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旋翼机臂通风系统,涉及飞行器散热领域,针对现有散热系统重量较大,为飞行器增加了负荷;散热系统未能有效利用飞行器飞行过程中自身产生的气流等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包括机臂,所述机臂上设置有多个旋翼组件,所述旋翼组件包括电机以及螺旋桨,所述电机与螺旋桨同轴连接,所述机臂上还设置有多个通风管道,多个所述通风管道均包括进风口、出风口以及放置腔,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与放置腔连通,所述放置腔内还设置有电子调速器,所述电子调速器上设置有散热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多旋翼机臂通风系统,能有有效的利用结构上的优势产生气流为飞行器进行散热,减轻了飞行器的负荷。减轻了飞行器的负荷。减轻了飞行器的负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旋翼机臂通风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飞行器散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旋翼机臂通风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飞机通风系统中,一般采用安装电动活门的方式来提供通风,电动活门工作时,电机通过减速器带动摇臂和活门轴转动,活门打开,反之活门关闭。当活门板处于极限位置时,活门内的微动开关触点断开,电机断电,此时要求活门保持所需开度,但是,电动活门自身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在使用中具有局限性,电动机损坏或电机内微动开关损坏,导致活门不能保持所需开度,这都会造成系统无法工作或控制精度降低,故障率高;另外还存在电磁兼容问题,电动活门工作时对附近的电子设备产生电磁干扰,影响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解决方案复杂;由于其为电子设备,一般寿命较短,坏了只能换件;采用电动活门方式进行控制,还需要设计控制软件和进行复杂的测试试验,投资高、设计要求严,施工安装精度高。电动飞行器对动力电池、电调等系统的工作环境要求较高,需要为其散热。
[0003]现有散热系统重量较大,为飞行器增加了负荷;散热系统未能有效利用飞行器飞行过程中自身产生的气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技术目的
[0005]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多旋翼机臂通风系统,能有有效的利用结构上的优势产生气流为飞行器进行散热,减轻了飞行器的负荷。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旋翼机臂通风系统,包括机臂,所述机臂上设置有多个旋翼组件,所述旋翼组件包括电机以及螺旋桨,所述电机与螺旋桨同轴连接,所述机臂上还设置有多个通风管道,多个所述通风管道均包括进风口、出风口以及放置腔,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与放置腔连通,所述放置腔内还设置有电子调速器,所述电子调速器上设置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处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通风管道设置于螺旋桨半径70%的位置。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朝向螺旋桨一侧,位于放置腔的上方,所述出风口设置于背离螺旋桨一侧,位于放置腔的下方。
[0010]一种多旋翼机臂通风系统,包括机臂,所述机臂上分别设置有前通风管道和后通风管道,所述前通风管道包括前进风口和第一上进风口,所述后通风管道包括第二上进风口,所述机臂上还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前通风管道和后通风管道均与出风口连通,气流通过所述前进风口和第一上进风口以及第二上进风口分别经过前通风管道和后通风管道后均从出风口流出,所述前通风管道内设置有电子调速器以及电池组,所述电子调速器还设置在后通风管道内。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上进风口和第二上进风口均设置于螺旋桨半
径70%处的位置。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前进风口设置于机臂的正前方。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机臂内还设置有控制器,所述前进风口、第一上进风口以及第二上进风口处均设置有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的控制门,控制器通过控制门控制前进风口、第一上进风口以及第二上进风口的开合。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5]本技术通过设置机臂、螺旋桨、通风管道、进风口、出风口等结构,其中利用飞行器的螺旋桨产生的下洗气流和前飞过程中产生的气流为机臂内的电池组和电调散热;通风口可由控制器控制开闭,使其配合适用于不同飞行模式;提高设备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散热系统重量轻,减小飞行器负担;主要利用机械结构进行散热,有较好的经济性且未多余消耗飞机能源;未产生多余有害气体,绿色环保。本技术提出一种多旋翼机臂通风系统,能有有效的利用结构上的优势产生气流为飞行器进行散热,减轻了飞行器的负荷。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机臂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通风管道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通风管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机臂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后通风管道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前通风管道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1、机臂;21、电机;22、螺旋桨;3、通风管道;31、进风口;32、放置腔;33、出风口;34、电子调速器;41、前进风口;42、电池组;43、第一上进风口;44、前通风管道;51、第二上进风口;52、后通风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
[0024]实施例一:
[0025]通过图1
‑
2所示,一种多旋翼机臂1通风系统,包括机臂1,机臂1上设置有多个旋翼组件,旋翼组件包括电机21以及螺旋桨22,电机21与螺旋桨22同轴连接,机臂1上还设置有多个通风管道3,多个通风管道3均包括进风口31、出风口33以及放置腔32,进风口31和出风口33与放置腔32连通,放置腔32内还设置有电子调速器34,电子调速器34上设置有散热片,散热片处于进风口31和出风口33之间。
[0026]通风管道3设置于螺旋桨22半径70%的位置,通过这样设置,因为此处有螺旋桨22产生的最大下洗气流,保证散热的效率。
[0027]进风口31设置于朝向螺旋桨22一侧,位于放置腔32的上方,出风口33设置于背离螺旋桨22一侧,位于放置腔32的下方,通过这样设置,能够使气流通过进风口31进入,从出
风口33排出,进而对放置腔32内的零部件进行散热。
[0028]实施例二:
[0029]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0030]机臂1上分别设置有前通风管道44和后通风管道52,前通风管道44包括前进风口41和第一上进风口43,后通风管道52包括第二上进风口51,机臂1上还设置有出风口33,前通风管道44和后通风管道52均与出风口33连通,气流通过前进风口41和第一上进风口43以及第二上进风口51分别经过前通风管道44和后通风管道52后均从出风口33流出,前通风管道44内设置有电子调速器34以及电池组42,电子调速器34还设置在后通风管道52内。
[0031]第一上进风口43和第二上进风口51均设置于螺旋桨22半径70%处的位置,通过这样设置,因为此处有螺旋桨22产生的最大下洗气流,保证散热的效率。
[0032]前进风口41设置于机臂1的正前方,通过这样设置,能够在飞行器朝前飞行时,气流能够从前进风口41进入到前通风管道44内,进而对前通风管道44内的零部件进行风冷。
[0033]机臂1内还设置有控制器,前进风口41、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旋翼机臂通风系统,包括机臂(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臂(1)上设置有多个旋翼组件,所述旋翼组件包括电机(21)以及螺旋桨(22),所述电机(21)与螺旋桨(22)同轴连接,所述机臂(1)上还设置有多个通风管道(3),多个所述通风管道(3)均包括进风口(31)、出风口(33)以及放置腔(32),所述进风口(31)和出风口(33)与放置腔(32)连通,所述放置腔(32)内还设置有电子调速器(34),所述电子调速器(34)上设置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处于进风口(31)和出风口(33)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旋翼机臂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道(3)设置于螺旋桨(22)半径70%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旋翼机臂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31)设置于朝向螺旋桨(22)一侧,位于放置腔(32)的上方,所述出风口(33)设置于背离螺旋桨(22)一侧,位于放置腔(32)的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旋翼机臂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臂(1)上分别设置有前通风管道(44)和后通风管道(52),所述前通风管道(44)包括前进风口(41)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初源梓逸,李宜恒,黄杰,苏少文,
申请(专利权)人: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