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颈椎术后的颈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9215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颈椎术后的颈托,包括颈托本体和设置于颈托本体内侧壁的缓冲部,颈托本体的两端活动连接,缓冲部包括设置于颈托本体内中部的固定缓冲部和设置于颈托本体内上部和下部的调节缓冲部,固定缓冲部包括与颈托本体连接的第一环形气囊,调节缓冲部包括至少两个第二环形气囊,第一环形气囊与第二环形气囊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二环形气囊之间通过通气管相连通,通气管上设有开关阀,第一环形气囊通过充气管连接有充气装置;该新型颈椎术后的颈托可以通过给不同高度的第二环形气囊充气,并调整充气量,来调节颈托的使用高度和使用内径,使其更加贴合患者的使用需求,提高患者舒适度的同时,实现其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病的治疗效果。病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颈椎术后的颈托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颈椎术后的颈托。

技术介绍

[0002]颈托是颈椎病辅助治疗器具,能起到制动和保护颈椎、减少神经的磨损、减轻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并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和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作用,颈托可应用于各型颈椎病,对急性发作期患者,尤其对颈椎间盘突出症、交感神经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更为适合,不同的患者的脖子长度不同,因此不同的患者适用的颈托高度也是不同的,然而,现有的颈托无法调节高度,使很多患者使用起来舒适度差,治疗颈椎病的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颈椎术后的颈托,具体方案如下:
[0004]该新型颈椎术后的颈托包括颈托本体和设置于颈托本体内侧壁的缓冲部,颈托本体的两端活动连接,缓冲部包括设置于颈托本体内中部的固定缓冲部和设置于颈托本体内上部和下部的调节缓冲部,固定缓冲部包括与颈托本体连接的第一环形气囊,调节缓冲部包括至少两个第二环形气囊,第一环形气囊与第二环形气囊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二环形气囊之间通过通气管相连通,通气管上设有开关阀,第一环形气囊通过充气管连接有充气装置。
[0005]进一步地,颈托本体上设有供通气管通过的第一通孔,开关阀设置于伸出颈托本体外的通气管上。
[0006]进一步地,第一环形气囊的内表面设有主接触面,主接触面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有上接触面和下接触面,上接触面的顶端和下接触面的底端均设有松紧带,松紧带的另一端均与颈托本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0007]进一步地,颈托本体上设有供充气管通过的第二通孔,第一环形气囊和第二环形气囊上均设有排气阀,颈托本体上设有供排气阀伸出的第三通孔,第一环形气囊和第二环形气囊之间也设有开关阀。
[0008]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新型颈椎术后的颈托通过设置第一环形气囊、第二环形气囊等部件,可以通过给不同高度的第二环形气囊充气,并调整充气量,来调节颈托的使用高度和使用内径,使其更加贴合患者的使用需求,提高患者舒适度的同时,实现其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0009]图1.实施例中新型颈椎术后的颈托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实施例中新型颈椎术后的颈托的局部剖视图;
[0011]图3.实施例中新型颈椎术后的颈托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4.实施例中新型颈椎术后的颈托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5.实施例中新型颈椎术后的颈托的局部剖视图;
[0014]图6.实施例中新型颈椎术后的颈托的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序号及名称:1、颈托本体,11、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13、第三通孔,2、缓冲部,21、固定缓冲部,211、第一环形气囊,212、主接触面,22、调节缓冲部,221、第二环形气囊,222、上接触面,223、下接触面,23、通气管,24、开关阀,25、充气管,26、充气装置,27、松紧带,28、排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内容,但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不背离本技术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对本技术方法、步骤或条件所作的修改或替换,均属于本技术的范围。
[001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颈椎术后的颈托,如图1和图2所示,该新型颈椎术后的颈托包括颈托本体1和设置于颈托本体1内侧壁的缓冲部2,颈托本体1的两端活动连接,缓冲部2包括设置于颈托本体1内中部的固定缓冲部21和设置于颈托本体1内上部和下部的调节缓冲部22,固定缓冲部21包括与颈托本体1连接的第一环形气囊211,调节缓冲部22包括至少两个第二环形气囊221,第一环形气囊211与第二环形气囊221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二环形气囊221之间通过通气管23相连通,通气管23上设有开关阀24,第一环形气囊211通过充气管25连接有充气装置26。
[0018]其中,第一环形气囊和第二环形气囊为具有开口的环形,开口处与颈托本体的开口相对应,以便使患者将其套在颈部,第一环形气囊和第二环形气囊的外侧壁均与颈托本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如粘接等,开关阀用于阻断或打通相邻两个第二环形气囊之间或第二环形气囊与第一环形气囊之间的连通,充气装置可以为手动充气球,颈托本体和第一环形气囊上可以设置观察口,以便实现实时观察伤口处的情况,同时可更换敷贴或进行伤口处理;工作原理:使用时,先将第一环形气囊和第二环形气囊放气,将其套在患者的脖子上,套好后开始通过充气装置进行充气,再根据患者脖子的长短和粗细,决定打开几个开关阀,如患者脖子较长,可以打开所有的开关阀,使其对患者的颈部起到支撑作用,如果患者脖子较短,则只向第一环形气囊和与其上下相邻的第二环形气囊充气即可,避免因颈托长于患者颈部长度使导致患者不舒服;本实施例通过给不同高度的第二环形气囊充气,并调整充气量,来调节颈托的使用高度(作用于患者颈部的高度)和使用内径(作用于患者颈部的内径),使其更加贴合患者的使用需求,提高患者舒适度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其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0019]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颈托本体1上设有供通气管23通过的第一通孔11,开关阀24设置于伸出颈托本体1外的通气管23上。
[0020]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通孔,并限定开关阀设置于伸出颈托本体外的通气管上,使患者本人或医护人员或患者家属可以在颈托本体外调整第二环形气囊,无需将手伸入内部调节,使用更加方便。
[0021]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环形气囊211的内表面设有主接触面212,主接触面212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有上接触面222和下接触面223,上接触面222的顶端和下
接触面223的底端均设有松紧带27,松紧带27的另一端均与颈托本体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0022]其中,主接触面和上接触面以及下接触面一体成型,可以为任何于人体皮肤无害的布料,上接触面以及下接触面与松紧带固定连接,松紧带也与颈托本体固定连接;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以上部件,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当更多的第二环形气囊充气时,将上接触面和下接触面撑起,此时松紧带舒张,当只将少量的第二环形气囊充气时,部分上接触面和下接触面紧贴在收缩的第二环形气囊表面,松紧带收缩,将上接触面和下接触面分别向上和向下拉伸,避免接触面和下接触面罗叠在一起,使患者的皮肤产生不适感。
[0023]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颈托本体1上设有供充气管25通过的第二通孔12,第一环形气囊211和第二环形气囊221上均设有排气阀28,颈托本体1上设有供排气阀28伸出的第三通孔13,第一环形气囊211和第二环形气囊221之间也设有开关阀24。
[0024]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以及排气阀,使患者可以在充气后,依然可以通过排气阀放气,以便对第二环形气囊内的气体量进行调节,使用更加方便。
[0025]综上,仅为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不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颈椎术后的颈托,所述新型颈椎术后的颈托包括颈托本体(1)和设置于所述颈托本体(1)内侧壁的缓冲部(2),所述颈托本体(1)的两端活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2)包括设置于所述颈托本体(1)内中部的固定缓冲部(21)和设置于所述颈托本体(1)内上部和下部的调节缓冲部(22),所述固定缓冲部(21)包括与所述颈托本体(1)连接的第一环形气囊(211),所述调节缓冲部(22)包括至少两个第二环形气囊(221),所述第一环形气囊(211)与所述第二环形气囊(221)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环形气囊(221)之间通过通气管(23)相连通,所述通气管(23)上设有开关阀(24),所述第一环形气囊(211)通过充气管(25)连接有充气装置(26),通过调节打开开关阀(24),充气装置(26)向第一环形气囊(211)和与其上下相邻的第二环形气囊(221)充气、并调整充气量,以调节颈托的使用高度和使用内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颈椎术后的颈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从从原艳丽李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