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人值守电缆组装件工装柜智能管理系统的控制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人值守电缆组装件工装柜智能管理系统的控制电路,属于航天电缆组装件产品测试工装管理领域。
技术介绍
[0002]电缆组装件产品是航空、航天系统传输信号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缆组装件产品要保证质量可靠必须进行自动化导通、绝缘、耐压测量;测量时需要使用对应的电连接器工装通过转换后在连接到线束自动测量仪。目前随着航空、航天型号产品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所需对应的工装产品也越来越多。
[0003]目前生产现场存在万余根工装测试电缆,价值上千万,并且随着每年新的工装电缆的投入,数量也越来越多。传统的管理方法为配备专门测试人员进行管理、使用登记本的方式进行借用登记。在生产现场不同操作工序中,操作人员、测试人员、检验人员等均要使用到工装电缆;因其高频次的使用率,存在“找不到”工装电缆的情况发生,“找不到”工装电缆的情况包括工装电缆最后一次使用后遗落未归还,或已经归还但未将其放置在工装库中某个位置。工装库管人员在找寻工装电缆时翻看借用登记簿查找工装号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值守电缆组装件工装柜智能管理系统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485通讯模块,用于接收上位机发出的开门指令,并传输给主控模块;主控模块,用于通过串口中断的方式接收开门指令,对开门指令进行解析获得门控地址信号和门控数据信号,与读取的控制主板地址信号分配模块所设置的地址进行比对,判定为本从机地址,执行开锁指令;主控模块根据门控数据信号打开对应电子锁,对应工装门打开;触屏液晶显示模块,用于人机交互,通过触屏功能实现人机交互通讯;驱动信号译码模块,用于对主控模块解析处理后的具体门控地址进行译码、锁存,并将打开具体门号的指令传输给场效应管矩阵模块;电子锁消反峰电路模块,用于对消除电子锁开锁后电感线圈内产生的反峰电压,避免反峰电压损坏驱动场效应管;场效应管矩阵模块,根据打开具体门号的指令用于控制智能工装柜体电子锁的打开和关闭;电子锁接口,用于连接智能工装柜体电子锁;控制主板地址信号分配模块,用于给从机分配对应地址线;主时钟模块,用于为整个控制电路提供基本的时钟信号及时钟频率;EEPORM模块,用于存储整个控制电路需保存的数据;复位模块,用于对主控模块进行复位;程序下载模块,用于作为升级、功能调试的数据下载接口;主板电压供电模块,用于为整个控制电路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485通讯模块包括集成芯片U17、电解电容CP6、电容C17、电阻R71、电阻R73、电阻R78、接口J68、接口J69;集成芯片U17的1脚接主控模块单片机U8的35脚;集成芯片U17的2 脚3脚接主控模块单片机U8的31脚;集成芯片U17的4脚接主控模块单片机U8的34脚;集成芯片U17的5脚接地;集成芯片U17的6脚同时接电阻R73的一端、R78的一端、接口J68的2脚、接口J69的2脚;集成芯片U17的7脚同时接电阻R73的另一端、R71的一端、接口J68的1脚、接口J69的1脚;集成芯片U17的8脚同时接电阻R78的另一端、电容C17的一端、电容CP6的正端、接电源+3.3V;电容CP6的负端接地,电容C17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71的另一端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模块包括单片机U8、电容CP2、电容C6、电阻R4、电容C7、晶体振荡器Y2、电阻R48、电阻R60;单片机U8的63脚接电阻R48的一端,电阻R48的另一端接地;单片机U8的62脚接电阻R60的一端,电阻R60的另一端接地;单片机U8的9脚接晶体振荡器Y2的一端;单片机U8的8脚接晶体振荡器Y2的另一端;单片机U8的1脚同时接电阻R4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电容CP2的正端、接电源+3.3V;单片机U8的64脚同时接电阻R4的另一端、电容C7的一端、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P2的负端接地;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信号译码模块包括集成芯片U6、集成芯片U10、集成芯片U13、集成芯片U1、集成芯片U4、集成芯片U5、集成芯片U7、集成芯片U9、集成芯片U11、集成芯片U14、集成芯片U16、电容C8、电容CP3、电容C12、电容CP4、电容
CP9、电容C16;集成芯片U6的2脚接主控模块单片机U8的36脚;集成芯片U6的4脚接主控模块单片机U8的37脚;集成芯片U6的6脚接主控模块单片机U8的38脚;集成芯片U6的11脚接主控模块单片机U8的59脚;集成芯片U6的13 脚接主控模块单片机U8的60脚;集成芯片U6的15脚接主控模块单片机U8的61脚;集成芯片U6的1脚19脚接集成芯片U10的5脚、接集成芯片U13的1脚19脚、接单片机U8的23脚;集成芯片U6的20脚同时接电源+5V、电容CP3的正端、电容C8的一端,电容CP3的负端接地,电容C8的负端接地;集成芯片10脚接地;集成芯片U6的9脚接集成芯片U10的1脚;集成芯片U6的7脚接集成芯片U10的2脚;集成芯片U6的5脚接集成芯片U10的3脚;集成芯片U6的14脚同时接集成芯片U1的3脚、集成芯片U4的3脚、集成芯片U5的3脚、集成芯片U7的3脚、集成芯片U9的3脚、集成芯片U11的3脚、集成芯片U14的3脚、集成芯片U16的3脚;集成芯片U6的16脚同时接集成芯片U1的2脚、集成芯片U4的2脚、集成芯片U5的2脚、集成芯片U7的2脚、集成芯片U9的2脚、集成芯片U11的2脚、集成芯片U14的2脚、集成芯片U16的2脚;集成芯片U6的18脚同时接集成芯片U1的1脚、集成芯片U4的1脚、集成芯片U5的1脚、集成芯片U7的1脚、集成芯片U9的1脚、集成芯片U11的1脚、集成芯片U14的1脚、集成芯片U16的1脚;集成芯片U10的4脚接集成芯片U13的18脚;集成芯片U10的6脚接集成芯片U8的27脚;集成芯片U10的16脚同时接电源+5V、电容CP4的正端、电容C12的一端,电容C12另一端接地,电容CP4的负端接地;集成芯片U10的8脚接地。集成芯片U10的7脚接集成芯片U16的14脚;集成芯片U10的9脚接集成芯片U14的14脚;集成芯片U10的10脚接集成芯片U11的14脚;集成芯片U10的11脚接集成芯片U9的14脚;集成芯片U10的12脚接集成芯片U7的14脚;集成芯片U10的13脚接集成芯片U5的14脚;集成芯片U10的14脚接集成芯片U4的14脚;集成芯片U10的15脚接集成芯片U1的14脚;集成芯片U13的20脚同时接电源+5V、电容CP9的正端、电容C16的一端,电容CP9的负端接地,电容CP16的另一端接地;集成芯片U13的10脚接地;集成芯片U13的6脚接单片机U8的24脚;集成芯片U13的4脚接单片机U8的25脚;集成芯片U13的2脚接单片机U8的26脚;集成芯片U13的14脚同时接集成芯片U1的13脚、集成芯片U4的13脚、集成芯片U5的13脚、集成芯片U7的13脚、集成芯片U9的13脚、集成芯片U11的13脚、集成芯片U14的13脚、集成
芯片U16的13脚;集成芯片U13的16脚同时接集成芯片U1的15脚、集成芯片U4的15脚、集成芯片U5的15脚、集成芯片U7的15脚、集成芯片U9的15脚、集成芯片U11的15脚、集成芯片U14的15脚、集成芯片U16的15脚;集成芯片U1的8脚接地,集成芯片U4的8脚接地,集成芯片U5的8脚接地,集成芯片U7的8脚接地,集成芯片U9的8脚接地,集成芯片U11的8脚接地,集成芯片U14的8脚接地,集成芯片U16的8脚接地;集成芯片U1的16脚接电源+5V,集成芯片U4的16脚接电源+5V,集成芯片U5的16脚接电源+5V,集成芯片U7的16脚接电源+5V,集成芯片U9的16脚接电源+5V,集成芯片U11的16脚接电源+5V,集成芯片U14的16脚接电源+5V,集成芯片U16的16脚接电源+5V。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锁消反峰电路模块包括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9、二极管D11、二极管D12、二极管D13、二极管D14、二极管D15、二极管D16、二极管D17、二极管D18、二极管D19、二极管D20、二极管D21、二极管D22、二极管D23、二极管D24、二极管D25、二极管D26、二极管D27、二极管D28、二极管D29、二极管D30、二极管D31、二极管D32、二极管D33、二极管D34、二极管D35、二极管D36、二极管D37、二极管D38、二极管D39、二极管D40、二极管D41、二极管D42、二极管D43、二极管D44、二极管D45、二极管D46、二极管D47、二极管D48、二极管D49、二极管D50、二极管D51、二极管D52、二极管D53、二极管D54、二极管D55、二极管D56、二极管D57、二极管D58、二极管D59、二极管D60、二极管D61、二极管D62、二极管D63、二极管D64、二极管D6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电阻R40、电阻R41、电阻R42、电阻R43、电阻R44、电阻R45、电阻R50、电阻R51、电阻R52、电阻R53、电阻R54、电阻R55、电阻R56、电阻R57、电阻R58、电阻R59、电阻R61、电阻R62、电阻R63、电阻R64、电阻R65、电阻R66、电阻R67、电阻R68、电阻R69、电阻R70、电阻R74、电阻R75、电阻R76、电阻R77;二极管D2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2正极接R6的一端,R6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1的2脚;二极管D3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3正极接R7的一端,R7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2的2脚;二极管D4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4正极接R8的一端,R8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3的2脚;二极管D5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5正极接R9的一端,R9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4的2脚;二极管D6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6正极接R10的一端,R10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5的2脚;二极管D7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7正极接R11的一端,R11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6的2脚;二极管D8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8正极接R12的一端,R12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7的2
脚;二极管D9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9正极接R13的一端,R13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8的2脚;二极管D10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10正极接R14的一端,R14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9的2脚;二极管D11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11正极接R15的一端,R15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10的2脚;二极管D12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12正极接R16的一端,R16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11的2脚;二极管D13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13正极接R17的一端,R17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12的2脚;二极管D14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14正极接R18的一端,R18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13的2脚;二极管D15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15正极接R19的一端,R19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14的2脚;二极管D16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16正极接R20的一端,R620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15的2脚;二极管D17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17正极接R21的一端,R21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16的2脚;二极管D18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18正极接R22的一端,R22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17的2脚;二极管D19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19正极接R23的一端,R23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18的2脚;二极管D20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20正极接R24的一端,R24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19的2脚;二极管D21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21正极接R25的一端,R25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20的2脚;二极管D22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22正极接R26的一端,R26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21的2脚;二极管D23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23正极接R27的一端,R27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22的2脚;二极管D24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24正极接R28的一端,R28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23的2脚;二极管D25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25正极接R29的一端,R29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24的2脚;二极管D26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26正极接R30的一端,R30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25的2脚;二极管D27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27正极接R31的一端,R31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26的2脚;
二极管D28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28正极接R32的一端,R32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27的2脚;二极管D29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29正极接R33的一端,R33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28的2脚;二极管D30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30正极接R34的一端,R34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29的2脚;二极管D31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31正极接R35的一端,R35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30的2脚;二极管D32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32正极接R36的一端,R36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31的2脚;二极管D33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33正极接R37的一端,R37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32的2脚;二极管D34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34正极接R38的一端,R38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33的2脚;二极管D35负极接电源+24V,二极管D35正极接R39的一端,R39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34的2脚;二极管D36负极接电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超,刘毅,熊永恒,蒙川,廉小毅,刘燕清,刘宁,木乃热布,才兴国,何文平,覃树兰,王安林,杨缘,韩博玺,刘森明,吴劲松,郑勇,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