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修复行车主梁下挠变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4931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修复行车主梁下挠变形装置,包括主梁与防护板,所述防护板与主梁底壁焊接在一起,所述防护板底壁开设有若干穿孔,所述防护板侧壁开设有两个对称的通孔,两个所述通孔内均安设有支杆,所述支杆的两端分别安设有横杆,所述防护板侧壁安设有竖杆,所述横杆位于竖杆前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助于在主梁出现下挠变形的初期对主梁进行修复并遏制变形量进一步的恶化,而且可以使得工作人员察觉下挠的产生。觉下挠的产生。觉下挠的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修复行车主梁下挠变形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修复行车主梁下挠变形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主梁下挠是指主梁产生的向下弯曲的永久变形,主梁的下挠分为弹性下挠和永久下挠,弹性下挠是指弹性形变,永久下挠是指主梁的无法恢复的形变。
[0003]行车出厂时,均按规定制造成L/1000以上的拱度,经一定时间使用后,会出现上拱减少,甚至出现下挠变形。尤其是5

50t的大跨度的行车,主梁下挠变形更为常见,下挠往往是一点一点累计而成的,轻微的下挠是可以进行修复以及遏制的,而现有技术缺少检查主梁下挠情况的措施,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修复行车主梁下挠变形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如:现有技术缺少检查主梁下挠情况的措施,也缺少修复轻微的下挠的手段,而提出的一种修复行车主梁下挠变形装置。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修复行车主梁下挠变形装置,包括主梁与防护板,所述防护板与主梁底壁焊接在一起,所述防护板底壁开设有若干穿孔,所述防护板侧壁开设有两个对称的通孔,两个所述通孔内均安设有支杆,所述支杆的两端分别安设有横杆,所述防护板侧壁安设有竖杆,所述横杆位于竖杆前方。
[0007]本技术进一步限定技术方案:
[0008]优选地,若干所述穿孔之间的间隔为400

450mm,所述穿孔的直径为65

69mm。
[0009]优选地,所述横杆靠近竖杆一侧侧壁安设有限制框,所述竖杆位于限制框内部。
[0010]优选地,所述横杆侧壁开设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的两侧开设有第一限制孔,所述观察窗位于竖杆的前方。
[0011]优选地,所述横杆顶壁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安设有透明板,所述透明板两侧开设有第二限制孔,两个所述第一限制孔与两个第二限制孔的位置相同,所述第一限制孔与第二限制孔内穿插有插杆。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在主梁下焊接一块防护板,可以利用焊接应力来恢复上拱度,在主梁有轻微下挠时,可以起到矫正的作用,而且防护板也可以保护主梁的安全,防止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外界的杂物直接与主梁碰撞,造成主梁的损坏,而且防护板底部开设的若干穿孔可以增加焊缝的长度,用以调整主梁的变形;
[0014]2、在插入透明板之前,可以透过观察窗在竖杆侧壁做一个显眼的标记,再将透明板插入放置槽中,防止灰尘沾染到观察窗内,影响工作人员观察标记,当主梁下挠产生时,与之焊接在一起的防护板就会跟着向下运动,原本显眼的标记会随着竖杆的运动而运动,
标记逐渐看不见的过程就是主梁一步步下挠的过程。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修复行车主梁下挠变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防护板的仰视图;
[0017]图3为透明板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主梁、2防护板、3穿孔、4通孔、5支杆、6横杆、7竖杆、8限制框、9观察窗、10第一限制孔、11放置槽、12透明板、13第二限制孔、14插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0]参照图1

3,一种修复行车主梁下挠变形装置,包括主梁1与防护板2,防护板2与主梁1底壁焊接在一起,防护板2的宽度相较于主梁1要宽15

20mm,防护板2底壁开设有若干穿孔3,若干穿孔3之间的间隔为400

450mm,穿孔3的直径为65

69mm mm,防护板2底部开设的若干穿孔3可以增加焊缝的长度,用以调整主梁1的变形;
[0021]防护板2侧壁开设有两个对称的通孔4,两个通孔4内均安设有支杆5,支杆5的两端分别安设有横杆6,横杆6侧壁开设有观察窗9,观察窗9的两侧开设有第一限制孔10,观察窗9位于竖杆7的前方,在插入透明板12之前,可以透过观察窗9在竖杆7侧壁做一个显眼的标记,方便工作人员观察;
[0022]横杆6顶壁开设有放置槽11,放置槽11内安设有透明板12,透明板12两侧开设有第二限制孔13,两个第一限制孔10与两个第二限制孔13的位置相同,第一限制孔10与第二限制孔13内穿插有插杆14,插杆14与横杆6表面焊接在一起,防止车辆主梁1运动时,插杆14撞击到第一限制孔10与第二限制孔13;
[0023]防护板2侧壁安设有竖杆7,横杆6位于竖杆7前方,横杆6靠近竖杆7一侧侧壁安设有限制框8,竖杆7位于限制框8内部,限制框8只要用于限制竖杆7的位置,防止车辆运动时,竖杆7乱晃,虽然竖杆7一端与防护板2焊接在一起,但还是会因为晃动而损坏的可能性。
[0024]本技术中,在主梁1下焊接一块防护板2,可以利用焊接应力来恢复上拱度,在主梁1有轻微下挠时,可以起到矫正的作用;
[0025]想要观察到下挠的过程时,首先在插入透明板12之前,透过观察窗9在竖杆7侧壁做一个显眼的标记,再将透明板12插入放置槽11中,防止灰尘沾染到观察窗9内,影响工作人员观察标记;
[0026]当主梁1下挠产生时,与之焊接在一起的防护板2就会带动竖杆7跟着向下运动,原本显眼的标记会随着竖杆7的运动而运动,工作人员从观察窗9中就会逐渐看不见标记,标记逐渐看不见的过程就是主梁1一步步下挠的过程。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
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修复行车主梁下挠变形装置,包括主梁(1)与防护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2)与主梁(1)底壁焊接在一起,所述防护板(2)底壁开设有若干穿孔(3),所述防护板(2)侧壁开设有两个对称的通孔(4),两个所述通孔(4)内均安设有支杆(5),所述支杆(5)的两端分别安设有横杆(6),所述防护板(2)侧壁安设有竖杆(7),所述横杆(6)位于竖杆(7)前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复行车主梁下挠变形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穿孔(3)之间的间隔为400

450mm,所述穿孔(3)的直径为65

69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复行车主梁下挠变形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文涛潘金柱杨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