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入式给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62274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输液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植入式给药装置,包括前外壳、后外壳和金属件,前外壳和后外壳连接为一体,且包覆于金属件表面,前外壳的两侧设有突出于前外壳外壁的外壳曲面部,金属件为中空两端开口的金属空腔件,金属件的一端贯穿后外壳并连接有导管,金属件的另一端连接有硅胶隔膜,硅胶隔膜为斜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植入式给药装置,外形近似锥形,便于微创皮肤切口植入,植入后外壳受力减小或消失,与皮下组织紧密贴合,有效防止给药装置在皮下的翻转和位移;通过金属空腔件端面和硅胶隔膜独特的斜面设计可以配合直型无损伤针的使用,实现了直针穿刺操作和降低穿刺难度,同时最大程度增加硅胶隔膜厚度增加穿刺针体的固定性能。体的固定性能。体的固定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植入式给药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植入式给药装置,属于输液港


技术介绍

[0002]植入式给药装置一般是用于长期动静血管、蛛网膜下腔、浆膜腔建立给药通路或引流积液使用,通常是与直角无损伤针(蝶形针)配合使用,通过无损伤穿刺针和给药装置的连接实现输液和医用药物输入患者体内。这类给药装置的临床应用方式是:通过皮肤切口将给药装置置入到患者的皮肤下皮囊内筋膜组织表面,并且固定在该处。给药装置可以用于将药物、血液制品、营养物或者其它医用活性物质长期反复的输入到患者的静脉、动脉和蛛网膜下腔系统中。因为给药装置一般采用完全皮下植入的方法,所以减少了细菌沿皮肤穿刺部位迁移感染的风险,并且植入后日常护理相对比较简单,不需要定期伤口换药处理,且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
[0003]目前的植入式给药装置总体上会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植入式给药装置通常为扁平圆柱状,不便于将给药装置固定在皮下囊袋内,给药装置容易在囊袋内翻转,一旦出现给药装置翻转通常需要重新打开皮囊再次固定给药装置,加重患者身体负担,二,应用于肥胖或皮肤偏厚的特殊患者时,由于这类患者皮肤和皮下组织偏厚,加上硅胶隔膜的厚度,无损伤针的针尖可能尚无完全刺穿硅胶隔膜抵达给药装置储液腔内,可能造成药液外渗现象,有些医院会减少给药装置的高度以便于针尖完全刺穿硅胶隔膜抵达给药装置储液腔内,但减少给药装置的高度,通常只能牺牲硅胶隔膜的厚度,会增加蝶形针经皮穿刺后固定不牢的不良事件发生几率;因此需要一种便于防止植入式给药装置翻转的、便于增加硅胶隔膜对于穿刺针体的固定性能的植入式给药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防止植入式给药装置翻转的、便于增加硅胶隔膜对于穿刺针体的固定性能的植入式给药装置。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植入式给药装置,包括前外壳、后外壳和金属件,所述前外壳和后外壳连接为一体,且包覆于金属件表面,所述前外壳的两侧设有突出于前外壳外壁的外壳曲面部,所述金属件为中空两端开口的金属空腔件,所述金属件的一端贯穿后外壳并连接有导管,所述金属件的另一端连接有硅胶隔膜,所述硅胶隔膜为斜面。
[0006]优选的,所述前外壳内部设有第一卡槽,所述前外壳远离后外壳一端设有外壳前开孔,所述后外壳内部设有第二卡槽,且远离前外壳一端设有外壳后开孔,所述金属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卡接在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二腔体卡接在第二卡槽内,所述硅胶隔膜由第一腔体部和端面部连接组成,所述第一腔体部设置在第一腔体内,并与第二腔体相连通,所述端面部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远离第二腔体的一端,所述第二腔体远离第一腔体的一端贯穿外壳后开孔延伸至后外壳外部,并设有开口连接
头,所述开口连接头与所述导管一端相连通。
[0007]优选的,所述硅胶隔膜的端面部与金属件的横向中心线的夹角为 0

90
°

[0008]优选的,所述外壳前开孔内壁设有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向外壳前开孔中心突出,所述硅胶隔膜的端面部位于环形凸台和第一腔体远离第二腔体的一端的端面之间。
[0009]优选的,所述环形凸台向外壳前开孔中心延伸长度大于第一内腔侧壁厚度。
[0010]优选的,所述金属件为横向腔体,所述金属件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平行或近似平行于皮肤。
[0011]优选的,所述硅胶隔膜的端面部和所述第一腔体远离第二腔体一端的端面的形状均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0012]优选的,所述第二卡槽内腔呈喇叭口状,所述第二腔体靠近导管一端呈锥状。
[0013]优选的,所述开口连接头为中空锥状接头,且表面套接有中空的卡锁保护套,所述卡锁保护套远离后外壳一端与导管连接并连通。
[0014]优选的,所述导管的导管出口位于需药处,所述导管的导管壁靠近导管出口一端开设有导管侧壁开缝,所述导管表面设有亲水涂层。
[0015]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的植入式给药装置,外形近似锥形,便于微创皮肤切口植入,植入后外壳受力减小或消失,与皮下组织紧密贴合,有效防止给药装置在皮下的翻转和位移;
[0017]2、本技术的植入式给药装置,通过金属空腔件端面和硅胶隔膜独特的斜面设计可以配合直型无损伤针的使用,实现了直针穿刺操作和降低穿刺难度,同时最大程度增加硅胶隔膜厚度增加穿刺针体的固定性能;
[0018]3、本技术的植入式给药装置,金属空腔件一体成型设计,结构密封性好,金属空腔件设置为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结构,能够满足不同长度的直针进行穿刺;
[0019]4、本技术的植入式给药装置,通过将硅胶隔膜的第一腔体部沿金属空腔件内壁延伸至金属空腔件内,避免穿刺针体与金属空腔件内壁直接碰触产生碎屑杂质,误入血管内。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
[0022]图3为图2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0023]图4为图2中B处金属件和导管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中导管尖端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前外壳;11、第一卡槽;12、外壳前开孔;111、环形凸台;2、后外壳;21、第二卡槽;22、外壳后开孔;3、金属件;31、第一腔体;32、第二腔体;33、开口连接头;13、外壳曲面部;4、导管;41、导管出口;42、导管壁;43、导管侧壁开缝;44、亲水涂层;5、硅胶隔膜;51、第一腔体部;52、端面部;6、卡锁保护套; 61、保护套内口;62、保护套外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如图1

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植入式给药装置,包括前外壳1、后外壳2和金属件3,前外壳1和后外壳2连接为一体,且包覆于金属件3表面,本实施例中,前外壳1和后外壳 2为由弹性硅胶制成,前外壳1的横径大于后外壳2的横径,后外壳 2的横径相对于前壳体1由近及远逐渐缩小,前外壳1和后外壳2整体呈流线形,前外壳1和后外壳2之间可以通过超声焊接、粘合、卡锁、外固定等方式进行连接,前外壳1的两侧设有突出于前外壳1外壁的外壳曲面部13,便于防止植入式给药装置在皮下囊袋内翻转,金属件3为中空两端开口的金属空腔件,金属件3的一端贯穿后外壳 2并连接有导管4,金属件3的另一端连接有硅胶隔膜5,硅胶隔膜5 为斜面,硅胶隔膜5用于穿刺针穿刺建立注射或引流通路至金属件3 的内腔内,实现药物输注或引流。
[0028]前外壳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植入式给药装置,包括前外壳(1)、后外壳(2)和金属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外壳(1)和后外壳(2)连接为一体,且包覆于金属件(3)表面,所述前外壳(1)的两侧设有突出于前外壳(1)外壁的外壳曲面部(13),所述金属件(3)为中空两端开口的金属空腔件,所述金属件(3)的一端贯穿后外壳(2)并连接有导管(4),所述金属件(3)的另一端连接有硅胶隔膜(5),所述硅胶隔膜(5)倾斜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植入式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外壳(1)内部设有第一卡槽(11),所述前外壳(1)远离后外壳(2)一端设有外壳前开孔(12),所述后外壳(2)内部设有第二卡槽(21),且远离前外壳(1)一端设有外壳后开孔(22);所述金属件(3)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体(31)和第二腔体(32),所述第一腔体(31)卡接在第一卡槽(11)内,所述第二腔体(32)卡接在第二卡槽(21)内,所述硅胶隔膜(5)由第一腔体部(51)和端面部(52)连接组成,所述第一腔体部(51)设置在第一腔体(31)内,并与第二腔体(32)相连通,所述端面部(52)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31)远离第二腔体(32)的一端,所述第二腔体(32)远离第一腔体(31)的一端贯穿外壳后开孔(22)延伸至后外壳(2)外部,并设有开口连接头(33),所述开口连接头(33)与所述导管(4)一端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植入式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隔膜(5)的端面部(52)与金属件(3)的横向中心线的夹角为0

90
°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植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攀江天生李承晓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弘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