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轴胶接强度检测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5704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纤维轴胶接强度检测装置及方法,包括压机、承载座、顶套、紧固圈座、内锥涨块和压轴,承载座放置在压机的压板的正下方的工作台上,承载座上设有容纳腔和同心包围在容纳腔外的限位槽,顶套和紧固圈座对应插置于容纳腔和限位槽中,压轴的下部呈上大下小的圆台状并与内锥涨块合拢时形成的插腔相适配,内锥涨块合拢时的外径小于待测碳纤维轴的内径,使用时,将内锥涨块置入待测碳纤维轴内,再将压轴的下部插入内锥涨块内使内锥涨块胀紧在待测碳纤维轴和压轴之间,压轴的顶端位于待测碳纤维轴外,然后将插置有内锥涨块和压轴的待测碳纤维轴倒卡在紧固圈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如何能省力且准确地对碳纤维轴进行胶接强度检测的技术问题。检测的技术问题。检测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纤维轴胶接强度检测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碳纤维轴胶接强度检测
,尤其是指一种碳纤维轴胶接强度检测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碳纤维轴由金属基座和碳纤维筒胶接而成。在胶接完成后,需要对碳纤维轴进行胶接强度检测,以保证其胶接可靠性。目前通常采用人工旋拧的方式对碳纤维轴进行胶接强度检测,明显的,由于加载的旋拧力由人工输出,故不仅导致工人劳动强度高、检测费力,没有一个直观的数据去体现胶接强度,使得无法为材料配比、工艺流程的优化提供有效的质量控制判断依据,而且导致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碳纤维轴胶接强度检测装置及方法,以解决如何能省力且准确地对碳纤维轴进行胶接强度检测。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碳纤维轴胶接强度检测装置,包括压机、承载座、顶套、用于同轴倒卡待测碳纤维轴的紧固圈座、内锥涨块和压轴,所述承载座放置在所述压机的工作台上并位于所述压机的压板的正下方,所述承载座的顶面贯通有与所述顶套相适配的容纳腔,并嵌设有同心包围在所述容纳腔外且与所述紧固圈座的底部相适配的限位槽,所述顶套和所述紧固圈座的底部对应插置于所述容纳腔和所述限位槽中,所述压轴的下部呈上大下小的圆台状并与所述内锥涨块合拢时形成插腔相适配,所述内锥涨块合拢时的外径小于所述待测碳纤维轴的内径,使用时,先将所述内锥涨块置入所述待测碳纤维轴内,再将所述压轴的下部插入所述内锥涨块内使所述内锥涨块胀紧在所述待测碳纤维轴和所述压轴之间,所述压轴的顶端位于所述待测碳纤维轴外,然后将插置有所述内锥涨块和所述压轴的所述待测碳纤维轴倒卡在所述紧固圈上。
[000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锥涨块为多瓣式锥状结构。
[000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紧固圈座的外侧壁上向外水平设有一对对称设置的手柄。
[000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机的工作台上还设有用于紧固或者松开所述承载座的垂直式夹钳。
[000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碳纤维轴胶接强度检测方法,在上述碳纤维轴胶接强度检测装置中进行,包括以下步骤:
[0009]步骤S1,先将所述承载座的顶面朝上放置在所述压机的工作台上,并使其位于所述压机的压板的正下方,再将所述顶套和所述紧固圈座的底部对应插置于所述容纳腔和所述限位槽中;
[0010]步骤S2,将所述内锥涨块置入待测碳纤维轴内,再将所述压轴的下部插入所述内锥涨块内使所述内锥涨块胀紧在所述待测碳纤维轴和所述压轴之间,所述压轴的顶端位于
所述待测碳纤维轴外,然后将插置有所述内锥涨块和所述压轴的所述待测碳纤维轴倒卡在所述紧固圈座上;
[0011]步骤S3,先将所述压机的压力调至所需载荷力,再控制所述压机的压板下压,将所述压轴的顶端压入所述待测碳纤维轴内后停止下压,在此过程中,所述内锥涨块在所述压轴的推动下径向胀大将压力传递施加至所述待测碳纤维轴;
[0012]步骤S4,控制所述压机的压板复位,将插置有所述内锥涨块和所述压轴的所述待测碳纤维轴从所述紧固圈座内取出,再将所述内锥涨块和所述压轴从所述待测碳纤维轴内取出,然后目测所述待测碳纤维轴的胶接部分有无损坏即可,若无损坏则合格;反之则不合格。
[0013]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通过压机提供检测所需的载荷力,并通过压轴与内锥涨块的配合利用胀套原理将检测所需的载荷力传递施加至待测碳纤维轴上,实现了省力且准确地对碳纤维轴进行胶接强度检测,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并使得胶接强度可量化,为材料配比、工艺流程的优化提供了有效质量控制判断依据。
附图说明
[0014]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的内锥涨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7]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压机,2、承载座,21、容纳腔,22、限位槽,3、顶套,4、待测碳纤维轴,5、紧固圈座,6、内锥涨块,7、压轴,8、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19]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此外,在全部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
[0020]参照图1所示,一种碳纤维轴胶接强度检测装置,包括压机1、承载座2、顶套3、用于同轴倒卡待测碳纤维轴4的紧固圈座5、内锥涨块6和压轴7,所述承载座2放置在所述压机1的工作台上并位于所述压机1的压板的正下方,所述承载座2的顶面贯通有与所述顶套3相适配的容纳腔21,并嵌设有同心包围在所述容纳腔21外且与所述紧固圈座5的底部相适配的限位槽22,所述顶套3和所述紧固圈座5的底部对应插置于所述容纳腔21和所述限位槽22中,所述压轴7的下部呈上大下小的圆台状并与所述内锥涨块6合拢时形成插腔相适配,所述内锥涨块6合拢时的外径小于所述待测碳纤维轴4的内径,使用时,先将所述内锥涨块6置入所述待测碳纤维轴4内,再将所述压轴7的下部插入所述内锥涨块6内使所述内锥涨块6胀紧在所述待测碳纤维轴4和所述压轴7之间,所述压轴7的顶端位于所述待测碳纤维轴4外,
然后将插置有所述内锥涨块6和所述压轴7的所述待测碳纤维轴4倒卡在所述紧固圈上。检测时,由压机1提供检测所需的载荷力,并通过压轴7与内锥涨块6配合利用胀套原理将检测所需的载荷力传递施加至待测碳纤维轴4上,从而实现了省力且准确地对碳纤维轴进行胶接强度检测的技术效果。
[0021]如图2所示,内锥涨块6为多瓣式锥状结构,这样设置不仅提高了涨块扩张的范围,而且使得待测碳纤维轴4受力均匀。
[0022]所述紧固圈座5的外侧壁上向外水平设有一对对称设置的手柄8,这样设置提高了操作紧固圈座5的便捷性。
[0023]所述压机1的工作台上还设有用于紧固或者松开所述承载座2的垂直式夹钳,这样有效避免了在测试过程中承载座2移动,提高了测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024]一种碳纤维轴胶接强度检测方法,在上述碳纤维轴胶接强度检测装置中进行,包括以下步骤:
[0025]步骤S1,先将所述承载座2的顶面朝上放置在所述压机1的工作台上,并使其位于所述压机1的压板的正下方,再将所述顶套3和所述紧固圈座5的底部对应插置于所述容纳腔21和所述限位槽22中;
[0026]步骤S2,将所述内锥涨块6置入待测碳纤维轴4内,再将所述压轴7的下部插入所述内锥涨块6内使所述内锥涨块6胀紧在所述待测碳纤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轴胶接强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压机、承载座、顶套、用于同轴倒卡待测碳纤维轴的紧固圈座、内锥涨块和压轴,所述承载座放置在所述压机的工作台上并位于所述压机的压板的正下方,所述承载座的顶面贯通有与所述顶套相适配的容纳腔,并嵌设有同心包围在所述容纳腔外且与所述紧固圈座的底部相适配的限位槽,所述顶套和所述紧固圈座的底部对应插置于所述容纳腔和所述限位槽中,所述压轴的下部呈上大下小的圆台状并与所述内锥涨块合拢时形成插腔相适配,所述内锥涨块合拢时的外径小于所述待测碳纤维轴的内径,使用时,先将所述内锥涨块置入所述待测碳纤维轴内,再将所述压轴的下部插入所述内锥涨块内使所述内锥涨块胀紧在所述待测碳纤维轴和所述压轴之间,所述压轴的顶端位于所述待测碳纤维轴外,然后将插置有所述内锥涨块和所述压轴的所述待测碳纤维轴倒卡在所述紧固圈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轴胶接强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锥涨块为多瓣式锥状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轴胶接强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圈座的外侧壁上向外水平设有一对对称设置的手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轴胶接强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机的工作台上还设有用于紧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洵段良辉彭小彦杨虎黄金华王敏辉赵涌强黄安顺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