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SMA传输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90643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SMA传输线,其包括SMA接口、线材、长金属管和短金属管,线材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分布的金属线芯、内绝缘层、编织网和外绝缘层;SMA接口后端设有连接管,线材中的内绝缘层及金属线芯均穿设于连接管内,且金属线芯还与SMA接口的中心针连接,编织网包覆于连接管外表面,长金属管前端压接包覆于连接管外围,以将编织网夹紧定位,且长金属管后端还压接固定于外绝缘层外围,短金属管压接固定于外绝缘层外围,以将线材的金属线芯、内绝缘层、编织网和外绝缘层紧固在一起。当线材受到一定外力拉扯时,力量均会承受到压接牢固的编织网上,使中心针受到保护而不会受到外力直接作用,以致在使用过程不会造成中心针下陷而导致接触不良。接触不良。接触不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SMA传输线


[0001]本技术涉及SMA
,特指一种SMA传输线。

技术介绍

[0002]SMA的名称全称是Sub Miniature version A,SMA接口有两种形式,标准的SMA是一端“外螺纹+孔”,另一端“内螺纹+针”。
[0003]目前的SMA接口在与线材连接后,由于该SMA接口与线材的装配结构不够稳定,导致后期易出现因线材受到外力的拉扯而使SMA接口的中心针下陷导致开路,影响SMA接口导接性能,造成接触不良,对使用者造成较大的困扰。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SMA传输线。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SMA传输线包括SMA接口和与SMA接口连接的线材、长金属管和短金属管,所述线材包括有由内向外依次分布的金属线芯、内绝缘层、编织网和外绝缘层;所述SMA接口后端设有连接管,该线材中的内绝缘层及金属线芯均穿设于该连接管内,且金属线芯还与SMA接口的中心针连接,该编织网包覆于连接管外表面,该长金属管前端压接包覆于连接管外围,以将编织网夹紧定位,且该长金属管后端还压接固定于外绝缘层外围,该短金属管压接固定于外绝缘层外围,以将线材的金属线芯、内绝缘层、编织网和外绝缘层紧固在一起。
[0007]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长金属管外部还被金属圆筒包夹固定。
[0008]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有内绝缘座,该内绝缘座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该长金属管、短金属管和外绝缘层外围,且该内绝缘座前端还与SMA接口后端接触。
[0009]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有外绝缘套,该外绝缘套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该内绝缘座和外绝缘层外围,且该外绝缘套前端还与SMA接口后端接触。
[0010]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长金属管的内孔为多边形孔,且该长金属管内孔通过多个面与编织网、外绝缘层接触。
[0011]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长金属管的截面呈六边形,且该长金属管的内孔为六边形孔。
[0012]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短金属管的内孔为多边形孔,且该短金属管内孔通过多个面与外绝缘层接触。
[0013]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短金属管的截面呈六边形,且该短金属管的内孔为六边形孔。
[0014]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编织网为金属编织网。
[0015]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SMA接口前端为螺纹段,该螺纹段具有一切面。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还增设有长金属管和短金属管,该长金属管前端压接包覆于连接管外围,以将编织网夹紧定位,且该长金属管后端还压接固定于外绝缘层外围,使编织网固定于连接管上,并且可一定程度将连接管与线材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短金属管压接固定于外绝缘层外围,以将线材的金属线芯、内绝缘层、编织网和外绝缘层紧固在一起,当线材受到一定外力拉扯时,力量均会承受到压接牢固的编织网上,即为编织网受力主体,使中心针受到保护而不会受到外力直接作用,以致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不会造成中心针下陷而导致接触不良(即开路),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产品使用起来更加可靠。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
[0019]图3是本技术为成型内绝缘座和外绝缘套的立体图;
[0020]图4是图3拆卸金属圆筒后的立体图;
[0021]图5是图4拆卸长金属管后的立体图;
[0022]图6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局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4]见图1

6所示,为一种SMA传输线,其包括:SMA接口1和与SMA接口1连接的线材2,所述线材2包括有由内向外依次分布的金属线芯21、内绝缘层22、编织网23和外绝缘层24;所述SMA接口1后端设有连接管11,该线材2中的内绝缘层22及金属线芯21均穿设于该连接管11内,且金属线芯21还与SMA接口1的中心针12连接,该编织网23包覆于连接管11外表面,本技术还增设有长金属管3和短金属管4,该长金属管3前端压接包覆于连接管11外围,以将编织网23夹紧定位,且该长金属管3后端还压接固定于外绝缘层24外围,使编织网23固定于连接管11上,并且可一定程度将连接管11与线材2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短金属管4压接固定于外绝缘层24外围,以将线材2的金属线芯21、内绝缘层22、编织网23和外绝缘层24紧固在一起,当线材受到一定外力拉扯时,力量均会承受到压接牢固的编织网23上,即编织网23为受力主体,使中心针12受到保护而不会受到外力直接作用,以致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不会造成中心针12下陷而导致接触不良(即开路),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产品使用起来更加可靠。
[0025]所述长金属管3的内孔为多边形孔,且该长金属管3内孔通过多个面与编织网23、外绝缘层24接触,以此增加长金属管3与编织网23的接触面积,使长金属管3能够配合连接管11更加稳定的夹紧固定该编织网23,同时,还可增加长金属管3与线材2的外绝缘层24的接触面积,使长金属管3能够与线材2稳定连接。其中,所述长金属管3的截面呈六边形,且该长金属管3的内孔为六边形孔,以致使该长金属管3与编织网23、外绝缘层24均具有六个接触点。
[0026]所述短金属管4的内孔为多边形孔,且该短金属管4内孔通过多个面与外绝缘层24接触,以此增加长金属管3与外绝缘层24的接触面积,可更好的压紧线材2,使线材2中的金
属线芯21、内绝缘层22、编织网23和外绝缘层24紧紧固定在一起,使线材2在并拉扯时,受力点均集中在编织网23,使中心针12受到保护,以致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不会造成中心针12下陷而导致接触不良(即开路),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产品使用起来更加可靠。其中,所述短金属管4的截面呈六边形,且该短金属管4的内孔为六边形孔,以致使该短金属管4与外绝缘层24均具有六个接触点,其夹紧效果更好。
[0027]所述长金属管3外部还被金属圆筒31包夹固定,以此进一步保证结构稳定性,使编织网23与SMA接口1稳定连接。
[0028]本技术还包括有内绝缘座5,该内绝缘座5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该长金属管3、短金属管4和外绝缘层24外围,且该内绝缘座5前端还与SMA接口1后端接触,以此提高产品结构的稳定性,还可提高防水性能。
[0029]本技术还包括有外绝缘套6,该外绝缘套6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该内绝缘座5和外绝缘层24外围,且该外绝缘套6前端还与SMA接口1后端接触,以此提高产品结构的稳定性,还可提高防水性能。
[0030]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SMA传输线,其包括:SMA接口(1)和与SMA接口(1)连接的线材(2),所述线材(2)包括有由内向外依次分布的金属线芯(21)、内绝缘层(22)、编织网(23)和外绝缘层(24);所述SMA接口(1)后端设有连接管(11),该线材(2)中的内绝缘层(22)及金属线芯(21)均穿设于该连接管(11)内,且金属线芯(21)还与SMA接口(1)的中心针(12)连接,该编织网(23)包覆于连接管(11)外表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长金属管(3)和短金属管(4),该长金属管(3)前端压接包覆于连接管(11)外围,以将编织网(23)夹紧定位,且该长金属管(3)后端还压接固定于外绝缘层(24)外围,该短金属管(4)压接固定于外绝缘层(24)外围,以将线材(2)的金属线芯(21)、内绝缘层(22)、编织网(23)和外绝缘层(24)紧固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MA传输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长金属管(3)外部还被金属圆筒(31)包夹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MA传输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内绝缘座(5),该内绝缘座(5)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该长金属管(3)、短金属管(4)和外绝缘层(24)外围,且该内绝缘座(5)前端还与SMA接口(1)后端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SMA传输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斗风李智洋张拥红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宇球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