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7792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包括底套、顶框、可挠性布材、第一结合部、第二结合部、固定带体、扣件部与扣环。顶框位于底套的上方。可挠性布材连接而围绕于底套与顶框的周边以形成圆筒状且内部具有容置空间,容置空间的一侧具有一开口且另一侧为底套。第一结合部设置于可挠性布材的内侧且于开口之旁。第二结合部设置于可挠性布材的内侧且于开口之旁,其中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彼此为处于结合状态或分离状态。固定带体,其一端通过第一结合部连接至可挠性布材。扣件部设置于固定带体的另一端。扣环设置连接于可挠性布材的延伸段。段。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收纳器具,尤其涉及一种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一般的伞具于不使用时,为防止所沾附的雨水外滴于地地面,使用者通常是将其卷收后,再以附加的伞套套置,或将伞具套于公共场所提供的塑料袋。习知的伞具所使用的伞套,由于为另外的附属对象,因此并未与伞具结合而需另外携带,故而常因未注意将伞套遗失。而公共场所提供的塑料袋,于使用后即丢弃,又造成资源的浪费及环保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与缺失,而提供一种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5]一底套;
[0006]一顶框,位于该底套的上方;
[0007]一可挠性布材,连接而围绕于该底套与该顶框的周边以形成圆筒状且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的一侧具有一开口且另一侧为该底套;
[0008]一第一结合部,其设置于该可挠性布材的内侧且位于该开口的旁边;
[0009]一第二结合部,其设置于该可挠性布材的内侧且位于该开口的旁边,其中该第一结合部与该第二结合部彼此为处于结合状态或分离状态;
[0010]一固定带体,其一端通过该第一结合部连接至该可挠性布材;
[0011]一扣件部,其设置于该固定带体的另一端;以及
[0012]一扣环,其连接于该可挠性布材的一延伸段。
[0013]其中:该底套与该可挠性布材是由防水材质所制成。<br/>[0014]其中:该第一结合部为一公扣,该第二结合部为一母扣。
[0015]其中:该固定带体为弹性带。
[0016]其中:该延伸段设置于该可挠性布材的一基线且该基线为该顶框至该底套的直线。
[0017]其中:该基线的上方为该第一结合部与该第二结合部所结合的位置。
[0018]综上所述,本技术所揭露的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能够带来以下功效:
[0019]1、能重复使用并便于随身携带者;以及
[0020]2、方便于公文包或背包结合于一体,提升美观。
[0021]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详加说明,当更容易了解本技术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的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的另一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的雨伞放置于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的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套设于公文包的使用状态图。
[0026]图5为本技术的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套设于背包的使用状态图。
[0027]附图标号说明:100

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110

底套;120

顶框;130

可挠性布材;132

容置空间;134

开口;140

第一结合部;150

第二结合部;160
‑ꢀ
固定带体;170

扣件部;180

扣环;190

延伸段;210

雨伞;220

公文包;230
‑ꢀ
背包;TL

基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能解决现有防水雨伞套的问题,本技术设计人经过多年的研究及开发,据以改善现有产品的诟病,以下将详细介绍本技术如何以一种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来达到最有效率的功能要求。
[0029]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技术的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的另一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雨伞放置于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本技术中,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包括底套110、顶框120、可挠性布材130、第一结合部 140、第二结合部150、固定带体160、扣件部170与扣环180。顶框120位于底套110的上方。可挠性布材130连接而围绕于底套110与顶框120的周边以形成圆筒状且内部具有容置空间132,并且容置空间132的一侧具有一开口134且容置空间132的另一侧为底套110。此外,第一结合部140设置于可挠性布材 130的内侧且于开口134之旁。第二结合部150设置于可挠性布材130的内侧且于开口134之旁,其中须注意的是,第一结合部140与第二结合部150彼此为处于结合状态或分离状态,也就是说这两种状态其中一,使用者可以依照实际需求来将第一结合部140与第二结合部150进行结合或分离,其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结合部140为一公扣,第二结合部150为一母扣。
[0030]另外,固定带体160的一端通过第一结合部140连接至可挠性布材130,并且扣件部170设置于固定带体160的另一端,其中固定带体160可以是弹性带。扣环180设置连接于可挠性布材130的延伸段190。延伸段190设置于可挠性布材130的基线TL且基线TL为顶框120至底套110的直线。基线TL的上方为第一结合部140与第二结合部150所结合的位置。在本技术中,底套110 与可挠性布材130是由防水材质所制成,所以可以像雨伞那样防水。
[0031]接下来,请同时参考图4与图5,图4为本技术的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套设于公文包的使用状态图。图5为本技术的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套设于背包的使用状态图。本技术的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100可以应用于公文包220与背包230,但并不以此作为限制。学生或上班族之类的使用者,可以将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100套设于他们的背包230或公文包220,也就是说可以将固定带体160绕背包230或公文包220上适合的位置,且利用扣件部170 来扣住该扣环180,如此一来也可以将雨伞210直接放置于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100至内部,如图4或图5所示。
[0032]综上所述,本技术所揭露的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能够带来以下功效:
[0033]1、能重复使用并便于随身携带者;
[0034]2、方便于公文包或背包结合于一体,提升美观。
[0035]以上说明对本技术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水雨伞套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底套;一顶框,位于该底套的上方;一可挠性布材,连接而围绕于该底套与该顶框的周边以形成圆筒状且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的一侧具有一开口且另一侧为该底套;一第一结合部,其设置于该可挠性布材的内侧且位于该开口的旁边;一第二结合部,其设置于该可挠性布材的内侧且位于该开口的旁边,其中该第一结合部与该第二结合部彼此为处于结合状态或分离状态;一固定带体,其一端通过该第一结合部连接至该可挠性布材;一扣件部,其设置于该固定带体的另一端;以及一扣环,其连接于该可挠性布材的一延伸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堂宏杨永文杨佳颖
申请(专利权)人:顶铭兴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