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荷式组合支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4426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2:37
本申请涉及卸荷式组合支挡结构,分为两种型式:一种是由支护桩、卸荷板支撑桩、支护桩顶连梁、卸荷板、纵向连接梁、横向支撑梁、板顶回填土及其他构件共同形成组合支挡结构;第二种是由支护桩、支护桩顶连梁、卸荷板、纵向连接梁、肋梁或肋板、纵向支撑梁、加强腰梁、板顶回填土及其他构件共同形成组合支挡结构。该支挡结构充分利用了卸荷板的卸荷作用,有效减小了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是一种不占用红线外空间、不在基坑外侧实施锚杆及不在基坑内部设置支撑即可形成的基坑支护结构。该支挡结构受力清晰明确,质量可靠,施工速度快,大幅增加支挡式支护结构的应用范围,部分情况下可替代内支撑支护结构。内支撑支护结构。内支撑支护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卸荷式组合支挡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岩土工程基坑、边坡支护的设计及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卸荷式组合支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实际的基坑支护工程中,经常存在某些限制条件,如:基坑相邻部位有已建或待建地下结构、障碍物等;拟设置锚杆的土层为高水头的砂卵石层(有隔水帷幕),锚杆无法实施或实施难度、风险大;地方法律、法规规定支护结构不得超出用地红线。以上情况造成锚拉式支挡结构无法实施,而采用单排悬臂桩、双排桩支护又难以满足基坑稳定性、基坑变形等要求,基坑支护只能采用内支撑支护型式。内支撑支护结构构件多、体量大、工序复杂、占用大量地下结构空间,造成支护工程实施难度大、土方施工降效严重;同时支撑结构的存在和换撑、拆撑的影响会大幅增加建筑物地下结构的施工难度,降低结构施工工效,造成地下工程施工周期显著加长,工程造价和项目的开发成本明显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改善基坑支护工程中,因为外部限制条件无法施工桩锚支护,而采用内支撑费用高、施工周期长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卸荷式组合支挡结构。
[0004]第一方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卸荷式组合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卸荷板支撑桩(2)、支护桩桩顶连梁(3)、卸荷板(4)、卸荷板纵向连接梁(5)、卸荷板横向支撑梁(6)、卸荷板板顶回填土(10)、桩顶支护构件(11)、外侧临时支护构件(12);所述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沿地下结构外边线外侧布置,各构件中心点连线平行于基坑外边线;所述卸荷板支撑桩(2)在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的外侧布置且其构件中心点连线与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的构件中心点连线平行;所述支护桩桩顶连梁(3)在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顶部设置,使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顶部形成一道刚性连接;所述卸荷板(4)在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与卸荷板支撑桩(2)之间水平设置,其设置标高低于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的顶标高;所述卸荷板纵向连接梁(5)在卸荷板(4)与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的连接处及卸荷板(4)与卸荷板支撑桩(2)的连接处设置,使卸荷板(4)与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卸荷板(4)与卸荷板支撑桩(2)均形成刚性连接;卸荷板纵向连接梁(5)的梁中心线与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的构件中心点连线平行;所述卸荷板横向支撑梁(6)垂直于基坑边线方向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卸荷板横向支撑梁(6)设置在卸荷板(4)下方或在卸荷板(4)内部设置为暗梁;卸荷板横向支撑梁(6)的内端与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侧的卸荷板纵向连接梁(5)或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刚性连接,其外端与卸荷板支撑桩(2)顶部的卸荷板纵向连接梁(5)或卸荷板支撑桩(2)刚性连接;所述卸荷板板顶回填土(10)在卸荷板(4)上方回填压实设置;所述桩顶支护构件(11)在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侧的卸荷板纵向连接梁(5)之上设置;所述外侧临时支护构件(12)在卸荷板(4)的外侧上部设置,为卸荷板(4)上方土方开挖及卸荷板相关构件施工提供工作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荷式组合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支护桩桩顶连梁(3)、卸荷板(4)、卸荷板纵向连接梁(5)、肋梁或肋板(7)、卸荷板纵向支撑梁(8)、加强腰梁(9)、卸荷板板顶回填土(10)、桩顶支护构件(11)、外侧临时支护构件(12);所述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沿地下结构外边线外侧布置,各构件中心点连线平行于基坑外边线;所述卸荷板支撑桩(2)在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的外侧布置且其构件中心点连线与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的构件中心点连线平行;所述支护桩桩顶连梁(3)在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顶部设置,使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顶部形成一道刚性连接;所述卸荷板(4)在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侧的外侧水平设置,其设置标高低于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的顶标高;所述卸荷板纵向连接梁(5)在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与卸荷板(4)的连接处设置,使卸荷板(4)与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形成刚性连接;卸荷板纵向连接梁(5)的梁中心线与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的构件中心点连线平行;
所述肋梁或肋板(7)在卸荷板(4)下方、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外侧倾斜设置;肋梁或肋板(7)的上缘与卸荷板(4)刚性连接,其内缘与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刚性连接;所述卸荷板纵向支撑梁(8)在肋梁或肋板(7)与卸荷板(4)的连接处设置,使卸荷板(4)与肋梁或肋板(7)形成刚性连接;卸荷板纵向支撑梁(8)的梁中心线平行于基坑边线方向,卸荷板纵向支撑梁(8)设置在卸荷板(4)下方或在卸荷板(4)内部设置为暗梁;所述加强腰梁(9)在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与肋梁或肋板(7)的连接处底部设置,使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与肋梁或肋板(7)形成刚性连接;加强腰梁(9)的梁中心线平行于基坑边线方向,加强腰梁(9)设置在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1)之间、内侧或外侧;所述卸荷板板顶回填土(10)在卸荷板(4)上方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震高文生张东刚李帅谷二永唐伟王磊赵壁
申请(专利权)人: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