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4562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第一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该第一电连接器包括:一基座,其内部包围形成一收容腔;一浮动座,其可浮动地安装在该收容腔内,并与该收容腔的内壁之间形成一浮动间隙;该浮动座包括向上突伸出的一舌板和包围在该舌板的外周的一外墙;该外墙的两侧分别设有向外突伸出的一突出部,该突出部遮盖在该浮动间隙的上方;及多个导电端子,其沿该舌板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每一导电端子包括暴露在该舌板表面的一对接部、装设在该基座上的一尾部,以及连接在该对接部和该尾部之间的能够弹性变形的一浮动部;该浮动部位于该浮动间隙中。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提高电连接可靠性。浮动间隙中。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提高电连接可靠性。浮动间隙中。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提高电连接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第一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连接器
,尤其涉及一种第一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介绍

[0002]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6058569B揭露了一种基板间连接构造,第1基板与第2基板以维持一定距离的状态相对配置,所述基板间连接构造将固定于所述第1基板的连接器与固定于所述第2基板的连接对象物导通连接,所述连接器具备:与所述连接对象物嵌合的嵌合侧壳体;固定于所述第1基板的基板侧壳体;和第1端子,其具有在所述连接对象物已与所述嵌合侧壳体嵌合的嵌合状态下的标准的接触位置处与所述连接对象物导通接触的第1接触部和将所述嵌合侧壳体与所述基板侧壳体弹性相连的可动片;在所述嵌合状态下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的至少任一方在所述嵌合侧壳体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嵌合方向以及拔出方向上挠曲时,所述第1接触部不从所述标准的接触位置错位且不与所述连接对象物滑动地维持着所述标准的接触位置处的接触状态由所述可动片对与所述第1基板或所述第2基板的挠曲连动地相对移位的所述嵌合侧壳体和所述基板侧壳体进行弹性支撑,在所述嵌合侧壳体或所述连接对象物具有如下的嵌合间隙:在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的至少任一方的基板向使基板间距离变短的方向挠曲时所述嵌合侧壳体被压入该嵌合间隙中,由此所述嵌合侧壳体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嵌合位置变深。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设为即使产生所述嵌合方向以及拔出方向的振动、触点部也不磨损能够维持导通接触的连接器。
[0003]但在该方案中,由于必须设置供该嵌合侧壳体压入的嵌合间隙,当外界的灰尘进入该嵌合间隙内时,容易落入端子之间的间隙造成端子短路,从而影响电连接可靠性。另外,对于适用于在震动环境下使用的该连接器与该连接对象物而言,保持该连接器与该连接对象物的端子之间的稳定电连接也尤为重要,现有技术方案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一种能够提高电连接可靠性的第一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第一电连接器,包括:一基座,其内部包围形成一收容腔;一浮动座,其可浮动地安装在该收容腔内,并与该收容腔的内壁之间形成一浮动间隙;该浮动座包括向上突伸出的一舌板和包围在该舌板的外周的一外墙;该外墙的两侧分别设有向外突伸出的一突出部,该突出部遮盖在该浮动间隙的上方;及多个导电端子,其沿该舌板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每一导电端子包括暴露在该舌板表面的一对接部、装设在该基座上的一尾部,以及连接在该对接部和该尾部之间的能够弹性变形的一浮动部;该浮动部位于该浮动间隙中。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第二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座体,其包括一本体和从该本体向上突伸出的一对接壳体;该对接壳体包括相对的两个第一侧壁和
相对的两个第二侧壁,该两个第一侧壁和该两个第二侧壁围合出一对接腔;多个信号端子,其沿该第一侧壁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每一信号端子包括突伸到该对接腔内的一弹性接触部和向下伸出该本体的一第一焊接部;及多个电源端子,每一电源端子包括一主体、一增强固持部以及连接在该主体和该增强固持部之间的一拐角连接部;该主体包括装设于该第一侧壁的外侧并向下伸出该绝缘座体的一第二焊接部、向内突伸到该对接腔内的一电源接触部以及连接在该第二焊接部和该电源接触部之间的一U形弯折部;该增强固持部包括固持于该第二侧壁的外侧的一固持主体和固持于该第二侧壁的内侧的一锁扣臂。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如上所述的第一电连接器和如上所述的第二电连接器,该第一电连接器的浮动座的舌板对应伸入该第二电连接器的对接腔中,该导电端子的对接部对应地与该信号端子的弹性接触部或者该电源端子的电源接触部电性连接。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电连接器中,通过该浮动座相对该基座的浮动以及该导电端子的浮动部的设置,使得该第一电连接器形成为一浮动连接器,可以适用于震动环境下的使用;该浮动座两侧突伸出的突出部遮挡在该浮动座与该基座之间的浮动间隙上方,可以防止因灰尘进入该浮动间隙导致的导电端子短路,提高电连接可靠性。
[0009]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电连接器中,该电源端子利用该增强固持部与该第二侧壁的固持从而保证该电源端子在该绝缘座体的位置可靠性,从而在震动环境下也能保证该电源端子的接触稳定可靠,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并且有利于大电流的传输。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0011]图2是图1的正视图。
[0012]图3是图2的A

A剖视图。
[0013]图4是图2的B

B剖视图。
[0014]图5和图6是图1的两个不同视角方向的立体分解图。
[0015]图7是图6中的第一电连接器的正视图。
[0016]图8是图7的C

C剖视图。
[0017]图9和图10是图7的两个不同视角方向的立体分解图。
[0018]图11是图5中的第二电连接器的正视图。
[0019]图12是图11的D

D剖视图。
[0020]图13是图11的E

E剖视图。
[0021]图14和图15是图11的两个不同视角方向的立体分解图。
[0022]图16是第二电源端子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图。
[0023]图17是图16的正视图。
[0024]标号说明:100、电连接器组合;
[0025]1、第一电连接器;
[0026]11、基座;111、纵向侧板;1111、第一固定槽;1116、第一电源端子容置槽;1117、第一信号端子容置槽;112、横向侧板;113、收容腔;1130、浮动间隙;114、第一定位突起;
[0027]12、浮动座;121、舌板;1211、平板部;1212、立柱部;1216、第二电源端子容置槽;1217、第二信号端子容置槽;122、外墙;1221、框架部;1222、突出部;1223、基部;1224、凹槽;1226、连接板;
[0028]13、导电端子;
[0029]16、第一电源端子;161、对接部;162、尾部;163、浮动部;1631、狭缝;
[0030]17、第一信号端子;171、对接部;172、尾部;173、浮动部;
[0031]14、第一固定片;141、上固定部;142、侧固定部;143、下固定部;
[0032]2、第二电连接器;
[0033]21、绝缘座体;211、本体;2111、第二固定槽;2112、信号端子收容槽;2113、电源端子收容槽;2114、固持槽;2116、信号端子固定槽;
[0034]212、对接壳体;2121、第一侧壁;2122、第二侧壁;2123、对接腔;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第一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其内部包围形成一收容腔;一浮动座,其可浮动地安装在该收容腔内,并与该收容腔的内壁之间形成一浮动间隙;该浮动座包括向上突伸出的一舌板和包围在该舌板的外周的一外墙;该外墙的两侧分别设有向外突伸出的一突出部,该突出部遮盖在该浮动间隙的上方;及多个导电端子,其沿该舌板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每一导电端子包括暴露在该舌板表面的一对接部、装设在该基座上的一尾部,以及连接在该对接部和该尾部之间的能够弹性变形的一浮动部;该浮动部位于该浮动间隙中。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外墙包括包围该舌板的一框架部、从该框架部的两侧向外突伸出的该突出部、以及从该框架部的另外两侧向下延伸出的两基部;该基部收容于该收容腔内;该突出部位于该基座的上方,并能够抵压在该基座的上表面。3.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第一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突出部沿该框架部的长度方向水平地连续延伸,且该突出部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超出所述的导电端子。4.依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第一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设置在该舌板的两端的导电端子是用于传输电力的电源端子,设置在该舌板的中部的导电端子是用于传输信号的信号端子,该电源端子的对接部的宽度要宽于该信号端子的对接部的宽度,并且该电源端子的浮动部设有沿着电源端子弯折方向延伸的狭缝。5.一种第二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座体,其包括一本体和从该本体向上突伸出的一对接壳体;该对接壳体包括相对的两个第一侧壁和相对的两个第二侧壁,该两个第一侧壁和该两个第二侧壁围合出一对接腔;多个信号端子,其沿该第一侧壁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每一信号端子包括突伸到该对接腔内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利强殷豪
申请(专利权)人:莫列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