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托板和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05399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30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底托板和电池,底托板位于电池壳体与电芯之间,包括底板和侧围板,侧围板设于底板上,侧围板与底板连接限定出具有一侧开口的安装腔,侧围板上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通孔。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底托板可以阻断电芯与电池壳体底部搭接,降低电化学腐蚀的风险;通过在侧围板上设置通孔,可以便于安装时的排气,同时促进安装后电解液的扩散,实现浸润效果,又可以避免电芯底部与电池壳体底部搭接;且底托板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无需占用过大空间,有利于提高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在侧围板的作用下,增大了对制程中所产生的颗粒的包容性,减少颗粒在电池壳体底部四周堆积的风险,从而能够有效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命。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底托板和电池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底托板和电池。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电池的电芯需要安装到金属的电池壳体内部,电芯的底部与电池壳体内部容易发生碰撞,导致电芯撞伤、破损,且在电芯发生异常时,容易与金属的电池壳体接触而发生腐蚀,导致外壳耐腐蚀强度降低,影响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底托板和电池,能够有效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0004]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底托板,所述底托板位于电池壳体与电芯之间,包括底板和侧围板,所述侧围板设于所述底板上,所述侧围板与所述底板连接限定出具有一侧开口的安装腔,所述侧围板上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通孔。
[000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底托板安装在电池壳体内,由此可以阻断电芯与电池壳体底部搭接,降低电化学腐蚀的风险,进而降低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电池壳体因腐蚀而造成的漏液风险;通过在侧围板上设置通孔,可以便于安装时的排气,同时促进安装后电解液的扩散,实现浸润效果,又可以避免电芯底部与电池壳体底部搭接,提高安全性;且底托板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无需占用过大空间,进而有利于提高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在侧围板的作用下,增大了对制程中所产生的颗粒的包容性,减少颗粒在电池壳体底部四周堆积的风险,减小电池壳体底部四周电化学腐蚀的风险,从而能够有效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围板的外侧面设有第一导液槽,所述第一导液槽与所述通孔连通。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池壳体内的电解液可以通过第一导液槽连通至安装腔内,可以促进电解液对电芯的浸润,保证电池的性能。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围板设有多个所述通孔和多个所述第一导液槽,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侧围板的周向间隔布置,多个所述第一导液槽和多个所述通孔一一对应。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实现更均匀的排气和电解液的浸润效果,进而保证电池性能的稳定性。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液槽延伸至所述底板处,所述底板的外侧面设有第二导液槽,所述第二导液槽与所述第一导液槽连通。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促进电解液对电芯的浸润效果。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围板和/或所述底板的背离所述安装腔的一侧具有凸起,所述凸起适于与所述电池壳体抵接以使所述底托板与所述电池壳体之间形成流通间隙,所述流通间隙与所述通孔连通。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解液可以通过流通间隙、通孔连通至底托板内的安装腔内,促进电解液的浸润效果。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围板包括连接段和导向段,所述连接段与所述底板连接
且设有所述通孔,所述导向段设于所述连接段上方,所述导向段的内侧面从上向下向所述安装腔内延伸。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一方面,在电芯与底托板装配时,可以减小碰撞,另一方面,导向面可以对沉降的颗粒起到引导的作用,使颗粒可以沿导向面进入安装腔内,减小颗粒落入底托板和电池壳体之间的可能性,进而可以阻碍颗粒与电池壳体接触,从而降低底部电化学腐蚀的风险,增大了对制程中所产生的颗粒的包容性。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段的内侧面为凸弧面。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更加有效的收集电池在制程与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颗粒,防止电芯装配时出现划伤,保证了颗粒不会堆积在开口处,颗粒能够顺利地被收集到底托板中。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段的最大厚度大于所述连接段的厚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既避免了颗粒沉降至电池壳体底部,又可便于底托板在电池壳体内的装配。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孔邻近所述侧围板的上边缘且所述通孔的中心与所述侧围板上边缘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侧围板上边缘至下边缘之间的距离为L2,其中,L1/L2在1/4

1/3之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保证通孔的排气效果,同时便于电解液的扩散,还可以减少颗粒通过通孔进入电池壳体底部的可能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托板为绝缘材质件。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以保证底托板的绝缘性以及在电解液中的化学稳定性。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围板远离所述底板的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侧围板靠近所述底板的部分的厚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防止颗粒在沉降过程中通过侧围板和电池壳体之间的缝隙,落入电池壳体底部造成电偶腐蚀等;同时便于底托板装入电池壳体内,组装方便易操作。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围板的外侧面具有凸筋,所述凸筋沿所述侧围板的周向延伸,且所述凸筋位于所述通孔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防止颗粒在沉降过程中通过侧围板和电池壳体之间的缝隙,落入电池壳体底部造成电偶腐蚀等;同时便于底托板装入电池壳体内,组装方便易操作。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围板的外侧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沿靠近所述底板的方向逐渐向靠近所述安装腔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防止颗粒在沉降过程中通过侧围板和电池壳体之间的缝隙,落入电池壳体底部造成电偶腐蚀等;同时便于底托板装入电池壳体内,组装方便易操作。
[0018]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电池壳体、电芯和上述的底托板,所述电芯置于所述安装腔。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减小电池壳体底部与电芯3极片直接接触而造成电化学腐蚀的风险,电池在制程中产生的颗粒被收集在底托板中,降低电池壳体底部因颗粒累积与电芯极片间接搭接而造成电化学腐蚀的可能性;同时,降低了腐蚀电位高于电池壳体的颗粒与电池壳体接触发生电偶腐蚀的可能性,保证了电池壳体长期使用的可靠性,降低了电池的漏液风险。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围板的邻近所述开口的部分与所述电池壳体过盈配合。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避免了颗粒通过侧围板和电池壳体之间的缝隙,落入电池壳体底部造成电偶腐蚀等,从而降低底部电化学腐蚀的风险,增大了对制程中所产生的颗粒的包容性。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的高度为H,所述侧围板上边缘至下边缘之间的距离为L2,其中,L2/H在1/10

1/8之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保证通孔的排气效果,同时便于电
解液的扩散,还可以减少颗粒进入电池壳体底部的可能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围板和所述底板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一圆角,所述电池壳体的底部具有第二圆角,所述第一圆角大于或等于第二圆角。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避免了电池壳体划伤损伤等,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0022]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底托板在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底托板在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底托板在又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托板(100),所述底托板(100)位于电池壳体(200)与电芯(300)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0)和侧围板(20),所述侧围板(20)设于所述底板(10)上,所述侧围板(20)与所述底板(10)连接限定出具有一侧开口的安装腔(101),所述侧围板(20)上设有与所述安装腔(101)连通的通孔(2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托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板(20)的外侧面设有第一导液槽(202),所述第一导液槽(202)与所述通孔(201)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托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板(20)设有多个所述通孔(201)和多个所述第一导液槽(202),多个所述通孔(201)沿所述侧围板(20)的周向间隔布置,多个所述第一导液槽(202)和多个所述通孔(201)一一对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托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液槽(202)延伸至所述底板(10)处,所述底板(10)的外侧面设有第二导液槽(102),所述第二导液槽(102)与所述第一导液槽(202)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托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板(20)和/或所述底板(10)的背离所述安装腔(101)的一侧具有凸起,所述凸起适于与所述电池壳体(200)抵接以使所述底托板(100)与所述电池壳体(200)之间形成流通间隙,所述流通间隙与所述通孔(201)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托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板(20)包括连接段(21)和导向段(22),所述连接段(21)与所述底板(10)连接且设有所述通孔(201),所述导向段(22)设于所述连接段(21)上方,所述导向段(22)的内侧面具有从上向下向所述安装腔(101)内延伸的导向面(22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托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面(221)为凸弧面。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托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段(22)的最大厚度大于所述连接段(21)的厚度。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托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健蜂瞿飞向浩刘萍许瑞刘良成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