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及智能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1816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包括:控制电路和监测电路,用于二次电池的电荷状态监测、充电电流检测、二次电池端电压检测实现二次电池恒流、恒压充电切换。所述二次电池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锂电池充电接口保护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控制电路可以根据预设的大、小恒流充电电流对锂电池充电进行控制,通过充电管理提高锂电池的充电量,延长单次充电下电池的使用时间,优化充电方式延长锂电池寿命。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进一步提供锂电池充电接口保护电路,用于实现反接保护以及过压保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进一步提供包括上述二次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智能锁。路的智能锁。路的智能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次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及智能锁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及智能锁。

技术介绍

[0002]很多便携式设备的锂电池充电电路往往只有配置简单的恒流充电过程,虽然这种方法优点是控制简单,但其存在的显著缺点是锂电池的可接受充电的能力会随着充电的进行逐渐降低,在充电后期过大的充电电流会使电池内部产生气泡,进而会有较大几率对锂电池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及智能锁,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0004]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二次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包括:控制电路和监测电路,用于二次电池的电荷状态监测、充电电流检测、二次电池端电压检测实现二次电池恒流、恒压充电切换。
[0006]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0007]充电控制模块;
[0008]滤波电容,其两端分别连接充电控制模块的端和端;
[0009]第一电阻及第一二极管顺序串联于充电控制模块的端和端之间;
[0010]大电流充电模块,包括第六电阻、第一MOS管、以及第十二电阻,其中,第一MOS管的D极串联第六电阻后连接到充电控制模块的PROG端,第十二电阻串联于第一MOS管的G极及GND端之间,第一MOS管的S极接地设置,且第一MOS管的G极接恒流大电流充电端;
[0011]小电流充电模块,包括第二电阻、第二MOS管、以及第十三电阻,其中,第二MOS管的D极串联第二电阻后连接到充电控制模块的PROG端,第十三电阻串联于第二MOS管的G极及GND端之间,第二MOS管的S极接地设置,且第二MOS管的G极接恒流小电流充电端;以及
[0012]第二电容,其两端分别连接充电控制模块的BAT端和GND端;
[0013]所述监测电路包括:
[0014]充电管理模块;
[0015]第八电阻,其两端分别接充电管理模块的ALRT端和PMC

AVCC33电源;
[0016]第三电容,其串联于充电管理模块的VCELL端和GND端之间;
[0017]第四电容,其串联于充电管理模块的VDD端和GND端之间;
[0018]第三电阻,其串联于充电管理模块的VCELL端和电池电压VBAT端之间;
[0019]第五电阻,其串联于充电管理模块的VDD端和电池电压VBAT端之间。
[0020]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二次电池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锂电池充电接口保护电路。
[0021]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锂电池充电接口保护电路包括反接电路、过压保护电路以及电源切换电路。
[0022]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反接电路包括:NMOS管;稳压二极管,其两端分别接VBUS端及GND端;顺序串联于VBUS端与GND端之间的第十电阻及第七电容;顺序串联于VBUS端与NMOS管的S极端之间的第四电阻及第二二极管;且NMOS管的G极连接于第四电阻及第二二极管之间。
[0023]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过压保护电路包括:顺序串联于VBUS端与GND 端之间的第十四电阻及第十一电阻;与第十一电阻并联的第三二极管;PNP 三极管,其E极连接VBUS端,B极连接于第十四电阻及第十一电阻之间,C 极连接电阻后接地设置;顺序串联于VBUS端与PNP三极管的C极之间的第一电容及第十一电阻;以及第三MOS管其S极连接VBUS端,G极连接于第一电容及第十一电阻之间,D极连接电源切换电路。
[0024]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电源切换电路包括:顺序串联于第三MOS管D 极与GND端之间的第九电阻及第七电阻;并联于第三MOS管D极与GND端之间的第五电容及第六电容;第四MOS管,其S极与第三MOS管的D极连接,第四MOS管的G极连接于第九电阻及第七电阻之间,第四MOS管的D 极串联电容后接地;以及第四二极管两端分别接第四MOS管的S极及D极。
[0025]本专利技术还进一步一种智能锁,包括二次电池以及上述的二次电池充电控制电路。
[002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控制电路可以根据预设的大、小恒流充电电流对锂电池充电进行控制,通过充电管理提高锂电池的充电量,延长单次充电下电池的使用时间,优化充电方式延长锂电池寿命。进一步的,本技术还进一步提供锂电池充电接口保护电路,用于实现反接保护以及过压保护。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流程图。
[00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中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00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中监测电路的电路图。
[0031]图4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流程图。
[0032]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中部分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
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5]本技术充电控制系统及方法不限于用于锂电池,也可以用于其他的二次电池,本技术以锂电池为例进行说明,在此不应当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6]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电池充电控制方法,包括:
[0037]S1,获取锂电池的电池参数,其中,所述电池参数包括电池电压;
[0038]S2,判断所述电池电压是否低于电压设定值,是,进入步骤S3,否进入步骤S4;
[0039]S3,对所述锂电池进行小电流恒流预充直到达到所述电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电路和监测电路,用于二次电池的电荷状态监测、充电电流检测、二次电池端电压检测实现二次电池恒流、恒压充电切换;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充电控制模块(U1);滤波电容(C5),其两端分别连接充电控制模块(U1)的VCC端和GND端;第一电阻(R3)及第一二极管(D1)顺序串联于充电控制模块(U1)的VCC端和CHRG端之间;大电流充电模块,包括第六电阻(R277)、第一MOS管、以及第十二电阻(R291),其中,第一MOS管的D极串联第六电阻(R277)后连接到充电控制模块(U1)的PROG端,第十二电阻(R291)串联于第一MOS管的G极及GND端之间,第一MOS管的S极接地设置,且第一MOS管的G极接恒流大电流充电端;小电流充电模块,包括第二电阻(R5)、第二MOS管、以及第十三电阻(R292),其中,第二MOS管的D极串联第二电阻(R5)后连接到充电控制模块(U1)的PROG端,第十三电阻(R292)串联于第二MOS管的G极及GND端之间,第二MOS管的S极接地设置,且第二MOS管的G极接恒流小电流充电端;以及第二电容(C6),其两端分别连接充电控制模块(U1)的BAT端和GND端;所述监测电路包括:充电管理模块(U2);第八电阻(R10),其两端分别接充电管理模块(U2)的ALRT端和PMC

AVCC33电源;第三电容(C8),其串联于充电管理模块(U2)的VCELL端和GND端之间;第四电容(C9),其串联于充电管理模块(U2)的VDD端和GND端之间;第三电阻(R6),其串联于充电管理模块(U2)的VCELL端和电池电压VBAT端之间;第五电阻(R7),其串联于充电管理模块(U2)的VDD端和电池电压VBAT端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锂电池充电接口保护电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电池充电接口保护电路包括反接电路、过压保护电路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占想吴振达庄学添高剑平刘媛媛郭娅囡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立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