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芯线不停电对线及绝缘测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50004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配电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缆芯线不停电对线及绝缘测零装置,包括上游模块和下游模块,上游模块和下游模块均包括多通道隔离开关、MCU控制器、信号发生器、信号接收器以及绝缘电阻测试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MCU控制器控制多通道隔离开关,将绝缘电阻测试器的正极接到1号电芯上,负极依次接到后续电芯上,若接在2号电芯上时,绝缘电阻测试器出现电流,那么绝缘电阻测试器将发送一个信号到MCU控制器,MCU控制器将记录1号电芯与2号绝缘不合格,在负极依次接完后续电芯后,接着将正极接到2号电芯上,负极将依次从3号电芯开始连接,如此往下执行直至正极接到12号电芯结束,原理简单,控制更加方便。控制更加方便。控制更加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缆芯线不停电对线及绝缘测零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配电系统
,具体为一种电缆芯线不停电对线及绝缘测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二次电缆指的是用于控制、信号传递和反馈的电缆,比如电动机操作柱控制电缆、计量、保护、电气通信电缆,都属于二次电缆。现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带电检测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多种方法。
[0003]老旧变电站及部分改造后的老旧变电站普遍存在两侧电缆挂牌不一致、胶头不一致情况等不规范施工问题,核对电缆需要采取较大面积一、二次设备停电,且拆错电缆的风险较高,碰到此类情况时,一般通过人工找电缆,耗费较多人力、物力、财力,且无法进行停电检修,如采用直流接地查找、新接入电缆摇绝缘等方法进行核对电缆,同样需要耗费较大人力,需要较多时间,亟需一种电缆芯线不停电对线及绝缘测零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芯线不停电对线及绝缘测零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电缆芯线不停电对线及绝缘测零装置,包括上游模块和下游模块,所述上游模块和下游模块之间通过13芯电缆连接,且上游模块和下游模块均包括多通道隔离开关、MCU控制器、信号发生器、信号接收器以及绝缘电阻测试器,所述多通道隔离开关的输入端连接于MCU控制器、信号发生器和绝缘电阻测试器的输出端,所述多通道隔离开关的输出端连接于信号接收器和绝缘电阻测试器输入端。
[0007]作为优选,MCU控制器的主控采用STM32单片机,STM32单片机采用64引脚芯片。
[0008]作为优选,所述STM32单片机的7号引脚连接电阻R10和电容C19,所述电阻R10和电容C19并联,电阻R10的输入端连接+3.3V电源,电容C19接地。
[0009]作为优选,电阻R10的电阻值为10kΩ,电容C19的电容值为100nF。
[0010]作为优选,所述STM32单片机的6号引脚和5号端口之间连接晶振器X1,晶振器X1上并联有电阻R9,电阻R9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17和C18。
[0011]作为优选,电阻R9的电阻值为1MΩ,电容C17和C18的电容值为22pF。
[0012]作为优选,所述信号发生器采用20Hz发生器,信号接收器采用20Hz接收器。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电缆芯线不停电对线及绝缘测零装置,MCU控制器控制多通道隔离开关,将绝缘电阻测试器的正极接到1号电芯上,负极依次接到后续电芯上,若接在2号电芯上时,绝缘电阻测试器出现电流,那么绝缘电阻测试器将发送一个信号到MCU控制器,MCU控制器将记录1号电芯与2号绝缘不合格,在负极依次接完后续电芯后,接着将正极接到2号电芯上,负极将依次从3号电芯开始连接,如此往下执行
直至正极接到12号电芯结束,原理简单,控制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00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做进一步的详细解释,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系统组成框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多通道隔离开关的电路原理图;
[0017]图3为本专利技术20Hz信号收发器的电路原理图;
[0018]图4为本专利技术MCU控制器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一种电缆芯线不停电对线及绝缘测零装置,如图1

图4所示,包括上游模块和下游模块,上游模块和下游模块之间通过13芯电缆连接,且上游模块和下游模块均包括多通道隔离开关、MCU控制器、信号发生器、信号接收器以及绝缘电阻测试器,多通道隔离开关的输入端连接于MCU控制器、信号发生器和绝缘电阻测试器的输出端,多通道隔离开关的输出端连接于信号接收器和绝缘电阻测试器输入端,MCU控制器控制多通道隔离开关,将绝缘电阻测试器的正极接到1号电芯上,负极依次接到后续电芯上,若接在2号电芯上时,绝缘电阻测试器出现电流,那么绝缘电阻测试器将发送一个信号到MCU控制器,MCU控制器将记录1号电芯与2号绝缘不合格,在负极依次接完后续电芯后,接着将正极接到2号电芯上,负极将依次从3号电芯开始连接,如此往下执行直至正极接到12号电芯结束,原理简单,控制更加方便。
[0021]进一步的,MCU控制器的主控采用STM32单片机。
[0022]具体的,STM32单片机采用64引脚芯片,STM32单片机的7号引脚连接电阻R10和电容C19,电阻R10和电容C19并联,电阻R10的输入端连接+3.3V电源,电容C19接地,STM32单片机的6号引脚和5号端口之间连接晶振器X1,晶振器X1上并联有电阻R9,电阻R9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17和C18。
[0023]值得说明的是,电阻R10的电阻值为10kΩ,电容C19的电容值为100nF,电阻R9的电阻值为1MΩ,电容C17和C18的电容值为22pF。
[0024]此外,信号发生器采用20Hz发生器,信号接收器采用20Hz接收器。
[0025]本电缆芯线不停电对线及绝缘测零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上游模块和下游模块通过一根13芯电缆连接,两边同时设有多通道隔离开关。MCU控制器的主控采用STM32单片机,还包括信号发生器、接收器、多通道隔离开关以及绝缘电阻测试器。上游模块MCU控制器控制多通道隔离开关,将20Hz信号发送到13芯电缆的某一对中,下游模块MCU控制器控制多通道隔离开关,通过扫描的方式,一对一对接到20Hz接收器中,当某一对检测到20Hz信号的时候,接收器将会发送信号到MCU,MCU收到信号后,将会记录此时打开的通道开关,从而实现对线,若下游模块扫描完所有开关都没有检测到20Hz信号,那么上游模块MCU控制器标记该
对电缆断路。MCU控制器控制多通道隔离开关,将绝缘电阻测试器的正极接到1号电芯上,负极依次接到后续电芯上,若接在2号电芯上时,绝缘电阻测试器出现电流,那么绝缘电阻测试器将发送一个信号到MCU控制器,MCU控制器将记录1号电芯与2号绝缘不合格,在负极依次接完后续电芯后,接着将正极接到2号电芯上,负极将依次从3号电芯开始连接,如此往下执行直至正极接到12号电芯结束,原理简单,控制更加方便。
[002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范围内。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芯线不停电对线及绝缘测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游模块和下游模块,所述上游模块和下游模块之间通过13芯电缆连接,且上游模块和下游模块均包括多通道隔离开关、MCU控制器、信号发生器、信号接收器以及绝缘电阻测试器,所述多通道隔离开关的输入端连接于MCU控制器、信号发生器和绝缘电阻测试器的输出端,所述多通道隔离开关的输出端连接于信号接收器和绝缘电阻测试器输入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芯线不停电对线及绝缘测零装置,其特征在于:MCU控制器的主控采用STM32单片机,STM32单片机采用64引脚芯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芯线不停电对线及绝缘测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STM32单片机的7号引脚连接电阻R10和电容C19,所述电阻R10和电容C19并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卫星舟李世伟龚辉肖良申梁倩张元龙杨易政屈万龙丁正宏刘晓豇李齐全王广李诚杨涛张粤泓朱启龙余明洋张雨思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红河供电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