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灾害间接损失评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61144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8 0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灾害间接损失评估方法,综合考虑了房屋厂房设备、交通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存量因灾受损与大量人口受灾无法参与生产服务后对经济系统各个行业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动态评估从灾害发生后到恢复重建完全结束时期内经济系统持续遭受的间接损失,监测灾后恢复重建期灾区经济系统恢复特征,从而更好的提高灾后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策略的制定。从机理上可提高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全面性与准确性,补充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构成,并用经济损失的高低定量表征灾害“绝对值”风险。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使保险行业的巨灾保费厘定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且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巨灾保险行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灾害间接损失评估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灾害评估
,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灾害间接损失评估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提高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有效性已成为灾害风险科学的研究热点。国内相关机构与学者为解决此问题已申请了系列专利。然而,目前的评估方法主要依据风险要素的加权叠加产生的静态风险指数,其结果虽能够给出“高



低”的相对风险等级,但无法充分揭示实际的损失风险程度。显然这种“相对的”、“静态的”风险评估结果已逐渐不能满足政府在防灾减灾措施制定与灾后恢复重建中对于“绝对的”、“损失动态变化的”灾情评估需求。因此,在这种需求的促使下,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前沿将逐渐由等级评估过渡到灾情评估。而灾情评估的核心是损失评估,评估的对象主要包括“物”—资本存量(厂房、基础设施等)与“人”—受灾人口。“人”与“物”因灾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也是政府灾后救助、恢复重建工作中必然依靠的两个重要因素。如何提高灾害对“人”与“物”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准确度,是灾害风险评估重要与前沿的方向之一。
[0003]灾害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目前针对直接经济损失在数据统计精度与评估机理方面均取得一定进步,已有诸多机构单位从不同灾害类型(地震[CN113009555A]、地质[CN113553792B]、洪水[CN113920338A]、干旱[CN113487127A]、台风[CN113469582A]等)、不同承灾体类型(如房屋建筑[CN113408932A]、道路基础设施[CN114154783A]等固定资产以及农作物[CN113487127A]等)、不同评估机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CN1828336A]、遥感(Remote Sensing, RS)技术[CN102005022A]、人工智能技术[CN112836937A]、损失调查及实验模拟[CN101257421A]等)对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技术申请了多项专利,初步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技术网络。
[0004]然而,在现代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中,由于我国交通、物流网络的高速发展,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区之间的行业联系具有高度依赖性,自然灾害特别是重大自然灾害的经济影响往往会沿着交通、物流等网络进一步扩散,所造成的间接损失会超过直接损失,2022年联合国减灾署(UNISDR)《2022年减少灾害风险全球评估报告(GAR)》已经着重强调“间接的级联效应可能引发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这一结论已得到国际政府与学者的广泛认可,已经开始开展专利网络的架设,在气候变化下极端气候事件及其他灾害类型的经济影响的技术和制度中已覆盖间接损失评估技术如[US20050182646A1]、[US20080172262A1]、[KR100951610B1]等,且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开发的HAZUS灾害评估系统已将灾害间接损失作为重要的评估模块,表明间接损失评估已被政府采纳并服务于政府灾害管理与保险赔付。因此,间接损失评估技术在以上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005]然而,现阶段国内对于灾害间接损失评估的相关技术方法仍然较少,特别是针对灾害造成的停产减产与产业链中断后的间接损失评估技术,在专利申请中尚属空白。2008
年汶川地震后,灾害间接损失评估开始得到广泛研究,2011年国家标准《地震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GB/T 27932

2011)的颁布标志着政府对间接损失的认可,但所采取的评估技术仍以传统投入产出(Input Output, IO)技术为基础,已无法满足国内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大量聚集、产业链愈发密集复杂的灾害影响评估需求。此外,加之我国巨灾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对灾害间接损失评估技术需求势必骤增。因此,开展自然灾害间接损失评估技术方法的专利申请将填补国内该领域专利申请的缺失,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与需求前景。
[0006]目前灾害风险评估及损失评估主要集中于直接损失评估,直接损失评估是间接损失的前提与输入,现有的技术方法包括:(1)基于灾害损失调查与涉灾部门统计上报的评估方法:通过有效获取与灾害调查中的灾区数据构建灾害直接损失数据集,并通过新闻、媒体信息检索融入相关可靠数据。[CN101257421A](2)基于GIS技术的直接损失快速评估方法:通过搭建一个GIS平台、数据库、远程数据交换的应用软件,利用建筑物破坏抽样调查资料对建筑物及其室内财产损失开展空间分析与统计计算。[CN1828336A](3)基于机器学习的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利用熵权与BP神经网络技术对已有样本数据进行训练,综合层数据的获取与指数数据计算,分析灾害损失评估结果。[CN112836937A](4)基于遥感综合的灾害损失评估与核查技术:基于遥感解译与监测方法,快速识别灾害损失承灾体类型,解译灾害损失程度,构建灾害损失模型开展灾害损失统计,分析灾害损失评估结果。[CN102005022A]上述仅代表直接损失的典型评估方法,目前专利申请中已有多项灾害损失或基于灾害损失的风险评估与分析技术。基于准确、科学的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结果,从而开展更加全面的间接损失评估。
[0007]针对现阶段间接损失评估尚未有国内专利申请的现状,其原因主要是间接损失建模难度较大、在国内研究尚属前沿。目前主流的灾害间接损失技术方法主要包括计量经济方法、投入产出(IO)技术与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技术,其中投入产出技术因所需外生参数少,对行业间的刚性连接及经济弹性与灾后短期行业替代性较低、国内政府把控市场等特征相似,因此得到较为成熟的应用。目前国内外主流的自适应单区域投入产出(Adaptive Regional Input Ouput, ARIO)模型的间接损失评估技术方案主要包括:(1)基于永续盘存法计算分行业固定资产存量,将分行业直接经济损失与固定资产存量的比例作为分行业的受损程度;(2)依据灾害发生强度、分行业受损程度、恢复时间、分行业营业收入计算灾后停产减产损失;(3)分别将分行业的受损程度与停产减产损失代入IO模型,计算投入供给侧的下降比例与需求侧的灾后恢复重建需求;(4)依据列昂惕夫生产函数,计算灾后供给受限与需求上升导致供需失衡对增加值的减少量;(5)计算由于灾后应急救援、恢复重建对灾后产出提高的提升程度;
(6)计算由于某受灾行业供给不足造成无法满足上游供给与下游需求导致对灾区整个行业造成的生产瓶颈效应;(7)迭代循环灾后每一个时间步长下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计算每个时间步长的供需失衡导致的间接损失,直至供需平衡。
[0008]基于以上现有技术的总结,目前灾害间接损失评估技术仅考虑了固定资产存量破坏造成的间接损失,尚缺乏对大量受灾人口造成的间接损失,特别是在我国人口大量聚集的城市。劳动力作为生产力重要三大要素之一,大量受灾人口因灾无法参与生产服务产生的间接经济损失不应被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灾害间接损失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计算灾害发生所在区域分行业固定资产存量,依据灾害造成的分行业直接经济损失评估固定资产存量因灾害对不同行业供给能力的初始冲击;S2、计算灾害造成的不同类型受灾人口数量转化为分行业供给能力的影响程度,评估人口因灾无法参与生产生活对不同行业供给能力的初始冲击;S3、根据受灾人口对不同行业的初始冲击程度,结合灾害韧性曲线特征、不同行业对灾害演变过程与影响特征的敏感程度,利用双曲正切函数以及函数特征参数的相互变化关系,计算不同行业受灾人口灾后动态恢复曲线,评估受灾人口随曲线恢复对不同行业供给能力的影响程度;S4、在需求侧计算灾区外地区受到的灾害波及影响,根据灾区内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变化特征,逐一判识灾区内各个行业的供给无法满足恢复重建需求量,并分配至灾区外相关地区进行替代生产;分配方案依据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中,灾区外某地区与灾区内受灾行业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占灾区外所有地区与灾区内受灾行业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合计为比例进行分配;分配后灾区外地区的总需求为自身中间需求、最终需求与分配的替代生产需求的合计;S5、在供给侧计算灾区外地区受到的灾害波及影响,根据灾区外各地区总需求变化,依据多区域列昂惕夫生产函数计算灾区外各地区各行业总产出的变化,其中直接消耗矩阵中考虑灾区内供给能力下降对灾区外相关行业经济技术关联程度的下降,各行业下降程度以灾区内各行业供给与需求的差异为依据;S6、根据受灾人口对行业供给的影响程度、供需两侧区域间经济波及影响,计算考虑灾区内外波及后的固定资产存量、受灾人口的各行业实际供给能力;计算救助力度对灾后各行业供给能力的提高程度;判识灾区各个行业的最终供给与需求是否均衡,如供需尚未均衡则继续重复步骤S3

步骤S6,直至供给与需求均衡,表明灾害对产业链造成的后续影响全部结束;S7、根据灾区内各行业达到供需均衡的天数以及每天灾区内外的增加值,累积灾害发生前的增加值与灾后每天的增加值的差值,得到灾害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灾害间接损失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所述分行业固定资产存量按如下公式(1)计算:
ꢀꢀꢀꢀꢀꢀꢀꢀꢀꢀꢀꢀꢀꢀ
(1)式中,Kt 表示第t年的固定资本存量,Kt

1为第t

1年的固定资本存量;表示第t年的折旧率;It表示第t年全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产存量破坏造成的损失按公式(2)计算:
ꢀꢀꢀꢀꢀꢀꢀꢀꢀꢀꢀꢀꢀꢀ
(2)式中,表示第i行业因固定资产存量破坏决定的初始行业损失率;Li 表示第i行业直接经济损失;Ki 表示第i行业固定资产存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灾害间接损失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通过如下公式(3)计算不同类型受灾人口数量转化为分行业供给能力依据受灾人口因
灾无法参与生产服务的时间占全年总的工作时间作为转换依据计算受灾人口对行业供给的初始冲击:
ꢀꢀꢀꢀꢀ
(3)式中,
ꢀꢀ
(1)表示第i行业劳动力供给因灾下降决定的总产品,其中公式右侧分子与分母的比值表示第i行业劳动力因灾下降决定的初始行业损失率;表示第i行业未发生灾害时总产品;k表示第k种类型的受灾人口,表示第i行业因第k种类型受灾的劳动力人数;表示第i行业因第k种类型受灾无法参与生产服务的时间,依据灾害发生后实际受影响时间计算,其中失踪死亡时间记一年无法参与生产工作;表示第i行业总劳动力人口数量;FTi表示第i行业一年全部工作时间,按一年52周,1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灾害间接损失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具体包括:受灾人口灾后的动态恢复过程基于实际灾后恢复机理与灾害韧性曲线特征,将人口灾后恢复划分三个阶段:初始恢复阶段、快速恢复阶段和稳定恢复阶段;其中,由初始恢复阶段转为快速恢复阶段的时间点称之为快速恢复起点,将快速恢复阶段最快的时间点称之为最快恢复点,将快速恢复阶段转为稳定恢复阶段的时间点称之为稳定恢复点,基于上述特征,采用双曲正切函数定量表征其数学关系如下公式(4)所示:
ꢀꢀꢀꢀ
(4)式中,是灾后第天行业i因劳动力供给减小后导致的灾后剩余生产能力,该值与资本受损导致的灾后剩余生产能力比较后,取最小值作为受供给侧限制后各行业的最大生产能力;为劳动力恢复的时间,Tend为劳动力恢复所用总时长,t为灾后经济整体恢复的时间;参数和控制着恢复路径的形态变化;参数控制着曲线的上下阈值,利用曲线最快恢复点为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正涛黄承芳李宁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