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电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0791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8: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深部电极,包括内管、外管、电极触点与导线,外管套设于内管的外侧;电极触点连接于外管的外侧;导线位于内管与外管之间,导线的远端穿设于外管,并与电极触点连接。本实施例设置有外管以安装电极触点,因此可以将导线设置于位于内管的外侧,减少通过工具引导导线在管内移动时对导线的损伤,降低操作难度,提升操作效率。提升操作效率。提升操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深部电极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深部电极。

技术介绍

[0002]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技术是一种针对难治性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该技术通过在病人颅内放置深部电极,记录癫痫病灶源的放电情况,从而实现对病灶的准确定位。深部电极包括导管、电极触点与导线,电极触点套设于导管的外侧,导线位于导管的内侧,并穿过导管上的孔后与电极触点接触,由于导管的长度较长,因此导线需要借助工具才能穿过导管,工具引导导线在导管内移动的过程中容易导致导线损伤。另外,深度电极点阵列植入颅内,需要保持一定刚度和直度,才能准确定位信号采集位置。目前主流产品主要通过在点阵列段放置硬质金属棒如钨棒作为支撑件。但是,支撑件在植入过程中存在弯折问题,从而导致信号定位不准、手术失败的风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颅外电极部分存在被拉扯、弯折、按压等情况,导致电极通路失效,无法有效采集电信号。同时,手术过程中产生的脑积液等无法有效排出,药物无法给到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深部电极,能够减少导线因穿线而导致的损伤,降低操作难度,提升操作效率。提高电极点阵列部分抗折效果,确保信息采集的准确性,提高手术精度;同时,增强颅外电极部分的抗折、抗拉、抗压效果,确保电极持续有效性。电极通道设计可及时排出手术过程中的脑积液,降低患者损失。同时,可定向向颅内给药,做到精准治疗。
[0004]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深部电极,包括:
>[0005]内管;
[0006]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的外侧;
[0007]电极触点,连接于所述外管的外侧;
[0008]导线,位于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所述导线的远端穿设于所述外管,并与所述电极触点连接。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深部电极,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0]本实施例设置有外管以安装电极触点,因此可以将导线设置于位于内管的外侧,减少通过工具引导导线在管内移动时对导线的损伤,降低操作难度,提升操作效率。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内管为中空管道,所述内管还具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开口均与所述内管的管腔连通,所述外管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的第三开口。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外管的远端封闭,所述第三开口设置于所述外管的侧面,所述第一开口延伸至所述第三开口。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设置于所述内管的远端端面,所述第三
开口对应设置于所述外管的远端端面,所述深部电极还包括封堵部件,所述封堵部件位于所述管腔内,并封闭所述第一开口,且所述封堵部件能够在所述管腔内移动,以从所述第二开口脱离所述管腔。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封堵件为导丝,所述内管端部包括向内管内部突出的延周向的凸出部,所述导丝的直径大于所述凸出部的直径且所述导丝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内管的内径。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深部电极还包括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连接于所述内管,并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用于控制所述管腔的通断。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为分体结构,且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具有供所述导线通过的间隙,所述深部电极还包括粘接剂,所述粘接剂填充于所述间隙内。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外管包括金属弹性管,所述金属弹性管至少对应所述电极触点。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沿所述内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所述内管包括沿轴向依次连接的金属弹性管段与柔性管段,所述金属弹性管段至少对应所述电极触点所处区域设置。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深部电极包括多根所述导线,多根所述导线形成环绕所述内管的中间层,所述中间层连接于所述外管的内壁。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深部电极包括多根所述导线,多根所述导线形成环绕所述内管的中间层,所述中间层连接于所述内管的外壁。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外管的内壁与所述中间层的外壁贴合,所述内管的外壁与所述中间层的内壁贴合,所述内管、所述外管与所述中间层连接为一体结构。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均由高分子材料制成,所述深部电极还包括金属弹性管,所述金属弹性管连接于所述内管的内壁。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多根所述导线相互编织以形成所述中间层。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多根所述导线沿所述内管的周向分布以形成所述中间层。
[0025]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深部电极还包括多根加强线,多根所述加强线与多根所述导线混合编织以形成所述中间层。
[0026]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深部电极还包括多根加强线,多根所述加强线与多根所述导线沿所述内管的周向分布以形成所述中间层。
[0027]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外管的管壁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线槽,所述导线的端部穿设于所述线槽。
[0028]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沿所述外管的远端至近端的方向,所述外管包括沿轴向设置的第一安装段与第二安装段,所述线槽沿轴向贯通所述第一安装段,所述电极触点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段的外侧,所述第二安装段设置为环状结构。
[0029]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沿所述外管的周向,所述外管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线槽。
[0030]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
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3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0032]图1为相关技术中导线与电极触点连接的示意图;
[0033]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深部电极的立体示意图;
[0034]图3为图1中内管、外管、电极触点与导线连接的立体示意图;
[0035]图4为图1中内管、外管、电极触点与导线连接的立体示意图;
[0036]图5为内管、外管远端部分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7]图6为图1中内管、外管与电极触点连接的立体示意图;
[0038]图7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内管、外管、电极触点与导线连接的简要示意图;
[0039]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内管、外管、电极触点与中间层连接的立体示意图;
[0040]图9为图7中内管、外管与中间层连接的正视图;
[0041]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中内管、外管、电极触点、中间层与金属弹性管连接的立体示意图;
[0042]图11为图9中内管、外管、中间层与与金属弹性管连接的正视图。
[0043]附图标记:
[0044]内管100、管腔110、第一开口120、凸出部160;
[0045]外管200、线槽210、第三开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深部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的外侧;电极触点,连接于所述外管的外侧;导线,位于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所述导线的远端穿设于所述外管,并与所述电极触点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部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为中空管道,所述内管还具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开口均与所述内管的管腔连通,所述外管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的第三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部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远端封闭,所述第三开口设置于所述外管的侧面,所述第一开口延伸至所述第三开口。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部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设置于所述内管的远端端面,所述第三开口对应设置于所述外管的远端端面,所述深部电极还包括封堵部件,所述封堵部件位于所述管腔内,并封闭所述第一开口,且所述封堵部件能够在所述管腔内移动,以从所述第二开口脱离所述管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深部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件为导丝,所述内管端部包括向内管内部突出的延周向的凸出部,所述导丝的直径大于所述凸出部的直径且所述导丝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内管的内径。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部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深部电极还包括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连接于所述内管,并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用于控制所述管腔的通断。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深部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为分体结构,且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具有供所述导线通过的间隙,所述深部电极还包括粘接剂,所述粘接剂填充于所述间隙内。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深部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包括金属弹性管,所述金属弹性管至少对应所述电极触点所处区域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深部电极,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内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所述内管包括沿轴向依次连接的金属弹性管段与柔性管段,所述金属弹性管段至少部分对应所述电极触点。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晓龙王东辉
申请(专利权)人:诺尔医疗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