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遮阳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3316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0 2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遮阳伞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型遮阳伞,包括套筒与伞杆,伞杆位于套筒的内侧,伞杆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伞骨,第一伞骨的侧壁上设置有遮阳布,第一伞骨的两侧外壁上分别安装有圆杆,且第一伞骨通过圆杆与伞杆轴承连接,伞杆的顶部内壁上安装有驱动机构,伞杆的底部内壁上轴承安装有第一螺杆,且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第一螺杆相连接,第一螺杆的侧壁上螺纹连接有十字板,十字板的侧壁上安装有U形架,U形架的内侧铰接有第二伞骨,通过设置的驱动机构、第一螺杆、十字板、U形架与第二伞骨,使得第一伞骨与遮阳布能够自动的进行打开或关闭,从而既便于进行使用,又能够节省用户的时间与体力。用户的时间与体力。用户的时间与体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遮阳伞


[0001]本技术涉及遮阳伞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遮阳伞。

技术介绍

[0002]经检索中国专利号CN215347362U公开了一种旅游多功能可折叠遮阳伞,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外表面开设有插板,第一支撑杆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动杆,第一活动杆内部设置有活动机构,第一支撑杆底部插接有底座,底座螺纹连接有第一螺钉,第一活动杆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二活动杆,第二活动杆顶部设置有转化机构,活动机构包括设置有第一活动杆内表面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盘,第二活动杆外表面开设的小孔,小孔设置有三组,三组小孔位于第二活动杆外表面呈线性分布,第二活动杆一侧固定连接有活动板,这样遮阳伞就能很好的调节高度了,方便游客携带和安装遮阳伞,节约了游客安装遮阳伞的时间,本技术具有方便拆卸和充电照明效果。
[0003]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不足:现有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手动打开与关闭遮阳伞,从而较为费力,其次,现有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缓冲防护效果较差,在降下遮阳伞时,第二活动杆的底部容易与第一支撑杆或底座的下方出现碰撞震动,进而使灯泡或伞骨容易出现损坏情况,同时,遮阳伞整体的固定支撑效果较差,长时间使用时,容易发生晃动、倾倒或者被大风刮走,进而既影响使用,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一种新型遮阳伞。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遮阳伞,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需要通过手动打开与关闭遮阳伞,从而较为费力,缓冲防护效果较差,遮阳伞整体的固定支撑效果较差,容易发生晃动、倾倒或者被大风刮走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遮阳伞,包括套筒与伞杆,所述伞杆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伞骨,所述第一伞骨的侧壁上设置有遮阳布,所述第一伞骨的两侧外壁上分别安装有圆杆,且所述第一伞骨通过所述圆杆与所述伞杆轴承连接,所述伞杆的顶部内壁上安装有驱动机构,所述伞杆的底部内壁上轴承安装有第一螺杆,且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螺杆相连接,所述第一螺杆的侧壁上螺纹连接有十字板,所述十字板的侧壁上安装有U形架,所述U形架的内侧铰接有第二伞骨,且所述第二伞骨远离所述十字板的一端通过U形架与所述第一伞骨相连接;
[0006]所述套筒的侧壁上安装有固定组件,所述套筒的底部内壁上安装有第一缓冲壳,所述第一缓冲壳的底部内壁上分别安装有阻尼器与弹簧,且所述弹簧位于所述阻尼器的外侧,所述阻尼器与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缓冲壳,且所述第二缓冲壳位于所述第一缓冲壳的内侧。
[0007]优选的,所述第二缓冲壳的顶部外壁上安装有缓冲垫,且所述缓冲垫位于所述伞杆的下方,所述缓冲垫的材质为橡胶。
[0008]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架,且所述固定架位于所述套筒的侧壁上,所述固
定架的一侧壁上通过轴承分别安装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的侧壁上螺纹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侧外壁上安装有U形板,所述U 形板的内侧铰接有支撑杆。
[0009]优选的,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U形板的一端开设有球形槽,所述支撑杆通过所述球形槽卡接有球形连接件,所述球形连接件的一侧外壁上安装有支撑板,且所述支撑板与地面相接触。
[0010]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外壁上分别安装有防滑条,且所述防滑条的材质为橡胶。
[0011]优选的,所述伞杆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条形槽。
[0012]优选的,所述伞杆的顶部外壁上安装有供电壳,所述供电壳的顶部外壁上安装有太阳能板,所述供电壳的内部设置有蓄电池,且所述太阳能板和所述驱动机构分别与所述蓄电池电性连接。
[0013]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4]1、通过设置的驱动机构、第一螺杆、十字板、U形架与第二伞骨,使得第一伞骨与遮阳布能够自动的进行打开或关闭,从而既便于进行使用,又能够节省用户的时间与体力。
[0015]2、通过设置的第一缓冲壳、阻尼器、弹簧与第二缓冲壳,能够对下降的伞杆进行缓冲防护,从而避免下降中的伞杆在惯性的作用下与套筒的内部发生碰撞而震麻用户的手掌或对其内部的驱动机构造成影响,进而防止用户因为震动而拿捏不住遮阳伞,使遮阳伞出现摔倒损坏或砸伤其它人员等现象。
[0016]3、通过设置的固定架、第二螺杆、连接块、U形板、支撑杆、球形槽、球形连接件与支撑板,能够对套筒与伞杆进行支撑,从而增大套筒的抓地面积,进而避免该装置在长时间使用下,容易发生晃动、倾倒或者被大风刮走等情况。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套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第一缓冲壳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套筒;2、伞杆;3、第一伞骨;4、驱动机构;5、第一螺杆; 6、十字板;7、第二伞骨;8、固定组件;81、固定架;82、第二螺杆;83、连接块;84、U形板;85、支撑杆;9、第一缓冲壳;10、阻尼器;11、弹簧; 12、第二缓冲壳;13、球形槽;14、球形连接件;15、支撑板;16、供电壳; 17、太阳能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

6所示的一种新型遮阳伞,包括套筒1与伞杆 2,伞杆2位于套筒1的内侧,伞杆2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伞骨3,第一伞骨3的侧壁上设置有遮阳布,第一伞骨3的两侧外壁上分别安装有圆杆,且第一伞骨3通过圆杆与伞杆2轴承连接,伞杆2的顶部内壁上安装有驱动机构4,且驱动机构4为电机,伞杆2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条形槽,通过条形槽,使得十字板6能够稳定的带动第二伞骨7进行移动,进而避免十字板 6出现旋转现象,伞杆2的底部内壁上轴承安装有第一螺杆5,且驱动机构4 的输出端与第一螺杆5相连接,第一螺杆5的侧壁上螺纹连接有十字板6,十字板6的侧壁上安装有U形架,U形架的内侧铰接有第二伞骨7,且第二伞骨7远离十字板6的一端通过U形架与第一伞骨3相连接,通过驱动机构 4带动其输出端上连接的第一螺杆5进行转动,然后转动中的第一螺杆5再在条形槽的作用下稳定的带动其侧壁上螺纹连接的十字板6进行上升从而使十字板6在第二伞骨7的作用下带动第一伞骨3与遮阳布进行打开或关闭,进而有利于节省使用人员的时间与体力;
[0026]套筒1的侧壁上安装有固定组件8,套筒1的底部内壁上安装有第一缓冲壳9,第一缓冲壳9的底部内壁上分别安装有阻尼器10与弹簧11,且弹簧11位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遮阳伞,包括套筒(1)与伞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伞杆(2)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伞骨(3),所述第一伞骨(3)的侧壁上设置有遮阳布,所述第一伞骨(3)的两侧外壁上分别安装有圆杆,且所述第一伞骨(3)通过所述圆杆与所述伞杆(2)轴承连接,所述伞杆(2)的顶部内壁上安装有驱动机构(4),所述伞杆(2)的底部内壁上轴承安装有第一螺杆(5),且所述驱动机构(4)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螺杆(5)相连接,所述第一螺杆(5)的侧壁上螺纹连接有十字板(6),所述十字板(6)的侧壁上安装有U形架,所述U形架的内侧铰接有第二伞骨(7),且所述第二伞骨(7)远离所述十字板(6)的一端通过U形架与所述第一伞骨(3)相连接;所述套筒(1)的侧壁上安装有固定组件(8),所述套筒(1)的底部内壁上安装有第一缓冲壳(9),所述第一缓冲壳(9)的底部内壁上分别安装有阻尼器(10)与弹簧(11),且所述弹簧(11)位于所述阻尼器(10)的外侧,所述阻尼器(10)与所述弹簧(11)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缓冲壳(12),且所述第二缓冲壳(12)位于所述第一缓冲壳(9)的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遮阳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壳(12)的顶部外壁上安装有缓冲垫,且所述缓冲垫位于所述伞杆(2)的下方,所述缓冲垫的材质为橡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江国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金色瓢虫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