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0917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属于耳机技术领域。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发声器,发声器的正面发声端设置有主腔体,共振腔远离主腔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反射器,第一反射器的正对面开设有主出声孔,由第一反射器反射后的声波以正相位从主出声孔发出;倒相腔包覆发声器且向远离主腔体的一侧延伸形成有迂回部,迂回部的末端设置有消音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形成共振腔,从而在发声器传递声音的过程中,共振的效果在主出声孔处产生了强大的声波,从而将声波低频的能量得以提升,使低音效果更加明显,以及由第一反射器调整的发声方向正对耳道,从而可以降低声音外溢,对声音进行集中、定向传送。定向传送。定向传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


[0001]本技术涉及耳机
,尤其涉及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

技术介绍

[0002]耳机属于模拟产品,近十几年电子、通信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耳机产品也不断地更新换代,使用耳机聆听音乐成为人们在工作闲暇之余舒缓心情、减轻压力的一种方式,而使用耳机聆听音乐,耳机的音质和私密性也逐渐成为人们重视的焦点。
[0003]现有技术中,入耳式耳机可以插入到人耳的耳道内,在人耳内形成封闭的空间,声音通过耳道直达人体听音感知部位,声音效果容易实现,尤其低音效果可以做到较为出色,同时声音可以做到不外溢,仅佩戴者可以听见。但是对于非入耳的开放式耳机来说,由于不插入耳道内,低音效果不太明显,影响佩戴者的使用体验,另外,部分开放式耳机声音外溢突出,不仅佩戴者听得见,在正常社交距离的其他人员也能够听得见,不能有效保护听音者的私密性,降低了用户的体验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开放式耳机低音效果差且私密性低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发声器,所述发声器的正面发声端设置有主腔体,以及,沿主腔体向一侧延伸形成的共振腔,其中,共振腔远离主腔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反射器,第一反射器的正对面开设有主出声孔,由第一反射器反射后的声波以正相位从主出声孔发出;沿主腔体且与共振腔相交的一侧延伸形成的倒相腔,所述倒相腔包覆发声器且向远离主腔体的一侧延伸形成有迂回部,迂回部的末端设置有消音组件。
[0007]为了降低声音外溢,优选地,所述迂回部的拐点处设置有第二反射器,第二反射器的正对面设置有由壳体延伸出的独立弧形板,所述消音组件和发声器分别设置在弧形板的两侧。
[0008]为了提升声音的清晰度和强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器和第二反射器的反射面均为内凹球形面,所述主出声孔开设在第一反射器内凹球形面的球心位置,所述弧形板的端部延伸至第二反射器内凹球形面的球心位置。
[0009]为了有效消音,优选地,所述消音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倒相出声孔和第二倒相出声孔,第一倒相出声孔和第二倒相出声孔均设置在迂回部的末端,第一倒相出声孔与主出声孔的声波相位相同,第二倒相出声孔与主出声孔的声波相位相反。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倒相出声孔、第二倒相出声孔和主出声孔内均设置有网布。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网布的目数为200

300。
[0012]优选地,所述主出声孔为阶梯孔,所述网布设置在阶梯孔的大端,阶梯孔的小端填
充有阻尼棉,阻尼棉与网布相贴合。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主出声孔的横截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一倒相出声孔和第二倒相出声孔的面积之和。
[0014]优选地,所述主出声孔的形状为月牙形或半圆形。
[0015]优选地,所述共振腔容积为主腔体容积的五分之二。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7]1、该外放挂戴式耳机,通过尾勾与壳体形成蜗状或耳状结构,以更好的贴合耳朵的轮廓,保证佩戴的舒适性,在尾勾的末端有呈水滴形或耳垂形的膨胀,以更好的抵在耳后根与头侧之间,保证挂戴的稳定性。
[0018]2、该外放挂戴式耳机,通过一正一反的两个能量相等、相位相反的声波,在耳机的近端实现相互抵消,进而有效防止声音外溢。
[0019]3、该外放挂戴式耳机,通过两个倒相出声孔的面积之和为主出声孔面积的80%为最佳,一方面,保证声音的主要传递路径是正对耳道位置的,使传递能量更集中,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有效的消音效果,防止声音外溢,保护听音者的私密性,减少在公共场所对他人的影响,提升自身的文明言行。
[0020]4、该外放挂戴式耳机,通过共振腔容积为主腔体容积的五分之二,在保证壳体内腔的有效配比前提下,保证声波传递的共振效果,最大限度提升产生低音的效果。
[0021]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技术通过形成共振腔,从而在发声器传递声音的过程中,共振的效果在主出声孔处产生了强大的声波,从而将声波低频的能量得以提升,使低音效果更加明显,以及由第一反射器调整的发声方向正对耳道,从而可以降低声音外溢,对声音进行集中、定向传送。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的轴测图一;
[0023]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的轴测图二;
[0024]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的平面图一;
[0025]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的平面图二;
[0026]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图4中A

A部分的剖视图;
[0027]图6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的平面图三;
[0028]图7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图6中B

B部分的剖视图;
[0029]图8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图6中C

C部分的剖视图。
[0030]图中:1、壳体;2、主腔体;3、共振腔;4、第一反射器;5、阻尼棉;6、网布;7、发声器;8、倒相腔;9、主出声孔;10、第二反射器;11、第一倒相出声孔;12、第二倒相出声孔;13、尾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3]实施例:
[0034]参照图1

图8,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包括上半壳和下半壳拼接形成的密封空心壳体1,壳体1上有与其一体成型的尾勾13,并且尾勾13与壳体1形成蜗状或耳状结构,以更好的贴合耳朵的轮廓,保证佩戴的舒适性,在尾勾13的末端有呈水滴形或耳垂形的膨胀,以更好的抵在耳后根与头侧之间,保证挂戴的稳定性,在壳体1内安装有喇叭发声器7,发声器7的正面发声端与壳体1的内侧面形成主腔体2,以及,沿主腔体2边缘轮廓线相切并向一侧延伸形成的共振腔3,共振腔3是与主腔体2相连通的,在播放音乐或发出声音时,主腔体2内的空气在发声器7的作用下被强制压缩,从而产生谐振,这种振动推动着共振腔3内的空气运动,根据亥姆霍兹共振原理产生共振,这种共振在主出声孔9处产生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包括壳体(1)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发声器(7),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器(7)的正面发声端设置有主腔体(2),以及,沿主腔体(2)向一侧延伸形成的共振腔(3),其中,共振腔(3)远离主腔体(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反射器(4),第一反射器(4)的正对面开设有主出声孔(9),由第一反射器(4)反射后的声波以正相位从主出声孔(9)发出;沿主腔体(2)且与共振腔(3)相交的一侧延伸形成的倒相腔(8),所述倒相腔(8)包覆发声器(7)且向远离主腔体(2)的一侧延伸形成有迂回部,迂回部的末端设置有消音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迂回部的拐点处设置有第二反射器(10),第二反射器(10)的正对面设置有由壳体(1)延伸出的独立弧形板,所述消音组件和发声器(7)分别设置在弧形板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器(4)和第二反射器(10)的反射面均为内凹球形面,所述主出声孔(9)开设在第一反射器(4)内凹球形面的球心位置,所述弧形板的端部延伸至第二反射器(10)内凹球形面的球心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放挂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倒相出声孔(11)和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雄杰李永九
申请(专利权)人:一兆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