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44237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6: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取暖器,包括:风机组件;风管,与风机组件相连接;发热体,发热体的至少部分设置于风管内,发热体的内部具有第一风道,发热体与风管之间形成有第二风道,风机组件可向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送风。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设计,保证了气流与发热体的接触面积,保证了发热体自身的散热效果,同时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取暖器的取暖效果。时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取暖器的取暖效果。时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取暖器的取暖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取暖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活电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取暖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上的取暖器使用管状的发热体时,管状本身散热较不均匀,容易存在局部过热的情况,会发热体本身过热损坏或是发热体周边部件损坏,进而造成取暖器的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取暖器。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取暖器,包括:风机组件;风管,与风机组件相连接;发热体,发热体的至少部分设置于风管内,发热体的内部具有第一风道,发热体与风管之间形成有第二风道,风机组件可向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送风。
[0006]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取暖器包括风机组件、风管和发热体。其中,风管与风机组件相连接,发热体的至少部分设置在风管的内部;发热体的内部自身设置有第一风道,取暖器装配完成后发热体与风管之间形成有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同时与风机组件相连通。在取暖器工作过程中,发热体工作可产生热量,风机运行可同时向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送风,进而将发热体产生的热量带出取暖器,达到取暖的目的。
[0007]特别地,发热体的内部具有第一风道,发热体的外部与风管之间形成有第二风道。这样在风机组件运行时可同时向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送风,以同时从发热体的内部和外部将带走热量,极大程度上提升气流与发热体的接触面积,一方面保证了气流对发热体的散热效果,避免发热体局部过热,另一方面保证了取暖器气流带出的热量值,以保证取暖器的取暖效果。
[0008]因此,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设计,保证了气流与发热体的接触面积,保证了发热体自身的散热效果,同时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取暖器的取暖效果。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技术方案的取暖器,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发热体为发热管;第一风道位于发热管的内侧;第二风道位于发热管的外周。
[0011]在该技术方案中,发热体为发热管。其中,发热管的内部中空形成第一风道;发热管设置在风管的内部,并且与风管之间存在间隔,以在发热管的外壁与风管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风道。这样,在取暖器运动过程中,发热管的管壁可产生热量,风机组件运行可同时向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内部送风,进而保证了气流同时与发热管的内壁和外壁相接触,以将发热管产生的热量带走,一方面保证了发热管的散热效果,同时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取暖器的取暖效果。
[001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发热管的中心轴与风管的中心轴相重合。
[0013]在该技术方案中,发热管的中心轴与风管的中心轴相重合。这样,保证了第二风道在发热管的周侧均匀分布。也即,保证了第二风道在发热管的径向上具有相同的尺寸,保证了风机组件产生的气流在发热管的外周均匀分布。这样,在取暖器运行过程中,风机组件产生的一部分气流进入到第二风道内,而第二风道在发热管的径向上具有相同的尺寸,保证了发热管的外周具有相同流量的气流,以保证了第二风道在发热管的周侧均匀的散热效果,避免发热管局部过热的情况发生。
[001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发热管的中心轴与风机组件的中心轴相重合
[0015]在该技术方案中,发热管的中心轴与风机组件的中心轴相重合。这样,保证了第一风道与风机组件的中心位置相对应,同时保证了第二风道周向上不同的位置到风机组件的中心的距离相等。在风机组件运行过程中,风机组件中心位置的气流强度较大,并且气流强度向四周逐渐降低。因此,保证第二风道周向上不同的位置到风机组件的中心的距离相等,也即保证了气流可均匀地进入到第二风道内,进而保证了第二风道内气流的均匀性。
[001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发热管的长度与直径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并且小于或等于50。
[0017]在该技术方案中,发热管的长度要大于发热管的直径,并且保证发热管的长度与直径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同时小于50。特别地,通过对发热管的长度与直径的比值的限定,保证了发热管整体协调,另一方面保证了第一风道的尺寸,以保证第一风道对发热管的散热效果;更重要的是,发热管的长度要大于发热管的直径,保证了第一风道内的气流和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在流动过程中具有足够的加热距离,保证了从取暖器吹出的气流的温度。
[001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发热管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1mm。
[0019]在该技术方案中,发热管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1mm。一方面保证发热管自身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保证了发热管自身的发热效率。
[002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发热体的发热功率密度小于或等于50w/cm2。
[0021]在该技术方案中,发热体的发热功率密度小于或等于50w/cm2。这样,通过合理设计发热体的发热功率密度,可保证取暖器所提供的气流的温度适宜,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002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发热体的发热面朝向第一风道和/或第二风道。
[0023]在该技术方案中,发热体可以单侧发热,也可两侧发热。也即,发热体的发热面可直接向第一风道供热、也可直接向第二风道供热,还可同时向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供热。具体地,当发热体同时朝向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供热时,可直接加热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当发热体的发热面朝向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中的一者时,在热传导的作用下发热体的另一端同样具有一定的温度,进而加热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中另一者内的气流。
[002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用垂直于风管的中心轴的平面截取风管和发热体,第二风道的截面面积与第一风道的截面面积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并且小于或等于10。
[0025]在该技术方案中,发热体在运行时朝向内部产生的热量与朝向外部的热量不等,并且一般情况下发热体朝向内部产生的热量小于朝向外部的热量。因此,本专利技术对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尺寸进行优化,并且保证用垂直于风管的中心轴的平面截取风管和发热体时,第二风道的截面面积与第一风道的截面面积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并且小于或等于10。
[0026]这样,风机组件运行所产生的气流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的气流进入到第一风
道内,另一部分的气流进入到第二风道内,并且使得进入到第二风道内的气体量大于进入到第一风道内的气体量,使得气体的分配与发热体产生的热量分布相匹配,以在发热体的内部和外部均匀散热。
[002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风机组件包括:支架,风管与支架相连接;风机,设置于支架。
[0028]在该技术方案中,风机组件包括支架和风机。其中,风管与支架相连接,并且可采用粘胶或卡扣等方式连接起来;风机设置在支架上,并可在运行时朝向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送风。
[002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支架上设置有导风风道,第一风道的进口端以及第二风道的进口端,通过导风风道与风机相连通。
[0030]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架上设置有导风风道。其中导风风道位于风机与风管之间,并且第一风道的进口端通过导风风道与风机相连通,第二风道的进口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组件;风管,与所述风机组件相连接;发热体,所述发热体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风管内,所述发热体的内部具有第一风道,所述发热体与所述风管之间形成有第二风道,所述风机组件可向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送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为发热管;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发热管的内侧;所述第二风道位于所述发热管的外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的中心轴与所述风管的中心轴相重合;和/或所述发热管的中心轴与所述风机组件的中心轴相重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的长度与直径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并且小于或等于50;和/或所述发热管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1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的发热功率密度小于或等于50w/cm2;和/或所述发热体的发热面朝向所述第一风道和/或所述第二风道。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用垂直于所述风管的中心轴的平面截取所述风管和所述发热体,所述第二风道的截面面积与所述第一风道的截面面积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并且小于或等于10。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支架,所述风管与所述支架相连接;风机,设置于所述支架。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导风风道,所述第一风道的进口端以及所述第二风道的进口端,通过所述导风风道与所述风机相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风道在所述风机的送风方向上渐缩。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文康曾庆河刘丰收罗伟锦康瑞祥叶似锦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