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智能监测自复位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5913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模块化智能监测自复位阻尼器,包括一导杆穿入于一第一缸体并贯穿于一填充有阻尼材料的第二缸体,在所述第一缸体内设有被所述导杆依次贯穿且彼此抵接的第一限位板、第一活塞件、弹性件、第二活塞件、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活塞件和所述第二活塞件的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均在所述第一缸体内被抵接,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均固定于所述导杆上且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活塞件和所述第二活塞件的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端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所述第二缸体内设有设于所述导杆上的阻尼板,还包括根据所述阻尼器变形实时监测所述力学性能与工作状态的监测模块。所述阻尼器可在耗能自复位的同时实时监测所述阻尼器的状态。述阻尼器的状态。述阻尼器的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化智能监测自复位阻尼器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智能监测自复位阻尼器。

技术介绍

[0002]结构被动控制技术是减小结构动力响应、提高结构安全性的重要手段,结构被动控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结构上安装阻尼器等耗能控制装置,耗散结构振动能量以控制结构动力响应,提高结构安全性。由于结构被动控制技术不需要附加外部能源,并且构造简单、造价低廉、可靠性高,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0003]粘滞阻尼器作为一种典型的结构被动控制装置,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开始应用于结构振动控制中,现在已经成为一项技术成熟、标准完备的耗能减震装置在各大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
[0004]结构在遭受超设计基准的大震作用后,结构可能会存在较大残余变形,对结构的安全性造成巨大影响,并且过大的侧向变形和残余变形会引发结构的倒塌。因此,各种自复位装置被研发出来,但是目前自复位装置的研究处于初期阶段,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0005]1、构造复杂,造价昂贵;
[0006]2、大多依靠部件之间摩擦作用耗能,耗能能力较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智能监测自复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杆、第一缸体、第二缸体、弹性件、第一活塞件和第二活塞件,所述第一缸体与所述第二缸体同轴设置且相连,所述第一缸体上设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二缸体上设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设有隔板,所述第一缸体的远离所述第二缸体的一端密封设置,所述第二缸体的远离所述第一缸体的一端密封设置,所述第二腔体内填充有阻尼材料;所述第一活塞件、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二活塞件均设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塞件相抵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塞件相抵接,所述第一活塞件的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隔板相抵接,所述第二活塞件的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缸体的远离所述第二缸体的一端相抵接;所述导杆贯穿所述第二缸体的轴向两端设置,且所述导杆的靠近所述第一缸体的一端穿出所述第二缸体并伸入至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导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活塞件、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二活塞件,且所述导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活塞件、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二活塞件轴向移动;所述导杆上设有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活塞件的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二活塞件的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限位板设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第二限位板设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导杆上还设有阻尼板,所述阻尼板的外径大于所述导杆的外径,且所述阻尼板设于所述第二缸体内;所述模块化智能监测自复位阻尼器还包括监测模块,所述监测模块用于监测所述第二缸体内的压强值、所述阻尼器的输出力值以及所述第一活塞件和所述第二活塞件之间的距离值中的至少一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智能监测自复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模块包括控制器以及液压传感器、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中的至少一者,所述液压传感器、所述力传感器和所述位移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液压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第二缸体内的压强值,所述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阻尼器的输出力值,所述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第一活塞件和所述第二活塞件之间的距离值。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智能监测自复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二缸体上且与所述第二腔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坤李向民郑昊施凯捷周南南高润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