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6630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1 2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彼此可匹配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具有第一可匹配部和第一键的第一壳体。第一键位于第一可匹配部的外部。第二连接器包括具有第二可匹配部的第二壳体,并包括具有突出端和第二键的外壳。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处于彼此分离的分离状态时,突出端朝向第一连接器。第二键是从突出端延伸的凹槽。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彼此匹配时,第二可匹配部接收在第一可匹配部中,并且第一键接收在第二键中。本发明专利技术连接器组件包括了匹配键并配置成了可防止EMI。可防止EMI。可防止EMI。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彼此可匹配的两个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例如,在US9490579B(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类型的连接器组件,该专利文献的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此。
[0003]参见图41,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90,其包括彼此可匹配的插座(第一连接器)92和插头(第二连接器)96。第一连接器92具有金属屏蔽(第一壳体)93。第一壳体93形成有狭缝94。此外,第一壳体93具有突出标识符95。突出标识符95连接到狭缝94的内边缘,并且被弯曲以位于第一壳体93内。第二连接器96具有壳体(第二壳体)97。第二壳体97形成有狭槽98。当第二连接器96与第一连接器92匹配时,第二壳体97接收在第一壳体93中,并且突出标识符95接收在狭槽98中。从上述结构可以看出,通过在彼此对应的位置提供突出标识符95和狭槽98,恰当的第二连接器96可以与第一连接器92匹配。换句话说,连接器组件90具有仅允许恰当的第二连接器96与第一连接器92匹配的匹配键。
[0004]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中的每一个都需要形成有狭缝,以便设置有如专利文献1的匹配键。从防止电磁干扰(EMI)的观点来看,这些狭缝是不可取的。专利文献1的匹配键特别不适合于传输高速信号的连接器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包括匹配键并配置成可防止EMI。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7]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沿匹配方向彼此匹配。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保持构件、两个或更多个第一端子和第一壳体。所述第一端子由所述第一保持构件保持。每个所述第一端子具有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可匹配部和第一键。所述第一可匹配部在垂直于所述匹配方向的垂直平面中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键是设于所述第一可匹配部上的突起,并且在所述垂直平面中位于所述第一可匹配部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保持构件、两个或多个第二端子、第二壳体和外壳。所述第二端子由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保持。每个所述第二端子具有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可匹配部。所述第二可匹配部在所述垂直平面内包围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外壳具有突出部、突出端和第二键。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垂直平面内远离所述第二可匹配部,并且在所述垂直平面内至少部地包围所述第二可匹配部。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在所述匹配方向上处于彼此分离的分离状态下时,所述突出端在所述匹配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键是形成在所述外壳中的凹槽,并且从所述突出端沿所述匹配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彼此匹配的匹配状态下,各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别与各所述第二接触部
接触。在所述匹配状态下,所述第二可匹配部接收在所述第一可匹配部中,并且所述第一键接收在所述第二键中。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在匹配状态下,第一连接器的第一键接收在第二连接器的第二键中。从该机制可以看出,通过将第一键和第二键设置在垂直平面内彼此对应的位置,第一连接器可以与恰当的第二连接器匹配。换句话说,本专利技术一方面的连接器组件具有仅允许恰当的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匹配的匹配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的匹配键包括第一连接器的第一键和第二连接器的第二键。
[0009]本专利技术一方面的第二键不是形成在第二壳体的第二可匹配部中,而是形成在远离第二可匹配部的外壳中。因此,第二可匹配部可以形成为没有狭缝的形状,从而可以完全包围第二接触部。另外,第一键在垂直平面内位于第一壳体的第一可匹配部的外部。因此,第二可匹配部可以在匹配状态下接收在第一可匹配部中。除了垂直平面内的第二接触部之外,如此接收的第二可匹配部可以包围第一接触部。换句话说,在匹配状态下,第二可匹配部可以在垂直平面内电磁屏蔽整个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因此,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匹配键并配置成可防止EMI。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其中,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处于它们彼此分离的分离状态,第一连接器安装在板上,第二连接器连接到电缆。
[0011]图2是图1示出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其中,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处于它们彼此匹配的匹配状态。
[0012]图3是图1示出的连接器组件的俯视图,其中,部分地示出了第二连接器,并用点划线示出了第一连接器的止动件的位置和第二连接器的隐藏远端的位置。
[0013]图4是图1示出的连接器组件的侧视图。
[0014]图5是图1示出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5]图6是图5示出的第二连接器的主视图。
[0016]图7是图1示出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7]图8是图7示出的第一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图。
[0018]图9是图7示出的第一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图。
[0019]图10是图7示出的第一连接器的侧视图。
[0020]图11是图7示出的第一连接器的主视图,其中,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可匹配部和第二端子在匹配状态下的轮廓用虚线示出。
[0021]图12是图1示出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其中,第二连接器相对于图1示出的第二连接器倒置排列,且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可匹配部的端部接收在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可匹配部中。
[0022]图13是图12示出的连接器组件的侧视图,其中,第二连接器的突出端与第一连接器的止动件邻接,且第一连接器的第一接触部的端部的位置、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壳体的端部的位置,以及第二连接器的第二接触部的端部的位置用虚线示出。
[0023]图14是图1示出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变型的立体图,其中,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处于它们彼此匹配的匹配状态。
[0024]图15是图14示出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5]图16是图14示出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6]图17是图1示出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和图14示出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可匹配部的端部接收在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可匹配部中。
[0027]图18是图17示出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侧视图,其中,第二连接器的突出端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键邻接,且第一连接器的第一接触部的端部的位置、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壳体的端部的位置,以及第二连接器的第二接触部的端部的位置用虚线示出。
[0028]图19是图1示出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变型的立体图,其中,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处于它们彼此匹配的匹配状态。
[0029]图20是图19示出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0030]图21是图20示出的第一连接器的主视图。
[0031]图22是图19示出的连接器组件的侧视图,其中,第二连接器相对于图19示出的第二连接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沿匹配方向彼此匹配;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保持构件、两个或更多个第一端子和第一壳体;所述第一端子由所述第一保持构件保持;每个所述第一端子具有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可匹配部和第一键;所述第一可匹配部在垂直于所述匹配方向的垂直平面中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键是设于所述第一可匹配部上的突起,并且在所述垂直平面中位于所述第一可匹配部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保持构件、两个或多个第二端子、第二壳体和外壳;所述第二端子由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保持;每个所述第二端子具有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可匹配部;所述第二可匹配部在所述垂直平面内包围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外壳具有突出部、突出端和第二键;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垂直平面内远离所述第二可匹配部,并且在所述垂直平面内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第二可匹配部;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在所述匹配方向上处于彼此分离的分离状态时,所述突出端在所述匹配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键是形成在所述外壳中的凹槽,并且从所述突出端沿所述匹配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彼此匹配的匹配状态下,各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别与各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以及在所述匹配状态下,所述第二可匹配部接收在所述第一可匹配部中,并且所述第一键接收在所述第二键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远端;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处于所述分离状态时,所述远端在所述匹配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下牧祐大木村雅纪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