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路串联与并联实验教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2980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6: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路串联与并联实验教具,包括电源组件、开关组件及演示组件,所述电源组件、所述开关组件与所述演示组件之间通过电源线导通,所述电源组件、所述开关组件及所述演示组件上均设置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正极圆环及负极圆环,所述正极圆环及所述负极圆环内设置磁铁,所述电源线相对的两端连接第一铁环及第二铁环,所述第一铁环磁性连接正极圆环,所述第二铁环磁性连接负极圆环。通过磁性吸附的方式,实现电路的导通,代替传统卡合连接的方式,可有效的避免在演示时,电源线因卡合不稳定而脱落,导致演示失误的情况发生,有效提升教学演示的效率。有效提升教学演示的效率。有效提升教学演示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路串联与并联实验教具


[0001]本技术涉及教学用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路串联与并联实验教具。

技术介绍

[0002]电学是物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电”的形成及其应用。“电”一词在西方是从希腊文琥珀一词转意而来的,在中国则由雷闪现象中引出。
[0003]多个电路元件沿着单一路径互相连接,此种连接方式称为串联;将多个同类或不同类的电路元件首首相接,同时尾尾亦相连,此种连接方式称为并联。通常在教学过程中,会通过实验教具为学生演示此两种电连接的方式,教具的各元件上设置相应的接线柱,将电源线连接于接线柱上,进而实现元件之间的电路连通。
[0004]现有的实验教具,接线柱上一般转动连接或通过弹簧弹性连接一固定组件,在电源线接上接线柱时,需要转动接线柱上的固定组件或松开弹簧,使固定组件夹持固定住电源线,进而实现电路的导通,但此种夹持固定的方式极为不稳定,元件的晃动或移动,易导致电源线从接线柱上脱离,进而导致演示失误,降低了教学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路串联与并联实验教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元件上的接线柱与电源线之间夹持固定,电源线的固定不够稳定,容易导致演示失误,降低了教学效率的技术问题。
[0006]一种电路串联与并联实验教具,包括电源组件、开关组件及演示组件,所述电源组件、所述开关组件与所述演示组件之间通过电源线导通,所述电源组件、所述开关组件及所述演示组件上均设置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正极圆环及负极圆环,所述正极圆环及所述负极圆环内设置磁铁,所述电源线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铁环及第二铁环,所述第一铁环磁性连接正极圆环,所述第二铁环磁性连接负极圆环。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所述电源组件、所述开关组件及所述演示组件上均设置所述电极组件,在所述电源线相对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铁环及所述第二铁环,在需要实现各元件之间的导通时,将所述第一铁环靠近所述正极圆环,所述正极圆环内的磁铁通过磁力吸引所述第一铁环,使所述第一铁环抵接并吸附固定于所述正极圆环上,将所述第二铁环靠近所述负极圆环,所述负极圆环内的磁铁通过磁力吸引所述第二铁环,进而使所述第二铁环抵接并吸附固定于所述负极圆环上,通过磁性吸附的方式,实现电路的导通,代替传统卡合连接的方式,可有效的避免在演示时,电源线因卡合不稳定而脱落,导致演示失误的情况发生,有效提升教学演示的效率。
[0008]进一步,所述电源组件包括若干个电源座,所述电源座的一面内凹形成电池槽,所述电池槽相对的侧壁分别设置正极部及负极部,所述正极部包括第一平直部、第一弯折部及第一弹性部,所述电池槽的一侧壁设置所述第一平直部,所述第一平直部远离所述电池槽的底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负极部的方向延伸,并形成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
远离所述第一平直部的一端弯曲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弹性部,所述第一平直部朝向所述负极部的一面凸起形成接触部。
[0009]更进一步,所述正极部与所述负极部沿所述电源座的中心对称设置,所述负极部包括第二平直部、第二弯折部及第二弹性部,所述电池槽远离所述第一平直部的一侧壁设置所述第二平直部,所述第二平直部远离所述电池槽的底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正极部的方向延伸,并形成所述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远离所述第二平直部的一端弯曲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二平直部朝向所述正极部的一面凸起形成弹簧部。
[0010]更进一步,所述电源座上开设第一螺纹孔及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平直部上开设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三螺纹孔与所述第一螺纹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螺纹孔及所述第三螺纹孔内螺接第一螺钉,所述第二平直部上开设第四螺纹孔,所述第四螺纹孔与所述第二螺纹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螺纹孔及所述第四螺纹孔内螺接第二螺钉,所述第一螺钉及所述第二螺钉自所述电源座的底部朝向所述电源座的顶部穿出,并凸出于所述电源座外,所述第一螺钉螺接所述正极圆环,所述第二螺钉螺接所述负极圆环。
[0011]更进一步,所述电源座上设置拼接组件,所述拼接组件包括第一拼接部及第二拼接部,所述第一拼接部与所述第二拼接部位于所述电源座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一拼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卡接块及第二卡接块,所述第一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卡接块与所述第二卡接块之间,所述第二拼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嵌合块及第二嵌合块,所述第二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嵌合块与所述第二嵌合块之间。
[0012]更进一步,所述开关组件包括开关座、转动部及卡合部,所述开关座的一面设置所述转动部及所述卡合部,所述转动部上转动连接铁闸,所述铁闸用于连接所述转动部及所述卡合部,所述开关座上螺接第三螺钉及第四螺钉,所述第三螺钉及所述第四螺钉自所述开关座的底部朝向所述开关座的顶部穿出,并凸出于所述开关座外,所述第三螺钉外螺接所述正极圆环,所述第四螺钉外螺接所述负极圆环。
[0013]更进一步,所述演示组件包括若干个灯座。
[0014]更进一步,所述灯座的一面设置发光部,所述灯座上螺接第五螺钉及第六螺钉,所述第五螺钉及所述第六螺钉自所述灯座的底部朝向所述灯座的顶部穿出,并凸出于所述灯座外,所述第五螺钉外螺接所述正极圆环,所述第六螺钉外螺接所述负极圆环。
[0015]更进一步,所述电路串联与并联实验教具还包括承载组件,所述承载组件用于固定所述电源组件、所述开关组件及所述演示组件。
[0016]再进一步,所述承载组件包括底座、限位板及若干个支撑柱,所述底座的一面内凹形成承载槽,所述承载槽内设置所述限位板,所述承载槽的底部通过弹簧连接所述支撑柱,所述限位板套接所述支撑柱。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路串联与并联试验教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承载组件的拆解结构图;
[0019]图3为图1中电源组件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1中电源组件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图1中开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图1中演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4]电源组件10电源座110电池槽111正极部120第一平直部121第一弯折部122第一弹性部123接触部124负极部130弹簧部131第一螺钉140第二螺钉150开关组件20开关座210转动部220卡合部230铁闸240第三螺钉250第四螺钉260演示组件30灯座310发光部320第五螺钉330第六螺钉340承载组件40底座410限位板420支撑柱430弹簧440承载槽450电源线50第一铁环510第二铁环520电极组件60正极圆环610负极圆环620第一拼接部710第二拼接部720
[0025]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路串联与并联实验教具,包括电源组件、开关组件及演示组件,所述电源组件、所述开关组件与所述演示组件之间通过电源线导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组件、所述开关组件及所述演示组件上均设置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正极圆环及负极圆环,所述正极圆环及所述负极圆环内设置磁铁,所述电源线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铁环及第二铁环,所述第一铁环磁性连接正极圆环,所述第二铁环磁性连接负极圆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串联与并联实验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组件包括若干个电源座,所述电源座的一面内凹形成电池槽,所述电池槽相对的侧壁分别设置正极部及负极部,所述正极部包括第一平直部、第一弯折部及第一弹性部,所述电池槽的一侧壁设置所述第一平直部,所述第一平直部远离所述电池槽的底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负极部的方向延伸,并形成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远离所述第一平直部的一端弯曲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弹性部,所述第一平直部朝向所述负极部的一面凸起形成接触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串联与并联实验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部与所述负极部沿所述电源座的中心对称设置,所述负极部包括第二平直部、第二弯折部及第二弹性部,所述电池槽远离所述第一平直部的一侧壁设置所述第二平直部,所述第二平直部远离所述电池槽的底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正极部的方向延伸,并形成所述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远离所述第二平直部的一端弯曲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二平直部朝向所述正极部的一面凸起形成弹簧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串联与并联实验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座上开设第一螺纹孔及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平直部上开设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三螺纹孔与所述第一螺纹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螺纹孔及所述第三螺纹孔内螺接第一螺钉,所述第二平直部上开设第四螺纹孔,所述第四螺纹孔与所述第二螺纹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螺纹孔及所述第四螺纹孔内螺接第二螺钉,所述第一螺钉及所述第二螺钉自所述电源座的底部朝向所述电源座的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念江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金阳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