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油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65503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8 1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卧式油分离装置,包括一卧式布置的筒体,所述筒体两端面设置有端盖,所述筒体一侧设置有入料管,另一侧设有出气管,所述入料管的出口相对所述端盖布置;所述筒体内沿所述入料管至所述出气管方向依次设有孔板分离组件、过滤组件、防涡组件,所述防涡组件底部设置有卸油桶,所述卸油桶位于所述出气管前方布置,实现通过改变润滑油走向与端盖进行碰撞,多孔均气板增大局部阻力,过滤网有效地、短暂地将油滴附着住,使得润滑油与制冷剂气体的分离效率大大提高;而防涡板组件可使得流体的流动更加平稳,减少振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卧式油分离装置外形结构小巧、油分效率高效、降低成本、平稳运行的目标。平稳运行的目标。平稳运行的目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式油分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制冷空调
,特别地涉及一种卧式油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冷螺杆机组运行过程中螺杆压缩机需要润滑油润滑螺杆或润滑螺杆和转子,而且润滑油的回油效果会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一般地,水冷螺杆机组的油分离装置的回油效果对整个制冷系统的长期稳定、可靠及高效的运行有着相对重要的影响。
[0003]卧式油分离装置被广泛应用于水冷螺杆机组中。该种卧式油分离装置实现润滑油与制冷剂分离的原理是利用各种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改变润滑油与制冷剂的走向、使用滤网增大阻力等来降低润滑油的油速,以实现润滑油与制冷剂的分离。但是,水冷螺杆机组在低负荷运行的时候,从螺杆压缩机排出的润滑油与制冷剂两者都处于相对较低的速度,在油分离装置中也难以将润滑油的油分降低到明显与制冷剂区分开来。同时螺杆压缩机依赖螺杆或螺杆与转子的啮合过程将制冷剂压缩,若没有一定量的润滑油保证,则螺杆压缩机的寿命将无法保证,易危害整个制冷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卧式油分离装置,实现了卧式油分离装置外形结构小巧、油分效率高效、降低成本、平稳运行的目标。
[0005]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卧式油分离装置,包括一卧式布置的筒体,所述筒体两端面设置有端盖,所述筒体一侧设置有入料管,另一侧设有出气管,所述入料管的出口相对所述端盖布置;所述筒体内沿所述入料管至所述出气管方向依次设有孔板分离组件、过滤组件、防涡组件,所述防涡组件底部设置有卸油桶,所述卸油桶位于所述出气管前方布置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端盖与所述筒体焊接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入料管出口处端面到所述端盖的距离为 35mm

50mm,且所述入料管插入至所述筒体的深度为入料管中轴线与所述端盖的中轴线重合处。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孔板分离组件包括多孔均气板,所述多孔均气板与所述过滤组件的相邻两个端面的距离为45

55mm。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过滤组件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与所述筒体过盈配合。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卸油桶呈圆柱状,并位于所述筒体底部布置。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过滤网的端面与所述卸油桶的圆柱面的最近距离为20mm

40mm。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防涡组件包括防涡板,所述防涡板长度小于所述卸油桶直径;且所述防涡板长度方向的中线向所述出气管方向偏移 50mm

60mm。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出气管位于所述防涡板后方布置。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卸油桶上底部安装有加热组件。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卧式油分离装置,包括一卧式布置的筒体,所述筒体两端面设置有端盖,所述筒体一侧设置有入料管,另一侧设有出气管,所述入料管的出口相对所述端盖布置,实现通过改变润滑油的走向,润滑油第一时间进入卧式油分离装置就与卧式油分离装置的端盖碰撞,润滑油的动能损失严重,润滑油的油速显著降低;所述筒体内沿所述入料管至所述出气管方向依次设有孔板分离组件、过滤组件、防涡组件,所述防涡组件底部设置有卸油桶,所述卸油桶位于所述出气管前方布置,避免或者减少涡流的产生,使油分离过程更加平稳,有效减少振动。
[0017]本技术通过设置孔板分离组件增大局部阻力将润滑油油滴大部分在多孔均气板上成膜,然后滴落,进一步降低油速;
[0018]本技术通过使用过滤组件进一步将油滴短暂的附着在滤网上,有效地将油滴与制冷剂气体分离开。
附图说明
[0019]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0020]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卧式油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以上各图中,1、端盖;2、筒体;3、入料管;4、卸油桶;5、过滤网;6、多孔均气板;7、防涡板;8、出气管;9、加热组件。
[0022]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4]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卧式油分离装置,包括一卧式布置的筒体2,所述筒体2两端面设置有端盖1,所述筒体2一侧设置有入料管3,另一侧设有出气管8,所述入料管3的出口相对所述端盖1布置,实现通过改变润滑油的走向,润滑油第一时间进入卧式油分离装置就与卧式油分离装置的端盖碰撞,润滑油的动能损失严重,润滑油的油速显著降低;所述筒体2内沿所述入料管3 至所述出气管8方向依次设有孔板分离组件、过滤组件、防涡组件,所述防涡组件底部设置有卸油桶4,所述卸油桶4位于所述出气管8前方布置,避免或者减少涡流的产生,使油分离过程更加平稳,有效减少振动。
[0025]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端盖1与所述筒体2焊接连接;所述入料管3出口处端面到所述端盖1的距离为35mm

50mm,且所述入料管3插入至所述筒体2的深度为入料管3中轴线与所述端盖1的中轴线重合处,使得润滑油能够与端盖进行有效碰撞,有效降低润滑油的油速。
[0026]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孔板分离组件包括多孔均气板6,所述多孔均气板6与所述过滤组件的相邻两个端面的距离为45

55mm,优选地为50mm,实现通过多孔均气板的多孔结构增大局部阻力将润滑油油滴大部分在多孔均气板上成膜,然后滴落,进一步降低油速。
[0027]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过
滤组件包括过滤网5,所述过滤网5与所述筒体2过盈配合,且该过滤网5 一般使用比油分筒体2直径大40mm,从而有效地将油滴与制冷剂气体分离开。
[0028]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卸油桶4呈圆柱状,并位于所述筒体2底部布置,且所述过滤网5的端面与所述卸油桶4的圆柱面的最近距离为20mm

40mm,从而有效地将油滴与制冷剂气体分离开。
[0029]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所述防涡组件包括防涡板7,所述防涡板7长度小于所述卸油桶4直径;且所述防涡板7长度方向的中线向所述出气管方向偏移50mm

60mm,有效避免或者减少涡流的产生,使油分离过程更加平稳。
[0030]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出气管8位于所述防涡板后方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油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卧式布置的筒体,所述筒体两端面设置有端盖,所述筒体一侧设置有入料管,另一侧设有出气管,所述入料管的出口相对所述端盖布置;所述筒体内沿所述入料管至所述出气管方向依次设有孔板分离组件、过滤组件、防涡组件,所述防涡组件底部设置有卸油桶,所述卸油桶位于所述出气管前方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油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与所述筒体焊接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油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料管出口处端面到所述端盖的距离为35mm

50mm,且所述入料管插入至所述筒体的深度为入料管中轴线与所述端盖的中轴线重合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油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板分离组件包括多孔均气板,所述多孔均气板与所述过滤组件的相邻两个端面的距离为4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聪王严杰尹永存曹吉刘超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