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可调控的流体涡旋生成装置,属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升降总装、横移总装、纵移总装、纵移滑轨、缸体和涡旋发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流体涡旋生成装置能够通过对涡旋发生器在三维方向上搅拌位置的控制,在缸体中的任意位置实现人造涡旋,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电机工作功率的调节,实现对涡旋流速、流向以及空间尺寸等参数的控制;另外该装置布设了两套涡旋发生器,通过同时生成两种不同的涡旋来研究涡旋之间的影响和不同方向、尺寸下的涡旋变化特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不同结构体之间多采用螺栓连接,整体结构刚性好,工作时结构振动小。工作时结构振动小。工作时结构振动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控的流体涡旋生成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控制
,涉及一种可调控生成位置、大小、流速等参数的流体涡旋生成装置,用于流体力学实验室中的流体涡旋相关实验。
技术介绍
[0002]流体力学实验室中的涡旋实验不是普通的实验,需要对于水中涡旋的尺寸、深度和流速等参数有非常准确的把握。然而现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流体造涡过程中,往往都是通过人力搅拌的方式进行,一方面费时费力,另一方面对于涡旋的目标特征很难准确掌控,以致于很难得到理想的涡旋特征。因此,基于以上现状,研究一种搅拌位置可调节、搅拌速度和涡旋空间尺寸可控制的流体涡旋生成装置具有非常明显的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可调控的流体涡旋生成装置。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可调控的流体涡旋生成装置,包括升降总装1、横移总装2、纵移总装3、纵移滑轨4、缸体5和涡旋发生器12。
[0006]所述缸体5为U型开口结构,其顶部和底部的边缘处均沿长度方向安装有方管,顶部的两方管上均铺设有纵移滑轨4。
[0007]所述纵移总装3共两套,均包括纵移基座31、同步纵移带轮32和纵移驱动电机33。其中,两纵移基座31对称安装在缸体5长度方向的两侧、且位于纵移滑轨4外侧;所述纵移基座31内安装有同步纵移带轮32,同步纵移带轮32上安装纵移履带;纵移基座31外侧安装有纵移驱动电机33,纵移驱动电机33同时与同步纵移带轮32连接,驱动同步纵移带轮32和纵移履带转动。
[0008]所述横移总装2包括横移基座21、横移驱动电机22、横移单元支架23、同步横移带轮24、横移平台25和横移滑轨26。其中,横移平台25底部通过两横移单元支架23架设在两纵移滑轨4上,横移单元支架23可以在纵移滑轨4上滑动;横移平台25上铺设两条横移滑轨26,横移滑轨26的铺设方向与横移单元支架23保持垂直。所述横移基座21架设在横移平台25上,横移基座21内安装有同步横移带轮24,同步横移带轮24上安装横移履带,横移履带的安装方向与横移滑轨26保持平行;横移驱动电机22安装在横移基座21外侧并与同步横移带轮24连接,驱动同步横移带轮24及横移履带转动。所述横移基座21两端分别与两纵移履带连接,通过纵移履带的转动带动整个横移总装2沿着纵移滑轨4滑动。
[0009]所述升降总装1包括同步升降带轮11、升降驱动电机13、升降基座14、升降滑轨15、搅拌固定基板16和升降单元支架17。其中,升降单元支架17安装在两横移滑轨26上,能在横移滑轨26上滑动;升降单元支架17通过L形连接板与横移履带连接,通过横移履带的转动带动整个升降总装1沿着横移滑轨26滑动。所述升降基座14安装在升降单元支架17上,升降基座14内安装有同步升降带轮11,同步升降带轮11上安装升降履带;升降驱动电机13安装在
升降基座14外侧并与同步升降带轮11连接,驱动同步升降带轮11及升降履带转动。升降基座14的两侧对称安装有升降滑轨15,搅拌固定基板16安装在升降滑轨15上,可以在升降滑轨15上滑动。所述涡旋发生器12与搅拌固定基板16固定连接,同时与升降履带连接,在升降履带的带动下实现升降移动。
[0010]所述的升降总装1和横移总装2各两套,均对称安装在缸体5上。
[0011]所述升降驱动电机13还与涡旋发生器12连接,升降驱动电机13上设有功率控制按钮,用于调节涡旋发生器转速。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能够通过对涡旋发生器在三维方向上搅拌位置的控制,在缸体中的任意位置实现人造涡旋,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电机工作功率的调节,实现对涡旋流速、流向以及空间尺寸等参数的控制;另外该装置布设了两套涡旋发生器,通过同时生成两种不同的涡旋来研究涡旋之间的影响和不同方向、尺寸下的涡旋变化特征。本技术中不同结构体之间多采用螺栓连接,整体结构刚性好,工作时结构振动小。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装置的总体结构图。
[0014]图2为本技术装置的升降总装结构图。
[0015]图3为本技术装置的横移总装结构图。
[0016]图4为本技术装置的纵移总装结构图。
[0017]图中:1升降总装;2横移总装;3纵移总装;4纵移滑轨;5缸体;11同步升降带轮;12涡旋发生器;13升降驱动电机;14升降基座;15升降滑轨;16搅拌固定基板;17升降单元支架;21横移基座;22横移驱动电机;23横移单元支架;24同步横移带轮;25横移平台;26横移滑轨;31纵移基座;32同步纵移带轮;33纵移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9]如图1所示的一种可调控的流体涡旋生成装置,包括升降总装1、横移总装2、纵移总装3、纵移滑轨4、缸体5和涡旋发生器12。
[0020]所述缸体5为U型开口结构,其顶部和底部的边缘处均沿长度方向安装有方管,顶部的两方管上均铺设有纵移滑轨4。
[0021]如图1和图4所示,纵移总装3共两套,均包括纵移基座31、同步纵移带轮32和纵移驱动电机33。其中,两纵移基座31对称安装在缸体5长度方向的两侧、且位于纵移滑轨4外侧;所述纵移基座31内安装有同步纵移带轮32,同步纵移带轮32上安装纵移履带;纵移基座31外侧安装有纵移驱动电机33,纵移驱动电机33同时与同步纵移带轮32连接,驱动同步纵移带轮32和纵移履带转动。
[0022]如图1和图3所示,横移总装2包括横移基座21、横移驱动电机22、横移单元支架23、同步横移带轮24、横移平台25和横移滑轨26。其中,横移平台25底部通过两横移单元支架23架设在两纵移滑轨4上,横移单元支架23可以在纵移滑轨4上滑动;横移平台25上铺设两条横移滑轨26,横移滑轨26的铺设方向与横移单元支架23保持垂直。横移基座21架设在横移
平台25上,横移基座21内安装有同步横移带轮24,同步横移带轮24上安装横移履带,横移履带的安装方向与横移滑轨26保持平行;横移驱动电机22安装在横移基座21外侧并与同步横移带轮24连接,驱动同步横移带轮24及横移履带转动。所述横移基座21两端分别与两纵移履带连接,通过纵移履带的转动带动整个横移总装2沿着纵移滑轨4滑动。
[0023]如图1和图2所示,升降总装1包括同步升降带轮11、升降驱动电机13、升降基座14、升降滑轨15、搅拌固定基板16和升降单元支架17。其中,升降单元支架17安装在两横移滑轨26上,能在横移滑轨26上滑动;升降单元支架17通过L形连接板与横移履带连接,通过横移履带的转动带动整个升降总装1沿着横移滑轨26滑动。所述升降基座14安装在升降单元支架17上,升降基座14内安装有同步升降带轮11,同步升降带轮11上安装升降履带;升降驱动电机13安装在升降基座14外侧并与同步升降带轮11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控的流体涡旋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升降总装(1)、横移总装(2)、纵移总装(3)、纵移滑轨(4)、缸体(5)和涡旋发生器(12);所述缸体(5)为U型开口结构,其顶部和底部的边缘处均沿长度方向安装有方管,顶部的两方管上均铺设有纵移滑轨(4);所述纵移总装(3)共两套,均包括纵移基座(31)、同步纵移带轮(32)和纵移驱动电机(33);其中,两纵移基座(31)对称安装在缸体(5)长度方向的两侧、且位于纵移滑轨(4)外侧;所述纵移基座(31)内安装有同步纵移带轮(32),同步纵移带轮(32)上安装纵移履带;纵移基座(31)外侧安装有纵移驱动电机(33),纵移驱动电机(33)同时与同步纵移带轮(32)连接,驱动同步纵移带轮(32)和纵移履带转动;所述横移总装(2)包括横移基座(21)、横移驱动电机(22)、横移单元支架(23)、同步横移带轮(24)、横移平台(25)和横移滑轨(26);其中,横移平台(25)底部通过两横移单元支架(23)架设在两纵移滑轨(4)上,横移单元支架(23)能在纵移滑轨(4)上滑动;横移平台(25)上铺设两条横移滑轨(26),横移滑轨(26)的铺设方向与横移单元支架(23)保持垂直;所述横移基座(21)架设在横移平台(25)上,横移基座(21)内安装有同步横移带轮(24),同步横移带轮(24)上安装横移履带,横移履带的安装方向与横移滑轨(26)保持平行;横移驱动电机(22)安装在横移基座(21)外侧并与同步横移带轮(24)连接,驱动同步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世崧,孙晓芳,姚忠山,张磊,余向军,李庆红,秦炎,于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