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扎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630 阅读:4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外科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结扎的器械。它包括套于外筒中的内筒,内筒和外筒在后端连为一体,内筒的前端可套装弹力结扎环,内筒和外筒之间的空腔设置环形活塞,活塞与内、外筒的后端形成后腔,后腔通过导液管与外部的压力施加装置连通,内筒前端直径变小形成小头部,小头部的外周面设置气囊,气囊通过导气管与外界气压装置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地保证将弹力结扎环落在被吸病变组织的根部,大大地提高了结扎的质量及可靠性,同时能够有效地控制了弹力结扎环的进度和数量,使结扎过程容易控制,保证了结扎过程的稳定。(*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结扎的器械。
技术介绍
专利号为99253488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结扎器,其主要由双层套管,活塞,弹力结扎环,助推环组成。双层套管由内外管组成,内外管之间为间隙,一端开放,一端封闭。封闭端有孔,连接进液管或进气管。活塞为圆环形,安装在内外套管间。助推环安装在活塞前部,弹力结扎环安在助推环前面。这种结构的结扎器,由于弹力结扎环在活塞的作用下,在内筒前端前移,到达端部后直接落在需要结扎的部位,由于弹力结扎环的快速收缩,立即落在被内筒吸住的需要结扎组织上,而无法达到被吸组织的根部,很可能造成病变部位不能被全部结扎,大大影响了结扎效果,甚至造成结扎的失败。另外,由于进液管或进气管推动活塞的过程难以控制,因此弹力结扎环的套扎进度和数量难以控制,往往容易造成套扎结果不理想甚至有时需要矫正,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套扎进度和数量容易控制的结扎器。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套于外筒中的内筒,内筒和外筒在后端连为一体,内筒的前端可套装弹力结扎环,内筒和外筒之间的空腔设置环形活塞,活塞与内、外筒的后端形成后腔,后腔与导液管连通,内筒前端外径变小形成小头部,小头部的外周面设置气囊,气囊与导气管连通。导液管有一软质部分,该部分在气囊下通过;导气管连通在气囊的后部;导气管与导液管形成双腔导管;双腔导管设置在内筒内腔中;导液管后端连通压力施加装置;导气管后端连通气压装置。本技术结扎器由于在内筒狭小的前部设置了气囊,且气囊通过导气管与外界气压装置连通,因此弹力结扎环在活塞推动下不是直接落在被结扎组织上,而是先落在气囊上,然后通过导气管向气囊充气,气囊膨胀将弹力结扎环弹出,同时弹力结扎环在气囊的作用下直径瞬间变大,产生向前的滚滑效应,直至落在被吸病变组织的根部位置收缩,实现结扎。因此本技术能够有效地保证将弹力结扎环落在被吸病变组织的根部,大大地提高了结扎的质量及可靠性。此外,本技术的结扎器,其导液管有软质一部分在气囊下通过,这样当一个弹力结扎环落在气囊上时,其收缩力将该处导液管压扁,即将活塞移动的动力源切断,使得活塞停止运动,从而避免了下一个弹力结扎环立刻落在气囊上,防止两个或更多的弹力结扎环同时落下,便于计算和控制弹力结扎环的使用数量。有效地控制了弹力结扎环的进度和数量,使结扎过程容易控制,保证了结扎过程的稳定。还有由于导气管连通在气囊的后部,保证了气囊膨胀是由后往前进行的,从而使得弹力结扎环能够顺利地被弹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沿轴线方向的剖视图;图2是沿图1所示A-A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结构如图1所示,它包括套于外筒1中的内筒2,内筒2和外筒1在后端连为一体,内筒2的前端可套装弹力结扎环t,内筒2和外筒1之间的空腔设置环形活塞3,活塞3与内、外筒的后端形成后腔4,后腔4可以通过导液管5与外部的压力施加装置连通,内筒2前端直径变小形成小头部7,小头部7的外周面设置气囊8,气囊8可以通过导气管9与外界气压装置连通,导液管5有一部分在气囊8下通过;导气管9连通在气囊8后部,导气管9、导液管5套在内筒2内腔中。实际工作时,先将弹力结扎环t套在内筒2上,再将结扎器安装在内窥镜前端,伸入到病变部位,将需要结扎的病变组织吸入到内筒2内腔,然后利用压力施加装置通过导液管5向后腔4内传递压力,于是活塞3推动弹力结扎环t向前移动;当最前边的一个弹力结扎环t落在小头部7的气囊8上时,其收缩力将该处的导液管5的软质部分压扁,即将活塞3移动的动力源切断,使得活塞3停止运动,避免了下一个弹力结扎环t立刻落在气囊8上,防止两个或更多的弹力结扎环t同时落下;然后通过气压装置导气管9向气囊8充气,气囊8在气压作用下,由近及远地膨胀,将弹力结扎环t弹出,同时弹力结扎环t在气囊8的作用下直径瞬间变大,产生向前的滚滑效应,直至落在被吸病变组织的根部位置收缩,第一个弹力结扎环t结扎完毕;然后再次利用压力施加装置6通过导液管5向后腔4内传递压力,至第二个弹力结扎环t落在气囊8上,使活塞3停止,以与第一个同样的方法将第二个弹力结扎环t弹到病变组织上紧靠第一个弹力结扎环t部位实现结扎,反复重复上述动作,可将需要的若干弹力结扎环t依次实现结扎。本使用新型结扎器的各部件均采用对人体无度无害的材料,各部件除了弹力结扎环有颜色外,其余的均采用透明材料制作,内、外筒的软硬适度,前端带有圆角,导液管和导气管可以是如图所示的双腔导管,也可以是分体的,其尺寸应保证能通过个中型号的内窥镜活检通道并留有空隙。本技术的压力施加装置、气压装置可以是注射器,也可以是任何可行的现有技术的类似装置。本技术能够有效地保证将弹力结扎环落在被吸病变组织的根部,大大地提高了结扎的质量及可靠性,同时能够有效地控制了弹力结扎环的进度和数量,使结扎过程容易控制,保证了结扎过程的稳定。权利要求1.一种结扎器,它包括套于外筒中的内筒,内筒和外筒在后端连为一体,内筒的前端可套装弹力结扎环,内筒和外筒之间的空腔设置环形活塞,活塞与内、外筒的后端形成后腔,后腔与导液管连通,其特征在于内筒前端外径变小形成小头部,小头部的外周面设置气囊,气囊与导气管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扎器,其特征在于导液管有一软质部分,该部分在气囊下通过。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结扎器,其特征在于导气管连通在气囊的后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扎器,其特征在于导气管与导液管形成双腔导管。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结扎器,其特征在于双腔导管设置在内筒内腔中。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结扎器,其特征在于导液管后端连通压力施加装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结扎器,其特征在于导气管后端连通气压装置。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外科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结扎的器械。它包括套于外筒中的内筒,内筒和外筒在后端连为一体,内筒的前端可套装弹力结扎环,内筒和外筒之间的空腔设置环形活塞,活塞与内、外筒的后端形成后腔,后腔通过导液管与外部的压力施加装置连通,内筒前端直径变小形成小头部,小头部的外周面设置气囊,气囊通过导气管与外界气压装置连通。本技术能够有效地保证将弹力结扎环落在被吸病变组织的根部,大大地提高了结扎的质量及可靠性,同时能够有效地控制了弹力结扎环的进度和数量,使结扎过程容易控制,保证了结扎过程的稳定。文档编号A61B17/12GK2749461SQ200420098888公开日2006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12日专利技术者耿长新 申请人:青岛市市立医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结扎器,它包括套于外筒中的内筒,内筒和外筒在后端连为一体,内筒的前端可套装弹力结扎环,内筒和外筒之间的空腔设置环形活塞,活塞与内、外筒的后端形成后腔,后腔与导液管连通,其特征在于内筒前端外径变小形成小头部,小头部的外周面设置气囊,气囊与导气管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长新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市市立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