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木不落架修缮可伸缩架体和操作平台的一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7526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22
一种大木不落架修缮可伸缩架体和操作平台的一体结构,包括底座、架体和操作平台;底座底部设有滚轮;操作平台布置在底座顶部右侧;架体布置在底座顶部左侧,架体与操作平台间留有间距;操作平台包括第一立柱和平台板;第一立柱布置在底座的顶部右侧;第一立柱为竖向伸缩杆件;平台板搭设在第一立柱顶部;平台板顶部设有护栏;架体包括第二立柱、顶部支架和千斤顶;第二立柱布置在底座顶部左侧;第二立柱为竖向伸缩杆件;顶部支架设在第二立柱顶部,包括支撑短柱、横梁和纵梁;千斤顶布置在支撑框架上,千斤顶与支撑框架间滑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的脚手架进行木构件更换需要脚手架量较大,搭设支顶架体及操作平台耗费较多人工的技术问题。多人工的技术问题。多人工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木不落架修缮可伸缩架体和操作平台的一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建筑工程施工
,特别是一种大木不落架修缮可伸缩架体和操作平台的一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传统古建筑民居中,穿斗式大木结构为主要受力结构,木构件的糟朽、主要承重结构的下垂、劈裂、折断是决定木结构建筑安全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木结构建筑常见的修缮内容和做法主要有:墩接柱根、抽换构件、大木归安、大木拆安、更换构件、挑顶及打牮拨正等内容,在此类修缮中,均需大量脚手架支顶木构、搭设操作平台,经现场实践发现,传统的大木不落架修缮木构支顶需频繁调节支顶架体,梁架空间较小,操作空间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木不落架修缮可伸缩架体和操作平台的一体结构,要解决传统的脚手架进行木构件更换需要脚手架量较大,搭设支顶架体及操作平台耗费较多人工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大木不落架修缮可伸缩架体和操作平台的一体结构,包括有底座、架体和操作平台;所述底座的底部间隔设置有滚轮;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木不落架修缮可伸缩架体和操作平台的一体结构,包括有底座(1)、架体(2)和操作平台(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底部间隔设置有滚轮(4);所述操作平台(3)沿着底座(1)长轴向通长布置在底座(1)的顶部右侧;所述架体(2)沿着底座(1)长轴向通长布置在底座(1)的顶部左侧,并且架体(2)与操作平台(3)之间留有间距;所述操作平台(3)包括有第一立柱(3.1)和平台板(3.2);所述第一立柱(3.1)有两组,两组第一立柱(3.1)沿横向间隔布置在底座(1)的顶部右侧,每组第一立柱(3.1)沿纵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立柱(3.1)为竖向伸缩杆件;所述平台板(3.2)搭设在两组第一立柱(3.1)的顶部;在平台板(3.2)的顶部,沿着四周边缘设置有护栏(3.3);所述架体(2)包括有第二立柱(2.1)、顶部支架(2.2)和千斤顶(2.3);所述第二立柱(2.1)有两组,两组第二立柱(2.1)沿横向间隔布置在底座(1)的顶部左侧,每组第二立柱(2.1)沿纵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立柱(2.1)为竖向伸缩杆件;所述顶部支架(2.2)设置在两组第二立柱(2.1)的顶部,包括有支撑短柱(2.2.1)、横梁(2.2.2)和纵梁(2.2.3);所述支撑短柱(2.2.1)有两组,对应支设在两组在第二立柱(2.1)的顶部;所述横梁(2.2.2)有两根,两根横梁(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清崇朱琪王舰航李健男陈林璞彭礼君吕小龙姜满华李拓万仁威徐凯凯张永好樊秋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华江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