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龙头,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地热能的防冻水龙头,其技术要点是:包括龙头体,龙头体下端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下端管道连通有用于输送水源的进水管,还包括用于开合龙头体的开合组件,还包括加热模块,加热模块包括通过地热能加热产生热气的蒸汽组件,还包括用于将蒸汽组件产生的热气传导加热出水管外壁的传热组件;蒸汽组件包括连通进水管的蒸汽罐和用于向蒸汽罐内传导地热能的导热棒,导热棒一端设置在蒸汽罐内部,其另一端贯穿蒸汽罐底部并与外界地热供热系统相接,传热组件包括用于输送蒸汽来加热出水管的加热管。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有效利用地热能,防止水管结冰。防止水管结冰。防止水管结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地热能的防冻水龙头
[0001]本技术涉及水龙头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地热能的防冻水龙头。
技术介绍
[0002]在秋冬季节,当温度低于零度时,水龙头水管中的预留水会受冻结冰而堵塞水管,塑料材质的水管甚至会出现裂管现象,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为此,市面上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冻功能的水龙头。
[0003]其中公开号为CN205534299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防冻水龙头,包括龙头体和水管,水管下端设有放水口,龙头体上设有用于开合水龙头的手柄,手柄上端与龙头体铰接,铰接处还连接有连接片,连接片可随着手柄掀起而上移,连接片下端铰接有上拉杆,上拉杆伸入水管并连接有下拉杆,下拉杆下端设有可随下拉杆上下移动而改变放水口开合状态的柱塞。
[0004]该防冻水龙头可通过放水口排出水管内预留水来进行防冻,但实际使用中,由于放水口会埋入地下并向周围土壤中进行排水,排水速度有限,导致水管内的预留水不会在短时间内全部排空,导致预留水仍会在水管内停留一段时间,而当环境温度过低时,依然会出现水管结冰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地热能的防冻水龙头,其优点是利用地热能对水龙头进行防冻。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一种基于地热能的防冻水龙头,包括龙头体,所述龙头体下端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下端管道连通有用于输送水源的进水管,还包括用于开合龙头体的开合组件,还包括通过地热能对水管进行加热的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包括通过地热能加热产生热气的蒸汽组件,还包括用于将蒸汽组件产生的热气传导加热出水管外壁的传热组件;所述蒸汽组件包括连通进水管的蒸汽罐和用于向蒸汽罐内传导地热能的导热棒,所述导热棒一端设置在蒸汽罐内部,其另一端贯穿蒸汽罐底部并与外界的地热供热系统相连接,所述传热组件包括用于输送蒸汽罐内部蒸汽来加热出水管外壁的加热管。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可以通过导热棒向蒸汽罐传导地热能蒸馏产生热气进而对出水管外部进行加热,使出水管的温度始终高于零度,使出水管内部无法结冰从而实现防冻,且由于采用地热能产生热气防冻,符合环保理念。
[0009]进一步设置:所述蒸汽组件还包括用于连通蒸汽罐和进水管的转流管,所述蒸汽管内设于连通转流管并用于维持蒸汽罐内部水位的浮球阀。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蒸汽罐可以直接通过转流管向进水管取水,无需人为向蒸汽罐加水,且通过调节浮球阀在蒸汽罐中的高度,使得当蒸汽罐中的水位由于蒸汽运输损耗而低于最佳蒸馏水位时,浮球阀会自动接通进水管,向蒸馏罐内补水,使蒸馏罐的水位
始终保存在最佳蒸馏高度,提高蒸汽供给稳定性。
[0011]进一步设置:所述蒸汽罐设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连接有通过向外界排放蒸汽来限制蒸汽罐内部最大压强的恒压阀。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当蒸汽罐内蒸汽产生速率过快进而导致蒸汽罐内气压高于额定值时,可以通过恒压阀向外界释放多余蒸汽进而使蒸汽罐内的气压始终低于额定值,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
[0013]进一步设置:所述导热棒设置在蒸汽罐内部的一端设有呈现螺旋状的加热棒,所述导热棒和蒸汽罐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呈螺旋状的加热棒可以提高导热棒与水的热交换速率,增大蒸汽排放速率,设置密封圈可以防止蒸发罐内的水泄露出去。
[0015]进一步设置:所述加热管螺旋缠绕出水管外壁且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传热组件包括连通蒸汽罐的输气管,所述进气口连通输气管,所述出气口管道回流至蒸汽罐。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增大加热管与出水管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热气经过出水管的时候,使热气与出水管充分接触,提高换热效率。
[0017]进一步设置:所述进气口设置在加热管靠近水龙头的上端,所述出气口设置在靠近进水管的下端,所述进气口高度高于出气口高度。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出水管温度较低,热蒸汽与出水管接触后会失热冷凝,相互聚集转化为液态水汽,当进气口高度高于出气口高度时,可以使热气从上至下经过加热管,可以使液态水汽顺势流下,减少通气阻力,避免发生堵管现象。
[0019]进一步设置:所述加热管和出水管之间设有用于间接传热的传热内芯,所述传热内芯包裹出水管外壁,加热管螺旋缠绕传热内芯的外表面,还包括用于包裹加热管进行隔热保温的保温外层。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传热内芯使得加热管间接对出水管加热,可以避免因加热管过热而对出水管表面造成损伤。
[0021]进一步设置:还包括利用地热能内调节水温的调温组件,所述调温组件包括与加热管并联蒸汽罐的调温管,所述出水管设有连通调温管的调温口,所述调温口上设有用于开合调温管的旋钮。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打开旋钮利用调温管将蒸汽罐内的热气引导至出水管内,让热气和出水管内的水一同排出,进而起到调节水龙头出水温度的作用。
[0023]进一步设置:所述龙头体上设有用于开合水龙头的手柄,所述手柄上端与龙头体铰接,铰接处还连接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可随着手柄掀起而上移,所述连接片下端铰接有上拉杆,上拉杆伸入出水管并连接有下拉杆,下拉杆下端设有可随下拉杆上下移动而使出水管与进水管连通或断开的柱塞,所述上拉杆固定设有可随上拉杆上下移动来打开或封闭调温口的调温塞,所述调温塞表面设有通水孔。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者掀起手柄时,上拉杠带动调温塞、柱塞一同上移,使得调温口及进水管同步开放,热气及水同步排出,当使用者按下手柄后,下拉杠带动调温塞、柱塞一同下移,使得调温口和进水管同步闭合。
[0025]进一步设置:所述导热棒和蒸汽罐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
[00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密封圈可以防止蒸汽罐内的蒸汽从导热棒和蒸汽罐
的连接处泄露。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基于地热能的防冻水龙头的整体示意图;
[0028]图2是基于地热能的防冻水龙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1、龙头体;2、出水管;3、进水管;4、开合组件;41、手柄;42、连接片;43、上拉杆;44、下拉杆;45、放水口;46、柱塞;5、加热模块;51、蒸汽组件;511、蒸汽罐;512、转流管;513、浮球阀;514、导热棒;515、加热棒;516、密封圈;517、排气管;518、恒压阀;52、传热组件;521、传热内芯;522、加热管;523、进气口;524、出气口;525、输气管;526、保温外层;53、调温组件;531、调温管;532、调温口;533、旋钮;534、调温塞;535、通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1]优选例1:参考图1,一种基于地热能的防冻水龙头,包括龙头体1,龙头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地热能的防冻水龙头,包括龙头体(1),所述龙头体(1)下端设有出水管(2),所述出水管(2)下端管道连通有用于输送水源的进水管(3),还包括用于开合龙头体的开合组件(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地热能对水管进行加热的加热模块(5),所述加热模块(5)包括通过地热能加热产生热气的蒸汽组件(51),还包括用于将蒸汽组件(51)产生的热气传导加热出水管(2)外壁的传热组件(52);所述蒸汽组件(51)包括连通进水管(3)的蒸汽罐(511)和用于向蒸汽罐(511)内传导地热能的导热棒(514),所述导热棒(514)一端设置在蒸汽罐(511)内部,其另一端贯穿蒸汽罐(511)底部并与外界的地热供热系统相连接,所述传热组件(52)包括用于输送蒸汽罐(511)内部蒸汽来加热出水管(2)外壁的加热管(5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热能的防冻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组件(51)还包括用于连通蒸汽罐(511)和进水管(3)的转流管(512),所述蒸汽罐内设有连通转流管(512)并用于维持蒸汽罐(511)内部水位的浮球阀(5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热能的防冻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罐(511)设有排气管(517),所述排气管(517)连接有通过向外界排放蒸汽来限制蒸汽罐(511)内部最大压强的恒压阀(51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热能的防冻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棒(514)设置在蒸汽罐(511)内部的一端设有呈现螺旋状的加热棒(515),所述导热棒(514)和蒸汽罐(511)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516)。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热能的防冻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522)螺旋缠绕出水管(2)外壁且设有进气口(523)和出气口(524),所述传热组件(52)包括连通蒸汽罐(511)的输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伦,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市艾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