杆(23)的一侧固接有内设螺纹孔(251)的螺纹套筒(25),所述转动手柄(24)的螺纹杆(242)以可抵靠到所述连接杆(22)另一端的方式与所述螺纹孔(25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距轴向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针(1)为手术室常备的普通克氏针,且所述克氏针的直径为2

4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距轴向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撑杆(21)和连接杆(22)通过一直杆一体式弯折成形,所述固定撑杆(21)和连接杆(22)的夹角为80
°‑
100
°
。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雄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市中心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