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入式给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622746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输液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植入式给药装置,包括前外壳、后外壳和金属件,前外壳和后外壳连接为一体,且包覆于金属件表面,前外壳的两侧设有突出于前外壳外壁的外壳曲面部,金属件为中空两端开口的金属空腔件,金属件的一端贯穿后外壳并连接有导管,金属件的另一端连接有硅胶隔膜,硅胶隔膜为斜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植入式给药装置,外形近似锥形,便于微创皮肤切口植入,植入后外壳受力减小或消失,与皮下组织紧密贴合,有效防止给药装置在皮下的翻转和位移;通过金属空腔件端面和硅胶隔膜独特的斜面设计可以配合直型无损伤针的使用,实现了直针穿刺操作和降低穿刺难度,同时最大程度增加硅胶隔膜厚度增加穿刺针体的固定性能。体的固定性能。体的固定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植入式给药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植入式给药装置,属于输液港


技术介绍

[0002]植入式给药装置一般是用于长期动静血管、蛛网膜下腔、浆膜腔建立给药通路或引流积液使用,通常是与直角无损伤针(蝶形针)配合使用,通过无损伤穿刺针和给药装置的连接实现输液和医用药物输入患者体内。这类给药装置的临床应用方式是:通过皮肤切口将给药装置置入到患者的皮肤下皮囊内筋膜组织表面,并且固定在该处。给药装置可以用于将药物、血液制品、营养物或者其它医用活性物质长期反复的输入到患者的静脉、动脉和蛛网膜下腔系统中。因为给药装置一般采用完全皮下植入的方法,所以减少了细菌沿皮肤穿刺部位迁移感染的风险,并且植入后日常护理相对比较简单,不需要定期伤口换药处理,且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
[0003]目前的植入式给药装置总体上会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植入式给药装置通常为扁平圆柱状,不便于将给药装置固定在皮下囊袋内,给药装置容易在囊袋内翻转,一旦出现给药装置翻转通常需要重新打开皮囊再次固定给药装置,加重患者身体负担,二,应用于肥胖或皮肤偏厚的特殊患者时,由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植入式给药装置,包括前外壳(1)、后外壳(2)和金属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外壳(1)和后外壳(2)连接为一体,且包覆于金属件(3)表面,所述前外壳(1)的两侧设有突出于前外壳(1)外壁的外壳曲面部(13),所述金属件(3)为中空两端开口的金属空腔件,所述金属件(3)的一端贯穿后外壳(2)并连接有导管(4),所述金属件(3)的另一端连接有硅胶隔膜(5),所述硅胶隔膜(5)倾斜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植入式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外壳(1)内部设有第一卡槽(11),所述前外壳(1)远离后外壳(2)一端设有外壳前开孔(12),所述后外壳(2)内部设有第二卡槽(21),且远离前外壳(1)一端设有外壳后开孔(22);所述金属件(3)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体(31)和第二腔体(32),所述第一腔体(31)卡接在第一卡槽(11)内,所述第二腔体(32)卡接在第二卡槽(21)内,所述硅胶隔膜(5)由第一腔体部(51)和端面部(52)连接组成,所述第一腔体部(51)设置在第一腔体(31)内,并与第二腔体(32)相连通,所述端面部(52)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31)远离第二腔体(32)的一端,所述第二腔体(32)远离第一腔体(31)的一端贯穿外壳后开孔(22)延伸至后外壳(2)外部,并设有开口连接头(33),所述开口连接头(33)与所述导管(4)一端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植入式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隔膜(5)的端面部(52)与金属件(3)的横向中心线的夹角为0

90
°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植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攀江天生李承晓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弘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