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服装的拼缝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8326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服装的拼缝结构,包括第一面料、第二面料和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料和所述第二面料之间的海绵层,所述第一面料沿第一折边线向背侧翻折形成第一翻折边,所述第二面料沿第二折边线向背面翻折形成第二翻折边,所述第一折边线与第二折边线对齐,且所述第一面料、第二面料和海绵层沿着第一折边线和第二折边线通过拼缝线缝合,所述第一翻折边与第一面料通过第一缝迹线缝合,所述第二翻折边与第二面料通过第二缝迹线缝合。本申请通过拼缝线在将第一面料和第二面料缝合的同时也形成了镂空结构,避免了采用镂空织带拼缝第一面料和第二面料影响服装拼缝处的美感,同时因减少了镂空织带降低了服装面料拼缝的成本。空织带降低了服装面料拼缝的成本。空织带降低了服装面料拼缝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服装的拼缝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服装加工
,特别涉及一种服装的拼缝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服装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进行面料的拼缝,经过裁剪后形成的不同面料经拼缝后形成一件完整的服装,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加服装在面料拼缝处的美感以及在面料拼缝处通过镂空工艺实现透气效果,一般在两块或者多块面料的拼缝处通过镂空织带进行拼接缝合;然而通过镂空织带拼缝两块或多块面料,一方面织带与面料材质或者颜色不同时,拼缝处的效果不好,影响服装的整体美感,另一方面采用织带拼缝面料,增加了服装生产成本。
[0003]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服装的拼缝结构,能够改善服装面料拼缝处的效果,降低服装生产成本。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服装的拼缝结构,包括第一面料、第二面料和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料和所述第二面料之间的海绵层,所述第一面料沿第一折边线向背侧翻折形成第一翻折边,所述第二面料沿第二折边线向背面翻折形成第二翻折边,所述第一折边线与所述第二折边线对齐,且所述第一面料、所述第二面料和所述海绵层沿着所述第一折边线和所述第二折边线通过拼缝线缝合,所述第一翻折边与所述第一面料通过第一缝迹线缝合,所述第二翻折边与所述第二面料通过第二缝迹线缝合。
[0007]所述第一翻折边与所述第一面料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翻折边向正面翻折形成的第一缝份,所述第一翻折边、所述第一缝份通过第一缝迹线缝合于所述第一面料上。
[0008]所述第二翻折边与所述第二面料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翻折边向这面翻折形成的第二缝份,所述第二翻折边、所述第二缝份通过第二缝迹线缝合于所述第二面料上。
[0009]所述第一翻折边的宽度与所述第二翻折边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一缝份的宽度与所述第二缝份的宽度相同。
[0010]所述第一翻折边和第二翻折边的宽度为0.8

1.2cm。
[0011]所述第一翻折边与所述第一缝份、所述第二翻折边与所述第二缝份的宽度之比的范围为2

5。
[0012]所述海绵层为发泡海绵层。
[0013]所述海绵层的厚度为2

4mm。
[0014]所述拼缝线的车缝针距大于9针/英寸。
[0015]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服装的拼缝结构,包括第一面料、第二面料和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料和所述第二面料之间的海绵层,所述第一面料沿第一折边线向背侧翻折形成第一翻折边,所述第二面料沿第二折边线向背面翻折形成第二翻折边,所述第
一折边线与所述第二折边线对齐,且所述第一面料、所述第二面料和所述海绵层沿着所述第一折边线和所述第二折边线通过拼缝线缝合,所述第一翻折边与所述第一面料通过第一缝迹线缝合,所述第二翻折边与所述第二面料通过第二缝迹线缝合。本申请通过拼缝线在将第一面料和第二面料缝合的同时也形成了镂空结构,避免了采用镂空织带拼缝第一面料和第二面料影响服装拼缝处的美感,同时因减少了镂空织带降低了服装面料拼缝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服装拼缝结构制作过程第一步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服装拼缝结构制作过程第二步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服装拼缝结构制作过程第三步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服装拼缝结构缝制后第一面料与第二面料展开状态的截面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服装拼缝结构缝制后第一面料与第二面料展开状态的背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2]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装设于”、“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
[0023]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0024]本技术提供一种服装的拼缝结构,请参阅图1

图5,包括第一面料1、第二面料2和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料1和所述第二面料2之间的海绵层 3,所述第一面料1沿第一折边线11向背侧翻折形成第一翻折边12,所述第二面料2沿第二折边线21向背面翻折形成第二翻折边22,所述第一折边线11与所述第二折边线21对齐,且所述第一面料1、所述第二面料2和所述海绵层3沿着所述第一折边线11和所述第二折边线21通过拼缝线4缝合,所述第一翻折边12与所述第一面料1通过第一缝迹线14缝合,所述第二翻折边22与所述第二面料2通过第二缝迹线24缝合。采用本申请的拼缝结构制作的服装,先将第一面料1、第二面料2和海绵层3缝合,并将第一面料1翻折形成的第一翻折边12缝合于第一面料1上,将第二面料2 翻折形成的第二翻折边22缝合于第二面料2上,在制作完成后,清除第一面料1与第二面料2之间缝合的海绵层3,则第一面料1与第二面料2在拼缝处形成由拼缝线4生成的镂空结构;本申请通过拼缝线4在将第一面料1 和第二面料2缝合的同时也形成了镂空结构,避免了采用镂空织带拼缝第一面料1和第二面料2影响服装拼缝处的美感,同时因减少了镂空织带降低了服装面料拼缝的成本。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因第一面料1与第二面料2为薄型材料,仅为了方便表示第一面料1与第二面料2之间存在拼缝结构,故两者中间用虚线(拼缝线4)连接,不对拼缝线4的实际位置做限定;第一面料1和第二面料2制作拼缝结构过程中,两者上下相对
时,拼缝线4与与第一折边线11和第二折边线21无限接近重合。
[0025]所述第一翻折边12与所述第一面料1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翻折边12 向正面翻折形成的第一缝份13,所述第一翻折边12、所述第一缝份13通过第一缝迹线14缝合于所述第一面料1上。所述第二翻折边22与所述第二面料2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翻折边22向这面翻折形成的第二缝份23,所述第二翻折边22、所述第二缝份23通过第二缝迹线24缝合于所述第二面料2上。在第一缝迹线14将第一翻折边12与第一面料1缝制前,将第一缝份13翻折进第一面料1与第一翻折边12之间,对第一缝份13的毛边进行包裹;在第二缝迹线24将第二翻折边22对第二面料2缝制前,将第二缝份23翻折进第二面料2与第二翻折边22之间,对第二缝份23的毛边进行包裹;通过上述处理方式对第一缝份13和第二缝份23的毛边进行处理,无需额外采用缝制捆条的方式对毛边进行包边处理,降低了成本,同时避免包边处与身体摩擦接触产生的不适感。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服装的拼缝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面料、第二面料和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料和所述第二面料之间的海绵层,所述第一面料沿第一折边线向背侧翻折形成第一翻折边,所述第二面料沿第二折边线向背面翻折形成第二翻折边,所述第一折边线与所述第二折边线对齐,且所述第一面料、所述第二面料和所述海绵层沿着所述第一折边线和所述第二折边线通过拼缝线缝合,所述第一翻折边与所述第一面料通过第一缝迹线缝合,所述第二翻折边与所述第二面料通过第二缝迹线缝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装的拼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折边与所述第一面料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翻折边向正面翻折形成的第一缝份,所述第一翻折边、所述第一缝份通过第一缝迹线缝合于所述第一面料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服装的拼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折边与所述第二面料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翻折边向这面翻折形成的第二缝份,所述第二翻折边、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玮言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