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3561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6: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基板、多个发光元件及多个导光元件。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基板上。多个导光元件设置于基板上。每一导光元件位于多个发光元件之间。每一导光元件包括第一入光部、第一传递部、平台部及多个光学微结构。第一入光部设置于基板上,其中多个发光元件中的一者设置于第一入光部旁。第一传递部的一端连接第一入光部。平台部连接第一传递部的另一端且较第一入光部远离基板。基板、第一传递部与平台部之间存在第一空腔。多个光学微结构至少设置于平台部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可有效改善光晕现象。块可有效改善光晕现象。块可有效改善光晕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光学模块,且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背光模块采用直下式阵列摆放多个发光二极管且强调薄型化设计,以致于画面易产生LED Mura。为解决LED Mura,各家厂商无不致力于开发各种堆叠架构、材料改善及扩散板的网点图腾设计,以期改善画面品味。然而,在利用上述方式改善画面品味的同时,由于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束会被分散至多个发光二极管之间无光源区,因此,当背光模块点亮对应显示面板的亮区的发光二极管而关闭对应显示面板的暗区的发光二极管时,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束会漏光至临近的显示面板的暗区,使得影像边缘的对比程度差,即出现光晕现象(Halo effect)。
[0003]“
技术介绍
”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在”
技术介绍
”段落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现有技术。在“
技术介绍
”段落所公开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技术申请前已被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可改善光晕现象。
[0005]本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技术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中的一个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基板、多个发光元件及多个导光元件。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基板上。多个导光元件设置于基板上。每一导光元件位于多个发光元件之间。每一导光元件包括第一入光部、第一传递部、平台部及多个光学微结构。第一入光部设置于基板上,其中多个发光元件中的一个设置于第一入光部旁。第一传递部的一端连接第一入光部。平台部连接第一传递部的另一端且较第一入光部远离基板。基板、第一传递部与平台部之间存在第一空腔。平台部具有相反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平台部的第一表面位于平台部的第二表面与基板之间。多个光学微结构至少设置于平台部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
[0007]基于上述,透过所述导光元件,发光元件的朝侧向射出的光束能被引导自相邻两发光元件间的暗区上方射出。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透过所述导光元件,还能避免光束继续传往下一发光元件所在的区域。借此,光晕现象可获得改善。
[0008]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视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0010]附图标记列表
[0011]100:背光模块
[0012]110:基板
[0013]120:发光元件
[0014]130:导光元件
[0015]131:第一入光部
[0016]132:第一传递部
[0017]132a、133a、134a:第一表面
[0018]132b、133b、134b:第二表面
[0019]132e1、132e2、134e1、134e2:端
[0020]133:平台部
[0021]134:第二传递部
[0022]135:第二入光部
[0023]136:光学微结构
[0024]140:扩散板
[0025]140b:表面
[0026]150:扩散图案
[0027]160:第一粘性件
[0028]170:第二粘性件
[0029]C1:第一空腔
[0030]C2:第二空腔
[0031]H:腔体高度
[0032]L:光束
[0033]L1:第一子光束
[0034]L2:第二子光束。
具体实施方式
[0035]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视图的一优选实施例作出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所附视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
[0036]图1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背光模块100包括基板110及设置于基板110上的多个发光元件120。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10是用以驱动发光元件120的电路板,多个发光元件120是多个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LED),但本技术不限于此。
[0037]背光模块100还包括多个导光元件130,其设置于基板110上,其中每一导光元件130位于多个发光元件1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导光元件130的材质是光学级的透光材料,且易于加工及塑形,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以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等。
[0038]每一导光元件130包括第一入光部131、第一传递部132及平台部133。第一入光部131设置于基板110上。多个发光元件120中的一者设置于第一入光部131旁。第一传递部132的一端132e1连接第一入光部131。平台部133连接第一传递部132的另一端132e2,且平台部133较第一入光部131远离基板110。平台部133具有相反的第一表面133a及第二表面133b。平台部133的第一表面133a位于平台部133的第二表面133b与基板110之间。基板110、第一传递部132与平台部133之间存在第一空腔C1。其中,第一传递部132与第一入光部131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
[0039]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导光元件130还包括第二入光部135及第二传递部134。第二入光部135设置于基板110上且较平台部133靠近基板110。第一入光部131及第二入光部135分别位于平台部133的两侧。多个发光元件120中的另一者设置于第二入光部135旁。第二传递部134的两端134e1、134e2分别连接至第二入光部135及平台部133。第一传递部132、平台部133、第二传递部134与基板110之间存在第一空腔C1。其中,第二传递部134与第二入光部135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
[0040]每一导光元件130还包括多个光学微结构136,其至少设置于平台部133的第一表面133a及第二表面133b中的至少一者上。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递部132具有相反的第一表面132a及第二表面132b,第一传递部132的第一表面132a位于第一传递部132的第二表面132b与基板110之间,第二传递部134具有相反的第一表面134a及第二表面134b,第二传递部134的第一表面134a位于第二传递部134的第二表面134b与基板110之间,且多个光学微结构136可设置于第一传递部132的第一表面132a、平台部133的第一表面133a及第二传递部134的第一表面134a上。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光学微结构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基板、多个发光元件以及多个导光元件,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多个导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其中,所述多个导光元件中的每一个位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之间,且所述导光元件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入光部、第一传递部、平台部以及多个光学微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入光部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中的一者设置于所述第一入光部旁;所述第一传递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入光部;所述平台部连接所述第一传递部的另一端且较所述第一入光部远离所述基板,其中,所述平台部具有相反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平台部的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平台部的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基板之间,且所述基板、所述第一传递部与所述平台部之间存在第一空腔;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至少设置于所述平台部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多个第一粘性件,其中,所述多个第一粘性件中的每一个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入光部中的相应的一个与所述基板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光元件中的每一个还包括第二入光部以及第二传递部,其中:所述第二入光部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较所述平台部靠近所述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入光部及所述第二入光部分别位于所述平台部的两侧,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中的另一者设置于所述第二入光部旁;所述第二传递部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入光部及所述平台部;所述第一传递部、所述平台部、所述第二传递部及所述基板之间存在所述第一空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扩散板,所述扩散板设置于所述平台部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其中,相邻的所述多个导光元件中的一者的所述第一入光部及所述第一传递部、相邻的所述多个导光元件中的另一者的所述第二入光部及所述第二传递部与所述扩散板之间存在第二空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扩散板以及多个扩散图案,其中:所述扩散板设置于所述导光元件的所述平台部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多个扩散图案设置于所述扩散板的远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翊翔廖启声
申请(专利权)人: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