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收CO2的碳转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2743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0 2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CO2回收转化的碳处理技术,具体是一种回收CO2的碳转化装置,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套设的粉煤通道管Ⅰ、CO2通道管、氧气通道管和粉煤通道管Ⅱ,所述粉煤通道管Ⅰ、CO2通道管、氧气通道管和粉煤通道管Ⅱ各自的物料进口呈由上到下的布置、各自的物料出口均位于通道管的底端口。该回收CO2碳转化装置的使用方法是:分别向粉煤通道管Ⅰ、CO2通道管、氧气通道管和粉煤通道管Ⅱ内通入对应的粉煤Ⅰ、CO2气体、氧气和粉煤Ⅱ。利用煤气化反应“包裹”碳转化反应,形成CO2还原所需的高温、无氧、纯净的环境,极大提高CO2的还原转化率。的还原转化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回收CO2的碳转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CO2回收转化的碳处理技术,应用在碳减排、碳中和领域,具体是一种回收CO2的碳转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碳减排的主要技术方向包括碳捕集/封存驱油、CO2基可降解塑料、CO2加氢制甲醇、CO2与甲烷重整、CO2与焦炭转化等。CO2作为氧化态的稳定气体,欲使其发生化学反应,实施碳转化,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上述碳减排的技术方向,如CO2基可降解塑料,面临产品分子量小,不稳定等技术难题;CO2驱油技术存在对地质影响的可行性,仍需验证;其它加氢制甲醇、与甲烷重整制合成气等综合利用技术,几十年前实验室已完成技术验证,但过低的转化效率、过高的能量消耗,使得CO2的综合利用成本较高,难以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0003]CO2可以和碳在高温下发生还原反应得到CO气,将CO气作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如甲酸、乙二醇、草酸等。该工艺路线可将CO2气转化为CO气,若能成功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可为碳减排提供一条可靠的途径。
[0004]现有的CO2与焦炭转化技术,是在常压固定床造气炉内进行的,该技术的初衷是在低投资情况下制取千方级的CO气。具体是以优质冶金焦为原料,以O2和CO2为气化剂,在常压固定床造气炉内,发生碳气化和碳转化反应。反应制得的粗CO气自炉顶排出,经余热回收、洗涤除尘后,再进一步脱硫、压缩、脱硫脱碳,除去酸性气体和富余CO2气,最后得到精制的CO气。
[0005]CO2与碳发生反应生成CO,该反应需要吸收大量的热,每摩尔碳反应需吸收的热量,约为碳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的1.5倍。从理论上讲,在常压法焦炭转化技术中温度900

1100℃,没有足够的热量提供给CO2发生还原反应,该技术加CO2气的主要目的是热载体和调节温度,控制固定床层的最高温度在焦炭的灰熔点以下,防止灰渣结块。该技术生产规模小,原料煤的使用苛刻,碳转化效率低、不完全,产生大量的固体残渣和富含蒽醌、酚、萘等有机杂质的废水,基本处于淘汰阶段。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压高温回收CO2的碳转化装置及方法,该装置为高压高温碳转化炉,利用纯氧与粉煤在高压下发生气化反应,气化温度高达1500

1700℃,实现CO2的碳转化。其核心为复合了煤气化与碳转化的燃烧器,该燃烧器为立式多层套管式结构,发生煤气化反应的粉煤通道和氧气通道在外层,发生碳转化反应的CO2通道和粉煤通道在内层,从而形成一种外层是高温火焰、内层是强吸热低温区的稳定状态。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结构是:一种回收CO2的碳转化装置,其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套设的粉煤通道管Ⅰ、CO2通道管、氧气通道管和粉煤通道管Ⅱ,所述粉煤通道管Ⅰ、CO2通道管、氧气通道管和粉煤通道管Ⅱ各自的物料进口呈由上到下的布置、各自的物料出口均位于通道管的底端口。
[0007]上述回收CO2的碳转化装置,所述粉煤通道管Ⅰ、CO2通道管、氧气通道管和粉煤通道管Ⅱ的各自顶端管口高度由上到下依次降低,所述粉煤通道管Ⅰ的顶端管口处设有粉煤进口Ⅰ,所述CO2通道管的侧部且位于氧气通道管顶端管口上方处设有CO2进口,所述氧气通道管的侧部且位于粉煤通道管Ⅱ顶端管口上方处设有氧气进口,所述粉煤通道管Ⅱ顶端管口处设有粉煤进口Ⅱ。
[0008]上述回收CO2的碳转化装置,所述粉煤通道管Ⅱ外层设有保护气夹套,所述保护气夹套外层设有冷却盘管,所述冷却盘管上涂刷有耐温涂层。
[0009]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使用回收CO2的碳转化装置来实施碳转化的方法,利用煤气化反应“包裹”碳转化反应,形成 CO2还原所需的高温、无氧、纯净的环境,极大提高CO2的还原转化率。
[0010]上述回收CO2碳转化装置的使用方法是:分别向粉煤通道管Ⅰ、CO2通道管、氧气通道管和粉煤通道管Ⅱ内通入对应的粉煤Ⅰ、CO2气体、氧气和粉煤Ⅱ。
[0011]上述的回收CO2碳转化装置的使用方法,首先向氧气通道管内通入氧气、粉煤通道管Ⅱ内通入粉煤Ⅱ使两者在燃烧室内气化燃烧;然后将燃烧室压力提升至3.0

7.0MPa;之后向CO2通道管内通入CO2气体;最后向粉煤通道管Ⅰ内通入粉煤Ⅰ,使两者在前述气化燃烧产生的火焰内发生碳转化反应。
[0012]上述的回收CO2碳转化装置的使用方法,CO2气体和粉煤Ⅰ的质量比为4~8:1。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其一,该燃烧器设置为多层套管结构,合理布置各个物料进口,适用范围广泛,易于维修更换。可在常规的粉煤气化炉上进行更换,改造简单、投资少,对原有的设备系统影响小,降低改造成本。
[0014]其二,反应所需的物料分别输送,外圈的煤气化燃烧反应提供高温环境,随后CO2和粉煤Ⅰ在燃烧火焰内吸热实现碳转化还原反应。碳转化还原的发生,能够降低燃烧器表面温度,从而提高燃烧的本质安全性,同时内圈的强吸热作用,可以减少外圈燃烧火焰的飘忽,稳定火焰。
[0015]其三,CO2设在氧气和粉煤Ⅰ之间,起到燃烧隔离的作用,避免了粉煤Ⅰ的燃烧问题,进一步的稳定火焰,减少飞灰逃逸量,极大提高了CO2和粉煤Ⅰ的还原转化率,CO产出量较高,有利于下游装置CO产业链的应用。
[0016]其四,转化率高则参与反应的CO2气量也高,即可通入的CO2气量高,能够达到氧气量的10%,CO产气量比现有技术提高6%。
[0017]其五,常压固定床碳转化技术中,原料煤只能选择焦炭,煤种来源单一。本技术采用了CO2气包裹粉煤Ⅰ设置在火焰中心,在高温无氧环境下,粉煤Ⅰ喷出燃烧器后优先发生热解反应,释放出挥发成分,剩余的焦炭粉粒再与高温CO2气发生碳转化反应,故本技术可使用无烟煤、烟煤、褐煤、焦炭等多煤种。
[0018]其六,常压固定床碳转化技术中,焦炭、氧气、CO2气混合在一起,各种反应同时发生、相互影响,碳转化效率低,导致其产生大量未反应的固体残渣。而本技术采用了顶置套装结构的复合燃烧器,各物料由内到外分层布置,可人为控制反应的选择性,未完全反应的粉煤Ⅰ逃逸出CO2气层后,进入到外圈的火焰氧气层中继续发生煤气化反应,减少了飞灰的逃逸。其固体残渣降低了40%。
[0019]其七,本技术的反应温度高达1500

1700℃,与常压固定床碳转化技术相比,基本不产生蒽醌、酚、萘等有机杂质,极大的降低了后序洗尘废水的处理难度。
[0020]其八,本技术的反应压力控制在4.0

7.0MPa,且采用流态化粉煤,与常压固定床碳转化技术相比,生产规模可扩大50

100倍。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粉煤进口Ⅰ,2、CO2进口,3、氧气进口,4、粉煤进口Ⅱ,5、保护气夹套,6、冷却盘管,7、耐温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应当强调的是以下实施例是示例性的,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收CO2的碳转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套设的粉煤通道管Ⅰ、CO2通道管、氧气通道管和粉煤通道管Ⅱ,所述粉煤通道管Ⅰ、CO2通道管、氧气通道管和粉煤通道管Ⅱ各自的物料进口呈由上到下的布置、各自的物料出口均位于通道管的底端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CO2的碳转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煤通道管Ⅰ、CO2通道管、氧气通道管和粉煤通道管Ⅱ的各自顶端管口高度由上到下依次降低,所述粉煤通道管Ⅰ的顶端管口处设有粉煤进口Ⅰ(1),所述CO2通道管的侧部且位于氧气通道管顶端管口上方处设有CO2进口(2),所述氧气通道管的侧部且位于粉煤通道管Ⅱ顶端管口上方处设有氧气进口(3),所述粉煤通道管Ⅱ顶端管口处设有粉煤进口Ⅱ(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CO2的碳转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煤通道管Ⅱ外层设有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延吉吕新春王华星周广兵张承峰郭保方李道岭孙远岭韩炳旭张燕杰庞书阳
申请(专利权)人: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煤化工一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