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木不落架修缮可伸缩架体和操作平台的一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7526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22
一种大木不落架修缮可伸缩架体和操作平台的一体结构,包括底座、架体和操作平台;底座底部设有滚轮;操作平台布置在底座顶部右侧;架体布置在底座顶部左侧,架体与操作平台间留有间距;操作平台包括第一立柱和平台板;第一立柱布置在底座的顶部右侧;第一立柱为竖向伸缩杆件;平台板搭设在第一立柱顶部;平台板顶部设有护栏;架体包括第二立柱、顶部支架和千斤顶;第二立柱布置在底座顶部左侧;第二立柱为竖向伸缩杆件;顶部支架设在第二立柱顶部,包括支撑短柱、横梁和纵梁;千斤顶布置在支撑框架上,千斤顶与支撑框架间滑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的脚手架进行木构件更换需要脚手架量较大,搭设支顶架体及操作平台耗费较多人工的技术问题。多人工的技术问题。多人工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木不落架修缮可伸缩架体和操作平台的一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建筑工程施工
,特别是一种大木不落架修缮可伸缩架体和操作平台的一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传统古建筑民居中,穿斗式大木结构为主要受力结构,木构件的糟朽、主要承重结构的下垂、劈裂、折断是决定木结构建筑安全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木结构建筑常见的修缮内容和做法主要有:墩接柱根、抽换构件、大木归安、大木拆安、更换构件、挑顶及打牮拨正等内容,在此类修缮中,均需大量脚手架支顶木构、搭设操作平台,经现场实践发现,传统的大木不落架修缮木构支顶需频繁调节支顶架体,梁架空间较小,操作空间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木不落架修缮可伸缩架体和操作平台的一体结构,要解决传统的脚手架进行木构件更换需要脚手架量较大,搭设支顶架体及操作平台耗费较多人工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大木不落架修缮可伸缩架体和操作平台的一体结构,包括有底座、架体和操作平台;所述底座的底部间隔设置有滚轮;所述操作平台沿着底座长轴向通长布置在底座的顶部右侧;所述架体沿着底座长轴向通长布置在底座的顶部左侧,并且架体与操作平台之间留有间距;所述操作平台包括有第一立柱和平台板;所述第一立柱有两组,两组第一立柱沿横向间隔布置在底座的顶部右侧,每组第一立柱沿纵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立柱为竖向伸缩杆件;所述平台板搭设在两组第一立柱的顶部;在平台板的顶部,沿着四周边缘设置有护栏;所述架体包括有第二立柱、顶部支架和千斤顶;所述第二立柱有两组,两组第二立柱沿横向间隔布置在底座的顶部左侧,每组第二立柱沿纵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立柱为竖向伸缩杆件;所述顶部支架设置在两组第二立柱的顶部,包括有支撑短柱、横梁和纵梁;所述支撑短柱有两组,对应支设在两组在第二立柱的顶部;所述横梁有两根,两根横梁分别连接在前端横向相邻的支撑短柱顶部之间和末端横向相邻的支撑短柱顶部之间;所述纵梁有两组,分别对应连接在两组纵向相邻的支撑短柱之间;在纵梁与横梁围成的矩形框中固定连接有井字形的支撑框架;所述千斤顶有一组,间隔布置在支撑框架上,并且千斤顶与支撑框架之间滑动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底座的水平切面呈矩形,并且底座水平切面的尺寸由上而下逐渐增大。
[0007]优选的,所述架体与操作平台之间的间距为不大于10cm。
[0008]优选的,在支撑短柱与横梁围成的门型框中连接有横向剪刀撑;在支撑短柱与纵梁围成的门型框中连接有纵向剪刀撑。
[0009]优选的,所述千斤顶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千斤顶通过支撑板与支撑框架连
接。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0011]1、本技术摆脱传统脚手架施工量大,简单节约的施工方法,采用可伸缩调节脚手架,代替传统钢管脚手架施工。
[0012]2、本技术的大木不落架修缮可伸缩架体和操作平台的一体结构,可直接通过架体竖向调节进行木构支顶,操作平台垂直位置调整,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减少了传统木构修缮脚手架体搭设及架体调整环节,大大节省了劳动力。
[0013]3、本技术中可伸缩架体及操作平台可随意控制支顶力度,避免了因支顶力度偏差造成的其他构件损伤;可伸缩操作平台为作业人员安全提供了保障。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1-底座、2-架体、2.1-第二立柱、2.2-顶部支架、2.2.1-支撑短柱、2.2.2-横梁、2.2.3-纵梁、2.2.5-横向剪刀撑、2.2.6-纵向剪刀撑、2.3-千斤顶、2.4-支撑框架、2.5-支撑板、3-操作平台、3.1-第一立柱、3.2-平台板、3.3-护栏、4-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

3所示,这种大木不落架修缮可伸缩架体和操作平台的一体结构,包括有底座1、架体2和操作平台3;所述底座1的底部间隔设置有滚轮4;所述操作平台3沿着底座1长轴向通长布置在底座1的顶部右侧;所述架体2沿着底座1长轴向通长布置在底座1的顶部左侧,并且架体2与操作平台3之间留有间距;所述操作平台3包括有第一立柱3.1和平台板3.2;所述第一立柱3.1有两组,两组第一立柱3.1沿横向间隔布置在底座1的顶部右侧,每组第一立柱3.1沿纵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立柱3.1为竖向伸缩杆件;所述平台板3.2搭设在两组第一立柱3.1的顶部;在平台板3.2的顶部,沿着四周边缘设置有护栏3.3;所述架体2包括有第二立柱2.1、顶部支架2.2和千斤顶2.3;所述第二立柱2.1有两组,两组第二立柱2.1沿横向间隔布置在底座1的顶部左侧,每组第二立柱2.1沿纵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立柱2.1为竖向伸缩杆件;所述顶部支架2.2设置在两组第二立柱2.1的顶部,包括有支撑短柱2.2.1、横梁2.2.2和纵梁2.2.3;所述支撑短柱2.2.1有两组,对应支设在两组在第二立柱2.1的顶部;所述横梁2.2.2有两根,两根横梁2.2.2分别连接在前端横向相邻的支撑短柱2.2.1顶部之间和末端横向相邻的支撑短柱2.2.1顶部之间;所述纵梁2.2.3有两组,分别对应连接在两组纵向相邻的支撑短柱2.2.1之间;在纵梁2.2.3与横梁2.2.2围成的矩形框中固定连接有井字形的支撑框架2.4;所述千斤顶2.3有一组,间隔布置在支撑框架2.4上,并且千斤顶2.3与支撑框架2.4之间滑动连接。
[0020]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的水平切面呈矩形,并且底座1水平切面的尺寸由上而下逐渐增大。
[0021]本实施例中,所述架体2与操作平台3之间的间距为不大于10cm。
[0022]本实施例中,在支撑短柱2.2.1与横梁2.2.2围成的门型框中连接有横向剪刀撑2.2.5;在支撑短柱2.2.1与纵梁2.2.3围成的门型框中连接有纵向剪刀撑2.2.6。
[0023]本实施例中,所述千斤顶2.3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板2.5;所述千斤顶2.3通过支撑板2.5与支撑框架2.4连接。
[0024]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上安装有底面固定件,保证一体结构稳固。
[0025]本实施例中,该一体结构上安装有控制系统,采用手动开关调节架体水平及垂直位置,支顶装置与操作平台为两套控制系统,可分别调节各自位置。
[0026]本实施例中,一体结构的安装固定

采用千斤顶2.3将木构支顶

操作平台3的调节

人工替换木料。
[0027]上述实施例并非具体实施方式的穷举,还可有其它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目的在于说明本技术,而非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所有由本技术简单变化而来的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木不落架修缮可伸缩架体和操作平台的一体结构,包括有底座(1)、架体(2)和操作平台(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底部间隔设置有滚轮(4);所述操作平台(3)沿着底座(1)长轴向通长布置在底座(1)的顶部右侧;所述架体(2)沿着底座(1)长轴向通长布置在底座(1)的顶部左侧,并且架体(2)与操作平台(3)之间留有间距;所述操作平台(3)包括有第一立柱(3.1)和平台板(3.2);所述第一立柱(3.1)有两组,两组第一立柱(3.1)沿横向间隔布置在底座(1)的顶部右侧,每组第一立柱(3.1)沿纵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立柱(3.1)为竖向伸缩杆件;所述平台板(3.2)搭设在两组第一立柱(3.1)的顶部;在平台板(3.2)的顶部,沿着四周边缘设置有护栏(3.3);所述架体(2)包括有第二立柱(2.1)、顶部支架(2.2)和千斤顶(2.3);所述第二立柱(2.1)有两组,两组第二立柱(2.1)沿横向间隔布置在底座(1)的顶部左侧,每组第二立柱(2.1)沿纵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立柱(2.1)为竖向伸缩杆件;所述顶部支架(2.2)设置在两组第二立柱(2.1)的顶部,包括有支撑短柱(2.2.1)、横梁(2.2.2)和纵梁(2.2.3);所述支撑短柱(2.2.1)有两组,对应支设在两组在第二立柱(2.1)的顶部;所述横梁(2.2.2)有两根,两根横梁(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清崇朱琪王舰航李健男陈林璞彭礼君吕小龙姜满华李拓万仁威徐凯凯张永好樊秋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华江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