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分离式隧道穿越承压水囊地层涌泥的处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隧道涌泥防治
,具体涉及一种双向分离式隧道穿越承压水囊地层涌泥的处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当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强风化砂页岩等具有软弱、破碎、高水压特征的不良地质构造时,地层极易赋存承压水囊,从而引发涌泥灾害。当掌子面前方具有承压水囊时发生灾害后,大量淤泥堆积在隧道内,使掌子面围岩暂时保持平衡,一旦进行清淤,掌子面失去平衡,极易再次发生涌泥,威胁工程人员人身安全。此外,由于涌泥体大多都会堆积至隧道已建成段,采用注浆法治理时,因涌泥对地层的扰动范围较大,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帷幕注浆,留下的治理薄弱区域成为隧道建设的安全隐患,且较高的注浆压力会对已有衬砌和扰动地层造成二次破坏。因此,对于隧道穿越承压水囊时发生涌泥后如何更高效的治理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双向分离式隧道穿越承压水囊地层涌泥的处治方法,可以对扰动后的围岩进行有效治理,同时可保护注浆压力对已建成的隧道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分离式隧道穿越承压水囊地层涌泥的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护拱施作由淤泥堆积体(21)末端边界位置向远离掌子面方向施作临时性的护拱(1),所述护拱(1)与已建成衬砌(2)贴合,所述护拱(1)设置有若干榀,相邻两榀护拱(1)之间通过钢筋(9)连接成整体;靠近掌子面的前两榀护拱(1)在每榀护拱(1)的两侧内壁上均预设有若干个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横向钢筋(10),在每榀护拱(1)所在的地面上均预设有若干个沿隧道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竖向钢筋(11);步骤二:挡泥墙构筑施作上窄下宽的挡泥墙(12),所述挡泥墙(12)的底部与地面上的第一竖向钢筋(11)连接,侧面与护拱(1)上的第一横向钢筋(10)连接;所述挡泥墙(12)的底部预留有排水管(16);步骤三:涌泥体压挡施作在淤泥堆积体(21)表面施作压挡(17),所述压挡(17)一端与已建成的衬砌(2)连接,另一端与挡泥墙(12)固定连接;在所述压挡(17)表面由上而下向淤泥堆积体(21)内施作多排注浆孔(19),并对淤泥堆积体(21)注浆加固;步骤四:帷幕注浆在隧道中线
±
50
°
范围内的初支钢拱架之间施作第一注浆孔(22)和第二注浆孔(23),进行小导管注浆;从压挡(17)表面施作若干个穿越淤泥堆积体(21)覆盖至涌泥口(25)前方的帷幕注浆孔(24),进行帷幕注浆;步骤五:疏水释压孔施作在涌泥口(25)对应的对向隧道位置的侧墙(26)上施作若干个疏水释压孔(27),所述疏水释压孔(27)穿过两条隧道间的中隔墙、并伸入承压水囊(28)内进行疏水,每个疏水释压孔(27)内均设置有用于护孔与注浆封堵的地质套管,所述地质套管端部安装有阀门;步骤六:帷幕注浆与疏水释压协同进行帷幕注浆与疏水释压孔(27)疏水同时进行,当疏水释压孔(27)内出现浆液时,关闭阀门,停止疏水释压,依次对各个疏水释压孔(27)进行注浆封孔,永久性停止疏水;待帷幕注浆结束后,拆除护拱(1)、挡泥墙(12)和压挡(17),清淤后继续隧道建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分离式隧道穿越承压水囊地层涌泥的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护拱(1)在拱脚(3)处固定连接有垫板(4),所述垫板(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鹏,余俊,王德明,张连震,张小英,樊文胜,肖敏,翁贤杰,李和元,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