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烟雾浓度检测装置。将进烟管和排烟管设置为软管,进烟管的一端与烟雾集散筒的第一端连通;第一夹具控制进烟管导通或截断,活塞活动设置于烟雾集散筒内,活塞的外壁与烟雾集散筒的内壁密封接触;推杆的一端与活塞的外侧固定;排烟管的一端与烟雾集散筒的第一端连通;第二夹具用于控制排烟管导通或截断,激光探测组件设置于烟雾集散筒,激光探测组件用于烟雾集散筒内烟雾的遮光率。通过上述公开的烟雾浓度检测装置,由于激光探测组件发射的激光能够被烟雾层中分散的颗粒吸收,因此,通过激光探测组件测量烟雾集散筒内烟雾的遮光率,能够准确反映出烟雾的浓度。能够准确反映出烟雾的浓度。能够准确反映出烟雾的浓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烟雾浓度检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烟雾检测
,具体为一种烟雾浓度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卷烟的烟雾释放量大小不仅关系着气溶胶温度的高低,还直接影响消费者抽吸时的用户体验,因此对烟雾释放量大小进行量化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卷烟工作时所产生的烟雾量,亟需一种能够测定烟雾浓度的测定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烟雾浓度检测装置,以测量卷烟工作时所产生的烟雾量。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烟雾浓度检测装置,包括:进烟管、烟雾集散筒、活塞、排烟管、第一夹具、第二夹具、激光探测组件、推杆和动力组件;
[0006]进烟管和排烟管均为软管;
[0007]进烟管的一端与烟雾集散筒的第一端连通;
[0008]第一夹具设置于进烟管,用于控制进烟管导通或截断;
[0009]活塞活动设置于烟雾集散筒内,活塞的外壁与烟雾集散筒的内壁密封接触;
[0010]推杆的一端与活塞的外侧固定;
[0011]排烟管的一端与烟雾集散筒的第一端连通;
[0012]第二夹具设置于排烟管,用于控制排烟管导通或截断;
[0013]激光探测组件设置于烟雾集散筒,激光探测组件用于检测烟雾集散筒内烟雾的遮光率。
[0014]优选的,第一夹具和/或第二夹具为电动夹具。
[0015]优选的,激光探测组件,包括:激光发射器和激光接收器;
[0016]激光发射器与激光接收器对称设置于烟雾集散筒的两侧。
[0017]优选的,烟雾集散筒采用透明玻璃制成。
[0018]优选的,激光探测组件设置于烟雾集散筒的外壁。
[0019]优选的,烟雾集散筒为圆柱结构。
[0020]优选的,进烟管的第二端连接于烟雾集散筒的第一端的中心。
[0021]优选的,多个激光探测组件沿烟雾集散筒的轴向设置。
[0022]优选的,多个激光探测组件沿烟雾集散筒的轴向均匀设置。
[0023]优选的,还包括:风扇;
[0024]风扇设置于活塞的靠近进烟管的一端。
[0025]优选的,还包括:套设于活塞的密封圈。
[0026]优选的,还包括:底座;
[0027]底座包括底板和多个支撑板;
[0028]多个支撑板沿底板的横向竖直设置;
[0029]烟雾集散筒设置于多个支撑板。
[0030]基于上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烟雾浓度检测装置,将进烟管和排烟管设置为软管,进烟管的一端与烟雾集散筒的第一端连通;控制进烟管导通或截断的第一夹具设置于进烟管,活塞活动设置于烟雾集散筒内,活塞的外壁与烟雾集散筒的内壁密封接触;推杆的一端与活塞的外侧固定;排烟管的一端与烟雾集散筒的第一端连通;用于控制排烟管导通或截断的第二夹具设置于排烟管,激光探测组件设置于烟雾集散筒,激光探测组件用于检测烟雾集散筒内烟雾的遮光率。通过上述公开的烟雾浓度检测装置,由于激光探测组件发射的激光能够被烟雾层中分散的颗粒吸收,因此,通过激光探测组件测量烟雾集散筒内烟雾的遮光率,能够准确反映出烟雾的浓度。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烟雾浓度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扇叶结构示意图。
[0034]其中,进烟管1,烟雾集散筒2,活塞3,排烟管4,第一夹具5,第二夹具6,激光发射器7,激光接收器8,推杆9,支撑板10
‑
1、底板10
‑
2,风扇11、扇叶11
‑
1。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烟雾浓度检测装置,参见图1至图2,图1为烟雾浓度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烟雾浓度检测装置包括:进烟管1、烟雾集散筒2、活塞3、排烟管4、第一夹具5、第二夹具6、激光探测组件和推杆9;
[0037]进烟管1和排烟管4均为软管;
[0038]进烟管1的一端与烟雾集散筒2的第一端连通;
[0039]第一夹具5设置于进烟管1,用于控制进烟管1导通或截断;
[0040]活塞3活动设置于烟雾集散筒2内,活塞3的外壁与烟雾集散筒2的内壁密封接触;
[0041]推杆9的一端与活塞3的外侧固定;
[0042]排烟管4的一端与烟雾集散筒2的第一端连通;
[0043]第二夹具6设置于排烟管4,用于控制排烟管4导通或截断;
[0044]激光探测组件设置于烟雾集散筒2,激光探测组件用于检测烟雾集散筒2内烟雾的遮光率。
[0045]需要说明的是,采用激光探测组件发射的激光射入一定厚度的烟雾层,由于烟雾层中分散的颗粒对光吸收作用,会导致激光的光强衰减,因此,采用背景光强与经过烟雾介质衰减后的光强的差与背景光强的百分比标识遮光率,就能够反映烟雾介质的浓度,即遮光率数值越大,表示烟雾浓度越高;遮光率数值越小,表示烟雾浓度越低。
[0046]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进烟管1和排烟管4均为软管,因此,在使用时,先使第一夹具5打开,第二夹具6对排烟管4夹紧,以使进烟管1导通,排烟管4截断(即不导通),再通过向烟雾集散筒2的第二端移动活塞3,使烟支产生的烟雾能够通过进烟管1进入烟雾集散筒2,然后通过激光探测组件检测烟雾集散筒2内烟雾的遮光率,进而得到烟雾浓度,在烟雾浓度完成后,使第二夹具6打开,第一夹具5将进烟管1夹紧,以使进烟管1截断(即不导通),排烟管4导通,最后向烟雾集散筒2的第一端移动活塞3,即可使烟雾通过排烟管4排出。
[0047]本技术将进烟管1和排烟管4设置为软管,进烟管1的一端与烟雾集散筒2的第一端连通;控制进烟管1导通或截断的第一夹具5设置于进烟管1,活塞3活动设置于烟雾集散筒2内,活塞3的外壁与烟雾集散筒2的内壁密封接触;推杆9的一端与活塞3的外侧固定;排烟管4的一端与烟雾集散筒2的第一端连通;用于控制排烟管4导通或截断的第二夹具6设置于排烟管4,激光探测组件设置于烟雾集散筒2,激光探测组件用于检测烟雾集散筒2内烟雾的遮光率。通过上述公开的烟雾浓度检测装置,由于激光探测组件发射的激光能够被烟雾层中分散的颗粒吸收,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烟雾浓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烟管、烟雾集散筒、活塞、排烟管、第一夹具、第二夹具、激光探测组件和推杆;所述进烟管和所述排烟管均为软管;所述进烟管的一端与所述烟雾集散筒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夹具设置于所述进烟管,用于控制所述进烟管导通或截断;所述活塞活动设置于所述烟雾集散筒内,所述活塞的外壁与所述烟雾集散筒的内壁密封接触;所述推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塞的外侧固定;所述排烟管的一端与所述烟雾集散筒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夹具设置于所述排烟管,用于控制所述排烟管导通或截断;所述激光探测组件设置于所述烟雾集散筒,所述激光探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烟雾集散筒内烟雾的遮光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雾浓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具和/或所述第二夹具为电动夹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雾浓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探测组件,包括:激光发射器和激光接收器;所述激光发射器与所述激光接收器对称设置于所述烟雾集散筒的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雾浓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雾集散筒采用透明玻璃制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静淑,刘冰,吴峤,柯炜昌,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