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及导游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66537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1 2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及导游车,所述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包括:太阳能板,以及与所述太阳能板电连接的储能蓄电池;其还包括电解水储氢单元和氢氧燃料电池,所述太阳能板、所述电解水储氢单元、所述氢氧燃料电池以及所述储能蓄电池依次连接形成供能支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所述太阳能板除直接连接所述储能蓄电池以给所述储能蓄电池进行充电外,还与所述电解水储氢单元、所述氢氧燃料电池以及所述储能蓄电池依次连接形成供能支路,在受天气因素影响且所述储能蓄电池中的电量不足时,所述电解水储氢单元将存储的氢气和氧气输送至所述氢氧燃料电池产电,以供给所述储能蓄电池进行充电,从而保证所述储能蓄电池供电稳定。电稳定。电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及导游车


[0001]本技术涉及供能
,特别涉及一种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及导游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环境危机,因而发展新能源汽车是终端减排路径之一,但现阶段的60%的电来源于火电,依旧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只是污染相互转移。减排的最好的手段是从发电端减排,因此采用太阳能供能具有广大的发展前景。目前常用太阳能电板对蓄电池充电为汽车进行供能,而蓄电池为短时储能,能量密度低。太阳能电板供能受天气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例如在白天无阳光或在夜晚时,太阳能电板无法给蓄电池进行充电,容易导致蓄电池电量不足,而无法持续稳定地输出电能驱动车辆运行。
[0003]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及导游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太阳能板受天气或环境因素影响难以持续为车辆供能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包括太阳能板,以及与所述太阳能板电连接的储能蓄电池,所述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还包括电解水储氢单元和氢氧燃料电池,所述太阳能板、所述电解水储氢单元、所述氢氧燃料电池以及所述储能蓄电池依次连接形成供能支路。
[0007]所述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其中,所述太阳能板连接有控制器,所述太阳能板通过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储能蓄电池和所述电解水储氢单元连接;/>[0008]当所述太阳能板产生的电能给所述储能蓄电池充电完成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太阳能板产生的多余的电能输送至所述电解水储氢单元。
[0009]所述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其中,所述电解水储氢单元包括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和与氢氧储存机构,所述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氢氧储存机构的入口与所述质子交换膜电解槽连接,且所述氢氧储存机构的出口与所述氢氧燃料电池连接。
[0010]所述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其中,所述氢氧储存机构包括氢气储存罐和氧气储存罐;所述氢气储存罐的进口通过气管与所述质子交换膜电解槽连接,出口通过所述气管与所述氢氧燃料电池连接;所述氧气储存罐的进口通过气管与所述质子交换膜电解槽连接,出口通过所述气管与所述氢氧燃料电池连接。
[0011]所述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其中,所述氢气储存罐内设置有第一隔板,并通过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氢气储存罐的内腔分为上下设置的第一上腔体和第一下腔体,所述氢气储存罐的进口和出口均与所述第一下腔体连通;
[0012]所述第一隔板上连接有第一细管,所述第一细管连接所述第一隔板的一端的开口与所述第一上腔体相连通,所述第一细管远离所述第一隔板的一端向所述第一下腔体的底部延伸,且所述第一细管远离所述第一隔板的一端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下腔体的底部。
[0013]所述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其中,所述氧气储存罐内设置有第二隔板,并通过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氧气储存罐的内腔分为上下设置的第二上腔体和第二下腔体,所述氧气储存罐的进口和出口均与所述第二下腔体连通;
[0014]所述第二隔板上连接有第二细管,所述第二细管连接所述第二隔板的一端的开口与所述第二上腔体相连通,所述第二细管远离所述第二隔板的一端向所述第二下腔体的底部延伸,且所述第二细管远离所述第二隔板的一端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下腔体的底部。
[0015]所述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其中,所述氢氧燃料电池和所述储能蓄电池之间连接有电压监测仪。
[0016]一种导游车,其包括驱动单元和如上任意一项所述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所述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与所述驱动单元电连接。
[0017]所述导游车,其中,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机控制器、驱动电机、驱动轴以及车轮,所述电机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储能蓄电池。
[0018]有益效果:本技术中所述太阳能板除直接连接所述储能蓄电池以给所述储能蓄电池进行充电外,还与所述电解水储氢单元、所述氢氧燃料电池以及所述储能蓄电池依次连接形成供能支路,在受天气因素影响且所述储能蓄电池中的电量不足时,所述电解水储氢单元将存储的氢气和氧气输送至所述氢氧燃料电池产电,以供给所述储能蓄电池进行充电,从而保证所述储能蓄电池供电稳定。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与所述驱动单元连接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氢氧储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中的标记为:1、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2、太阳能板;3、储能蓄电池;4、氢氧燃料电池;5、控制器;6、质子交换膜电解槽;7、氢氧储存机构;71、氢气储存罐;72、氧气储存罐;8、第一隔板;9、第一上腔体;10、第一下腔体;11、第二隔板;12、第二上腔体;13、第二下腔体;14、电压监测器;15、驱动单元;16、电机控制器;17、驱动电机;18、驱动轴;19、车轮;20、第一细管;21、第二细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本技术提供一种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及导游车,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3]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
[0024]还需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
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6]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
技术实现思路
作进一步说明。
[002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1,如图1所示,所述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1包括太阳能板2以及与所述太阳能板2电连接的储能蓄电池3,例如,所述储能蓄电池3为储能锂电池;所述储能蓄电池3与导游车的驱动单元15电连接,所述太阳能板2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并给所述储能蓄电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包括太阳能板,以及与所述太阳能板电连接的储能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还包括电解水储氢单元和氢氧燃料电池,所述太阳能板、所述电解水储氢单元、所述氢氧燃料电池以及所述储能蓄电池依次连接形成供能支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板连接有控制器,所述太阳能板通过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储能蓄电池和所述电解水储氢单元连接;当所述太阳能板产生的电能给所述储能蓄电池充电完成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太阳能板产生的多余的电能输送至所述电解水储氢单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水储氢单元包括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和氢氧储存机构,所述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氢氧储存机构的入口与所述质子交换膜电解槽连接,且所述氢氧储存机构的出口与所述氢氧燃料电池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氧储存机构包括氢气储存罐和氧气储存罐;所述氢气储存罐的进口通过气管与所述质子交换膜电解槽连接,出口通过所述气管与所述氢氧燃料电池连接;所述氧气储存罐的进口通过气管与所述质子交换膜电解槽连接,出口通过所述气管与所述氢氧燃料电池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气储存罐内设置有第一隔板,并通过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鹏范峻铭乔亮关旭孟伟杨光李璐伶余健亭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