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支撑结构的地下室后浇带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6776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支撑结构的地下室后浇带节点,属于建筑结构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后浇带两侧分别布置有一条套管,套管底部垂直支撑于地下室底板上,顶部穿过混凝土梁的浇筑模板上预先开设的洞口后连通浇筑模板的浇筑腔;套管内部填充满与混凝土梁一并浇筑而成的素混凝土;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梁分别通过内部填充素混凝土的套管形成临时的后浇带支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一并浇筑的素混凝土使得混凝土梁与后浇带支撑形成一个整体,不会出现支撑体系虚撑现象,而且采用套管作为模具,不用单独支模和脱模,节省工期和成本,也不会对地下室运输材料路线产生干扰,不会长期占用钢管支架。在后浇带封闭以后,仅需要将素混凝土支撑上下两端切割即可拆除。撑上下两端切割即可拆除。撑上下两端切割即可拆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支撑结构的地下室后浇带节点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支撑结构的地下室后浇带节点。

技术介绍

[0002]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出现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顶板相应位置留设的混凝土带。后浇带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地带。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形成薄弱部位。
[0003]在实际工程中,一般会在主楼地下室周边设置后浇带,将主楼地下室与纯地下室分割开,解决两侧的沉降差,成为沉降后浇带。在纯地下室位置每隔30~40米设置一条后浇带,将大地下室分成若干块,防止混凝土因温度变化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带成为伸缩后浇带。目前,后浇带主要采用钢管组装成支架对地下室后浇带两侧的梁和板进行支撑,一般后浇带需要主体封顶后才能施工,这种方式需要长期占用大量的钢管,难以形成周转使用,材料利用率低,工程措施费用大;另外,后浇带一般是整个地下室连通的,传统支撑方法会占用地下室材料运输路线,对施工影响较大;普通后浇带支架刚度和承载力较小,在长期荷载作用下支架会出现屈服和虚撑的现象,导致混凝土梁和板出现裂缝,影响后期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中后浇带支撑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支撑结构的地下室后浇带节点。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具有支撑结构的地下室后浇带节点,所述地下室的顶部为设有后浇带的混凝土梁和混凝土楼板,混凝土梁和混凝土楼板在被后浇带分隔的位置分别形成梁后浇带和楼板后浇带,且楼板后浇带两侧已浇筑的混凝土楼板上均内嵌有端部伸入楼板后浇带的止水钢板;地下室的底部为地下室底板,混凝土梁与地下室底板之间通过混凝土柱进行支撑,混凝土楼板设于混凝土梁上;
[0007]所述后浇带两侧分别布置有一条套管,所述套管底部垂直支撑于地下室底板上,顶部穿过所述混凝土梁的浇筑模板上预先开设的洞口后连通所述浇筑模板的浇筑腔;所述套管内部填充满与混凝土梁一并浇筑而成的素混凝土;所述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梁分别通过内部填充素混凝土的套管形成临时的后浇带支撑。
[0008]作为优选,所述浇筑模板上开设的洞口尺寸与所述套管的横截面尺寸一致。
[0009]作为优选,所述套管采用波纹管、PVC管或钢管。
[0010]作为优选,所述套管的直径为300~400mm。
[0011]作为优选,所述套管内不设置钢筋笼,仅填充素混凝土。
[0012]作为优选,所述后浇带支撑仅设置在混凝土梁的位置,而不设置在混凝土楼板的位置。
[0013]作为优选,所述止水钢板沿整条后浇带的延伸方向水平连续布置。
[0014]作为优选,所述混凝土梁与地下室底板均与后浇带支撑联结为整体。
[0015]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采用素混凝土作为后浇带支撑大大提高的支撑刚度和承载力,支撑与混凝土梁一起浇筑,使得混凝土梁与后浇带支撑形成一个整体,不会出现支撑体系虚撑现象,大大减少了结构梁和板开裂的风险;2)后浇带支撑采用套管作为模具,不用单独支模和脱模,节省工期和降低成本;3)后浇带支撑仅设置在混凝土梁的位置,不会对地下室运输材料路线产生干扰,方便后期施工;4)后浇带支撑采用素混凝土支撑,不会长期占用大量的钢管支架,降低了施工成本;5)在后浇带封闭以后支撑拆除方便,仅需要将素混凝土支撑上下两端切割即可拆除,降低了施工难度并节省一定的工期。
附图说明
[00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共同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7]图1是地下室后浇带支撑结构平面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中地下室后浇带支撑结构A

A剖面示意图。
[0019]图3是图1中地下室后浇带支撑结构B

B剖面示意图。
[0020]图中:1、混凝土梁,2、混凝土柱,3、混凝土楼板,4、后浇带,401、楼板后浇带,402、梁后浇带,5、后浇带支撑,501、套管,502、素混凝土,6、止水钢板,7、地下室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在没有相互冲突的前提下,均可进行相应组合。
[0022]如图1~3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具有支撑结构的地下室后浇带节点,其中地下室的基本结构和后浇带4的具体布置形式与传统做法类似。地下室的顶部为设有后浇带4的混凝土梁1和混凝土楼板3,地下室的底部为地下室底板7,混凝土梁1与地下室底板7之间通过混凝土柱2进行支撑,混凝土楼板3设于混凝土梁1上,由混凝土梁1进行承力。后浇带4类型可包括沉降后浇带和伸缩后浇带。后浇带4以及混凝土梁1、混凝土柱2具体的布置位置和相应尺寸参数需要根据实际的设计文件和相关设计规范进行确定,对此不作限定。后浇带4会分隔混凝土梁1和混凝土楼板3,从而混凝土梁1和混凝土楼板3被后浇带4分隔的位置分别形成了梁后浇带402和楼板后浇带401。梁后浇带402和楼板后浇带401的具体浇筑封闭时间需要根据实际现场的施工组织顺序而定,但在对两者进行
浇筑封闭之前,需要预先设置临时的支撑结构。
[0023]为了避免后浇带4处新老混凝土界面之间出现渗水缝隙,在浇筑后浇带4两侧的混凝土楼板3时,需要预先在楼板后浇带401两侧的混凝土楼板3端面处预埋止水钢板6。止水钢板6水平布置,一侧埋在已浇筑的混凝土楼板3内,而另一侧则伸入楼板后浇带401中,从而在楼板后浇带401被浇筑封闭后阻止水从新老混凝土界面之间的缝隙中流过,形成防水结构。止水钢板6最好沿整条后浇带402的延伸方向水平连续布置,避免拼接位置出现渗水。
[0024]本技术中,为了避免长期占用大量的钢管支架,同时减少后浇带支撑的设置对于地下室运输材料路线的干扰,采用了套管作为模具,同时采用素混凝土填充套管作为后浇带支撑5,从而大大提高的支撑刚度和承载力。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后浇带4两侧分别布置有一条套管501。套管501的作用是通过内部填充素混凝土502来形成混凝土柱形式的后浇带支撑5。为了提高后浇带支撑5与混凝土梁1和地下室底板7之间的整体性,同时便于施工,事先在混凝土梁1的浇筑模板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支撑结构的地下室后浇带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室的顶部为设有后浇带(4)的混凝土梁(1)和混凝土楼板(3),混凝土梁(1)和混凝土楼板(3)在被后浇带(4)分隔的位置分别形成梁后浇带(402)和楼板后浇带(401),且楼板后浇带(401)两侧已浇筑的混凝土楼板(3)上均内嵌有端部伸入楼板后浇带(401)的止水钢板(6);地下室的底部为地下室底板(7),混凝土梁(1)与地下室底板(7)之间通过混凝土柱(2)进行支撑,混凝土楼板(3)设于混凝土梁(1)上;所述后浇带(4)两侧分别布置有一条套管(501),所述套管(501)底部垂直支撑于地下室底板(7)上,顶部穿过所述混凝土梁(1)的浇筑模板上预先开设的洞口后连通所述浇筑模板的浇筑腔;所述套管(501)内部填充满与混凝土梁(1)一并浇筑而成的素混凝土(502);所述后浇带(4)两侧的混凝土梁(1)分别通过内部填充素混凝土(502)的套管(501)形成临时的后浇带支撑(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支撑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磊匡昕昕徐小巍陆文哲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