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厢和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6642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1 2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进行安装作业的轿厢和电梯。轿厢(3)包括轿厢框架(7),该轿厢框架(7)具有一对纵向框架(11A、11B)和连接一对纵向框架(11A、11B)的下端部的下框架(10);以及轿厢室(8),该轿厢室(8)具有与下框架(10)一体组装的轿厢底(12)。一对纵向框架(11A、11B)具有嵌合下框架(10)的嵌合部(23、27);以及将下框架(10)引导到嵌合部(23、27)的锥形片(24A、24B、28A、28B)(引导部)。28B)(引导部)。28B)(引导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轿厢和电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轿厢和电梯。

技术介绍

[0002]电梯轿厢具有轿厢室和支承轿厢室的轿厢框架。轿厢室具有地板、轿顶和侧板。轿厢框架配置在轿厢室的外侧,形成包围地板、轿顶和侧板的四边形的框状。
[0003]专利文献1记载了关于电梯的轿厢框架结构的技术。如专利文献1所述,轿厢框架具有下框架、上框架和左右的纵向框架。安装轿厢框架时,首先将左右的纵向框架嵌入导轨。接着,将下框架放入其间,与纵向框架固定。然后,组装轿厢室后与上框架和左右的纵向框架固定。一般情况下,下框架在与轿厢室的轿厢底组装成一体的状态下与左右的纵向框架的下部嵌合。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

11448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但是,在使与轿厢底组装成一体的下框架与纵向框架嵌合时,若从上方观察,则下框架被轿厢底遮住了,因此无法视觉识别下框架与纵向框架的嵌合部。其结果是,下框架相对于左右纵向框架的位置调整比较困难,安装作业变得繁杂。另外,视觉识别下框架与纵向框架的嵌合部需要作业人员进入底坑内从下面观察,妨碍了安全性的提高。
[0006]本目的是考虑到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进行安装作业的轿厢和电梯。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到专利技术目的,轿厢包括:轿厢框架,该轿厢框架具有一对纵向框架和连接一对纵向框架的下端部的下框架;以及轿厢室,该轿厢室具有与下框架一体组装的轿厢底。而且,一对纵向框架具有嵌合下框架的嵌合部、以及将下框架引导到嵌合部的引导部。此外,电梯具备了在井道内进行升降动作的上述轿厢。专利技术效果
[0008]根据上述结构的轿厢和电梯,能容易地进行安装作业。上述以外的技术问题、结构以及效果通过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来进一步明确。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梯的概要结构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轿厢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一对纵向框架的立体图。图4是从上方观察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轿厢下部组装体安装在一对纵向框架上
的中途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是从下方观察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轿厢下部组装体安装在一对纵向框架上的中途的状态的说明图。图6是沿图4所示的A

A线的剖视图。图7是从上方观察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轿厢下部组装体安装在一对纵向框架上的状态的说明图。图8是沿图7所示的B

B线的剖视图。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下框架与一对纵向框架的嵌合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具有实质相同的功能或结构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说明。
[0011]1.实施方式1[电梯]首先,参照图1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梯的结构。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梯的简要结构图。
[0012]如图1所示,电梯包括曳引机1、主绳索2、轿厢3、对重5以及滑轮6。轿厢3包括一对轿厢下滑轮4A、4B。轿厢3根据卷绕在一对轿厢下滑轮4A、4B上的主绳索2的移动在井道100中升降。
[0013]曳引机1是卷起主绳索2以使轿厢3升降的设备。曳引机1设置在井道100的上部。主绳索2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固定在井道100的最上部。主绳索2卷绕在一对轿厢下滑轮4A、4B、曳引机1、滑轮6上。
[0014]轿厢3被未图示出的一对导轨引导并进行升降。一对轿厢下滑轮4A、4B配置在轿厢3的下侧。对重5是用于取得与轿厢3的质量平衡从而减轻曳引机1的负荷的配重。当由曳引机1卷起主绳索2时,对重5在与轿厢3相反的方向上进行升降。滑轮6设置在对重5的上部,并与对重5一体地升降。
[0015][轿厢]接下来,参照图2说明轿厢3的结构。图2是表示轿厢3的外观的立体图。
[0016]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电梯使用者相对于轿厢3的视线为基准,来定义前后、上下、左右各个方向。这种情况下,从电梯使用者观察,面前侧是前方向,里侧是后方,上侧是上方,下侧是下方,左侧是左方,右侧是右方。
[0017]如图2所示,轿厢3包括轿厢框架7、配置在轿厢框架7的内侧的轿厢室8。轿厢室8在内部具有用于装载货物和人的容纳空间。轿厢室8由轿厢底12、侧板13和轿顶15形成。轿厢底12和轿顶15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经由上述容纳空间相对的状态。侧板13配置成包围除了轿门18的部分外的上述容纳空间的四方。
[0018]从前后方向观察时,轿厢框架7形成为纵向较长的长方形。轿厢框架7配置成包围轿厢室8。轿厢框架7具有配置在轿厢室8的上部的上框架9、设置在轿厢室8的下部的下框架10(参照图5)、以及配置在轿厢室8的左右侧部的一对纵向框架11A、11B。
[0019]上框架9是沿左右方向延伸得较长的构件。上框架9水平地架设在一对纵向框架
11A、11B的上端部之间。上框架9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固定到纵向框架11A的上端部,上框架9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固定到纵向框架11B的上端部。由此,一对纵向框架11A、11B的上端部通过上框架9连接。
[0020]一对纵向框架11A、11B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状态。各个纵向框架11A、11B是沿上下方向延伸得较长的构件。各个纵向框架11A、11B由上述一对导轨可移动地支承。导轨是垂直安装在井道100的墙壁上的细长状的构件。
[0021]下框架10配置在经由轿厢室8与上框架9相对的位置处。下框架10是沿左右方向延伸得较长的大致长方体状的构件(参照图5)。由下框架10的下表面和侧面形成的角部形成为圆弧形。
[0022]下框架10水平地架设在一对纵向框架11A、11B的下端部之间。下框架10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固定到纵向框架11A的下端部,下框架10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固定到纵向框架11B的下端部。由此,一对纵向框架11A、11B的下端部通过下框架10连接。
[0023]下框架10通过一对轿厢底支承梁14A、14B支承轿厢底12。一对轿厢底支承梁14A、14B是支承轿厢底12的梁。防振部20分别设置在轿厢底支承梁14A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防振部20还分别设置在轿厢底支承梁14B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防振部20是抑制包括轿厢底12在内的轿厢室8的振动的部分。轿厢底12由一对轿厢底支承梁14A、14B经由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防振部20支承。
[0024]轿厢底支承梁14A配置在下框架1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右端部)上。轿厢底支承梁14B配置在下框架10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左端部)上。另外,各个轿厢底支承梁14A、14B在放置在下框架10上的状态下,通过未图示出的螺栓固定到下框架10的上表面。各个轿厢底支承梁14A、14B以与下框架10成直角的方向水平配置。具体地,下框架10平行于左右方向地配置,各个轿厢底支承梁14A、14B平行于前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轿厢,其特征在于,包括:轿厢框架,该轿厢框架具有一对纵向框架和连接所述一对纵向框架的下端部的下框架;以及轿厢室,该轿厢室具有与所述下框架一体组装的轿厢底,所述一对纵向框架具有嵌合所述下框架的嵌合部、以及将所述下框架引导到所述嵌合部的引导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底具有用于与一对纵向框架位置对齐的标记。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是从所述嵌合部的上端倾斜地突出的锥形片。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合部具有一对壁板,该一对壁板在与所述一对纵向框架所相对的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以及底板,该底板与所述一对壁板的下端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仮屋智贵大菅麻里户村好贵岛田胜博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