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质灾害预警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6897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质灾害预警方法及装置,涉及地质灾害预警技术领域,包括支撑架,还包括升降架、设置在升降架上的无人机一和报警器二、设置在升降架底端的驱动机构、与驱动机构下方连接的起吊结构、设置在起吊结构下方的检测系统,驱动机构上设置有高清摄像头二;支撑架上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与检测系统可分离式的连接,支撑架固定设置在地质灾害频发区。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地质灾害预警方法及装置,方便了人们高效快捷的检测并预警地质灾害,节省了劳力,并可以迅速的通知人们灾害情形,还可以做到全天候的检测。以做到全天候的检测。以做到全天候的检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质灾害预警方法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地质灾害预警
,具体说是涉及一种地质灾害预警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地质作用,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或地质体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灾害性事件。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崩塌、煤岩和瓦斯爆炸等。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石、土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软弱面(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俗称“走山”或“垮山”。滑坡灾害一般发生在地形起伏比较大、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和多雨的地方。崩塌是指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灾害现象。
[0003]为了监测预警地质灾害,人们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普遍不是特别理想,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通常采用人工检测,检测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携带检测仪器前往易发生灾害的地区进行巡查,根据检测仪器得到的数据或根据经验肉眼观察得到的数据判定该地区是否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然而极其耗费人力,且若在检测过程中突然发生地质灾害,人身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目前有大量的专业监测设备布设在地质灾害点现场,并实现自我传输数据,但是由于监测设备和数据太多,安装的位置偏远,难以做到24小时都及时的派人去现场复核;此外,检测设备长期暴露在野外中,很容易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坏掉,进而导致其寿命降低;(2)需要频繁的检测,且通常相邻的两次检测相隔时间较长,无法及时地获知是否发生地质灾害,即没有办法做到全天候的检测;(3)信息发布不及时,人们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内知晓,地质灾害发生时间通常从几分钟到及十几小时不等,层层审批后发布出去,可能灾害已经结束了,此时可能已经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损失。
[0004]综上,本方案中提出了一种多功能的地质灾害预警方法及装置,期望能够同时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质灾害预警方法及装置,解决了如何方便人们高效快捷的检测并预警地质灾害的技术问题,节省了劳力,并可以迅速的通知人们灾害情形,还可以做到全天候的检测。
[0006]一种地质灾害预警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将检测设备放置在透明筒内,透明筒的顶端封闭;步骤S2:将透明筒的顶端与起吊结构连接,在起吊结构的辅助下,能够使透明筒进
行升降的过程;步骤S3:将起吊结构与无人机系统可分离式的连接,在无人机系统的作用下,可以将透明筒和起吊结构整体吊起;步骤S4:在无人机系统上设置有高清摄像系统和报警系统;步骤S5: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区,设置有支撑架,支撑架可以与透明筒能够可分离式的对接,通过无人机系统,实现对透明筒的快速转运,利用高清摄像系统辅助人们看清楚周围的情形,利用报警系统实现灾害信息的快速通知。
[0007]一种地质灾害预警装置,包括支撑架,还包括升降架、设置在所述升降架上的无人机一和报警器二、设置在所述升降架底端的驱动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下方连接的起吊结构、设置在所述起吊结构下方的检测系统,所述驱动机构上设置有高清摄像头二;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检测系统可分离式的连接,所述支撑架固定设置在地质灾害频发区。
[0008]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横板、水平滑动设置在所述横板上的齿杆、分别与所述齿杆啮合连接的从动齿轮和主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同轴连接的电机,与所述从动齿轮中心连接的从动轴竖直穿过所述横板,所述从动轴的底端与所述起吊结构连接。
[0009]所述起吊结构包括垂直设置在所述从动轴底端的转动筒、设置在所述转动筒内侧的内弹簧、分别与所述内弹簧两端连接的楔形块,所述楔形块略突出所述转动筒的外端;还包括水平设置在所述从动轴下方的吊环、设置在所述吊环内侧两端的嵌入块、设置在所述吊环底面的底板、垂直设置在所述底板中心的立柱,所述嵌入块为U型结构且开口朝下设置,所述楔形块与所述嵌入块可分离式的卡合连接。
[0010]所述检测系统包括透明筒、设置在所述透明筒顶端的盖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盖板两侧的高清摄像头一和报警器一、设置在所述透明筒内部的检测仪器、设置在所述透明筒下端部的三个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外端面设置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与所述限位结构可分离式的连接。
[0011]所述限位结构包括U型板、一端垂直于所述U型板内端面的导柱、套设在所述导柱外侧的外弹簧、与所述导柱另一端连接的伸缩块;所述伸缩块的一端设置有活动孔且其外端面与所述外弹簧连接,所述导柱活动设置在所述活动孔内,所述伸缩块的另一端设置有楔形面且与所述限位孔可分离式的卡合连接;所述限位结构具有三个,且呈环形阵列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
[0012]所述支撑架的内侧上端部设置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顶端与底板可分离式的盖合。
[0013]所述立柱的底端与无人机二的顶端连接,所述无人机二下方的支腿与盖板连接。
[0014]所述从动轴和所述从动齿轮分别设置有若干个,所述检测系统的数量与所述从动轴一致。
[0015]所述升降架包括水平设置的发电玻璃、若干相互平行设置的立杆、设置在所述立杆内侧的横杆,所述横杆与所述无人机一连接。
[0016]本专利技术达成以下显著效果:(1)本方案中设置有无人机一,并配合发电玻璃,具有以下几点技术效果;
一是实现了对检测系统的起吊,避免了以往人们携带检测仪器设备的不便,有助于全天候的检测,也极大的增加了人身的安全;二是利用发电玻璃,可以实现对无人机一的供电,增加了无人机续航的时间;三是发电玻璃设置在无人机一的上方,起到了遮风挡雨的作用,由于本装置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可以起到保护无人机一的效果;(2)本方案中设置有驱动机构,主要具有如下两点技术效果:一是在电机的作用下,通过齿杆带动从动齿轮转动,进而带动从动轴和转动筒的转动,实现了楔形块与嵌入块的卡合与分离;二是当楔形块与嵌入块的卡合时,从动轴的转动会带动透明筒的转动,实现了限位块和伸缩块的卡合与分离过程;(3)本方案中设置有底板,具有如下几点技术效果:一是起到了将吊环与立柱连接的作用;二是当透明筒与限位结构连接后,底板正好位于防护筒的顶端,实现了对防护筒顶端的封闭,有助于实现对透明筒的保护;尤其当立柱与盖板之间设置有无人机二时,无人机二设置在防护筒内,在底板的保护下,避免自然因素对无人机二造成的损害。
[0017](4)设置有无人机二,配合无人机一,有助于提高预警装置升降的动力;此外,当遇到地质灾害时,无人机一可能不会很快赶过来,此时在无线信号的控制下,利用无人机二,可以将检测设备脱离支撑架,并运送到安全区域,保护了检测设备。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预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升降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吊环和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透明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透明筒的安放结构示意图。
[0023]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质灾害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将检测设备放置在透明筒(10)内,透明筒(10)的顶端封闭;步骤S2:将透明筒(10)的顶端与起吊结构(18)连接,在起吊结构(18)的辅助下,能够使透明筒(10)进行升降的过程;步骤S3:将起吊结构(18)与无人机系统可分离式的连接,在无人机系统的作用下,可以将透明筒(10)和起吊结构(18)整体吊起;步骤S4:在无人机系统上设置有高清摄像系统和报警系统;步骤S5: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区,设置有支撑架(12),支撑架(12)可以与透明筒(10)能够可分离式的对接,通过无人机系统,实现对透明筒(10)的快速转运,利用高清摄像系统辅助人们看清楚周围的情形,利用报警系统实现灾害信息的快速通知。2.一种地质灾害预警装置,包括支撑架(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升降架(16)、设置在所述升降架(16)上的无人机一和报警器二(15)、设置在所述升降架(16)底端的驱动机构(17)、与所述驱动机构(17)下方连接的起吊结构(18)、设置在所述起吊结构(18)下方的检测系统(19),所述驱动机构(17)上设置有高清摄像头二(14);所述支撑架(12)上设置有限位结构(13),所述限位结构(13)与所述检测系统(19)可分离式的连接,所述支撑架(12)固定设置在地质灾害频发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质灾害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17)包括水平设置的横板(5)、水平滑动设置在所述横板(5)上的齿杆(4)、分别与所述齿杆(4)啮合连接的从动齿轮(41)和主动齿轮(43)、与所述主动齿轮(43)同轴连接的电机(42),与所述从动齿轮(41)中心连接的从动轴(44)竖直穿过所述横板(5),所述从动轴(44)的底端与所述起吊结构(18)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质灾害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吊结构(18)包括垂直设置在所述从动轴(44)底端的转动筒(46)、设置在所述转动筒(46)内侧的内弹簧(132)、分别与所述内弹簧(132)两端连接的楔形块(45),所述楔形块(45)略突出所述转动筒(46)的外端;还包括水平设置在所述从动轴(44)下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兰颂付娟朱文博宋雨蓬霍延虎赵菲刘冰李甫刘焕春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