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疫组化抗原修复装置及工作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57175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28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免疫组化抗原修复装置及工作方法,包括:内置有加热模块和测温模块的加热单元、用于修复液储存的储液单元及控制单元,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通过控制单元控制加热单元在设定的温度区间内循环变化,实现反复的升温和降温,形成温度潮汐,该温度潮汐使得储液腔内部循环发生变化,驱动抗原修复液在储液腔内发生流动,保证抗原修复液快速渗透至组织样品内部,提升组织样品抗原修复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免疫组化抗原修复装置及工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组织切片抗原修复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免疫组化抗原修复装置及该装置的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对组织或细胞样本固定处理过程中,部分抗原在甲醛或多聚甲醛发生了蛋白之间交联及醛基的封闭作用,致使抗原的三维结构发生异常改变,而这种表位空间结构改变导致许多抗原免疫活性丢失以及理化性质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在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相当部分抗原不能与抗体充分结合,从而影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抗原修复,使组织抗原决定簇重新暴露,提高免疫组化染色效率和质量。
[0003]热修复作为一种有效的抗原修复方式,被广泛应用与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为了保证抗原修复效率,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将组织或者细胞样品放置在特定的高温抗原修复液中,并持续一定的时间,一般为92℃以上。温度过低不能有效进行抗原修复,温度过高会致使抗原修复液快速蒸发,引发干片。该种采用恒温加热方式,样品周围的抗原修复液微环境始终保持稳定,样品不同区域间缺乏对流。加之,由于抗原修复液成分和容器材质不同,在高温修复过程中会产生蒸汽并附着在样品部分区域,而这些气泡在稳定环境下无法及时排出,造成抗体修复区域之间差异,最终使得样品区域染色强度不一样,影响后续病例诊断。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设计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免疫组化抗原修复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及方法通过增加抗原修复液在样品表面的流动性,来提升免疫组化抗原修复效率。
[0005]本专利技术具体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加以实现:一种免疫组化抗原修复装置,包括:加热单元:用于给玻片加热,内置有加热模块和测温模块,所述加热单元采用加热板,加热板的上表面呈水平状,用于玻片样品的放置;储液单元:采用四面封闭的盒体结构,所述盒体具有内凹的腔体,且腔体的上表面呈开口状,盒体倒扣在玻片样品的上表面,玻片样品与盒体的腔体之间形成储液腔;控制单元:通过线缆与加热模块和测温模块连接,用于采集加热模块的实时温度并反馈给控制单元,以实现控制单元对加热模块工作状态的调控。
[0006]进一步地,盒体的其中一端为平面或者弧形端,且该端的端面上设置有与之配合的盖板,所述盖板的上表面低于盒体的上表面,使得盒体倒扣时,盖板与玻片样品之间留有空隙,该空隙为储液腔与外界大气连通的联通口。
[0007]一种免疫组化抗原修复装置的工作方法,该方法采用抗原修复液和玻片样品始终处于特定温度区间内反复升温降温的方式进行免疫组化抗原修复。
[0008]进一步地,免疫组化抗原修复装置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抗原修复前通过控制单元设置装置加热温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及抗原修复的时间t0;2)控制单元控制加热模块对抗原修复液和玻片样品进行加热,并持续采集实时温度;3)当实时温度达到设定最大值时,控制单元控制加热模块停止加热,装置与环境交换散热降温,当实时温度达到设定最小值时,控制单元控制加热模块开启加热;如此循环直至达到修复时间t0后,抗原修复结束。
[0009]进一步地,抗原修复过程中,温度达到最高设定温度后,需要持续一段时间t1。
[0010]本专利技术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通过控制单元控制加热单元在设定的温度区间内循环变化,实现反复的升温和降温,形成温度潮汐,该温度潮汐使得储液腔内部循环发生变化,驱动抗原修复液在储液腔内发生流动,保证抗原修复液快速渗透至组织样品内部,提升组织样品抗原修复效率。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装置结构简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装置工作流程图;图中,1

加热单元,2

玻片样品,3

储液单元,4

控制单元,5

线缆,6

平面或弧形端,7

盖板,8

连通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
[0013]本专利技术一种免疫组化抗原修复装置,结构如图1所示,该修复装置包括加热单元、储液单元及控制单元,加热单元包含加热模块和测温模块,用于对玻片样品和抗原修复液加热以及进行温度测量,加热单元为一常规结构的加热板,其上表面呈水平状,用于玻片样品的放置;储液单元采用四面封闭的盒体结构,该盒体具有内凹的腔体,且腔体的上表面呈开口状,盒体倒扣在玻片样品的上表面,玻片样品与盒体的腔体之间形成储液腔,用于储存抗原修复液,内部储液区不完全封闭,留特定区域与环境大气联通,并且保证玻片上的样品浸没在抗原修复液中;控制单元通过线缆与加热模块和测温模块连接,用于采集加热模块的实时温度并反馈给控制单元,以实现控制单元对加热模块工作状态的调控,控制单元、加热单元均可采用现有常规技术进行制造,具体结构及电路图不做过多描述。
[0014]本专利技术盒体结构,具体包括下底板,及固定设置在下底板长度两侧的长侧板,两长侧板的一端通过短侧板下底板固定,两长侧板的另一端呈平面或弧形并通过盖板连接构成盒体的一端面,且盖板的上表面低于盒体的上表面,使得盒体倒扣时,盖板与玻片样品之间留有空隙,该空隙为储液腔与外界大气连通的联通口。
[0015]上述免疫组化抗原修复装置的工作方法,修复前样品玻片的制备及放置,抗原修复液的滴加均采用常规技术,不做说明,本专利技术修复装置在修复过程的宗旨是,抗原修复液和玻片样品始终处于特定温度区间内通过反复升温降温的方式进行免疫组化抗原修复。具体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1)流程开始,通过控制单元设置装置加热温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及抗原修复的
时间t0;设定高温加热持续时间t1;2)控制单元控制加热模块对抗原修复液和玻片样品进行加热,并持续采集实时温度T;3)当实时温度达到设定最大值时,控制单元控制加热模块停止加热,装置通过联通口与环境交换散热降温,当实时温度达到设定最小值时,控制单元控制加热模块开启加热;如此循环直至达到修复时间t0后,抗原修复结束。
[0016]循环修复过程中,当修复时间满足设定的时间t0,则修复流程结束,若没有达到设定的时间t0,此时,查看是否达到高温修复时间,如果达到高温修复时间则控制单元控制加热模块停止加热,待循环满足修复时间t0时,流程结束,若没有达到高温修复时间,则控制单元控制加热模块继续加热,读取实时温度,如此重复。
[0017]本专利技术通过控制单元设置装置加热温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控制单元控制加热模块对抗原修复液和样品进行加热,并持续采集实时温度;当实时温度达到设定最大值时,控制单元控制加热模块停止加热,装置通过与环境交换散热降温,当实时温度达到设定最小值时,控制单元控制加热模块开启加热;抗原修复液和样品处于特定温度区间反复升温降温,该温度潮汐使得内部储液区压力循环发生变化,驱动抗原修复液在储液区内发生流动,保证抗原修复液快速渗透至组织样品内部,提升组织样品抗原修复效率。通过改变加热模块控制电流强度以及加热时间长短,控制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免疫组化抗原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修复装置包括:加热单元(1):用于给玻片样品(2)加热,内置有加热模块和测温模块,所述加热单元(1)采用加热板,其上表面呈水平状,用于玻片样品(2)的放置;储液单元(3):采用四面封闭的盒体结构,所述盒体具有内凹的腔体,且腔体的上表面呈开口状,盒体倒扣在玻片样品(2)的上表面,玻片样品(2)与盒体的腔体之间形成储液腔;控制单元(4):通过线缆(5)与加热模块和测温模块连接,用于采集加热模块的实时温度并反馈给控制单元,以实现控制单元对加热模块工作状态的调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免疫组化抗原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的其中一端为平面或者弧形端(6),且该端的端面(6)上设置有与之配合的盖板(7),所述盖板(7)的上表面低于盒体的上表面,使得盒体倒扣时,盖板(7)与玻片样品(2)之间留有空隙,该空隙为储液腔与外界大气连通的联通口(8)。3.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道柱徐文潭兰敬隆张立琛方奕彪吴逸朱思汉吉海泉
申请(专利权)人:谱视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