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隧道中长距离泥浆排放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2235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0 2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泥浆处理设备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隧道中长距离泥浆排放的装置,包括设置于隧道中段的箱体;三级沉淀池设置于隧道外;第一泥浆泵设置于箱体侧壁的上部,第一泥浆泵上设有第一进浆管和第一出浆管,第一出浆管插入箱体内;第二泥浆泵设置于箱体侧壁的下部,第二泥浆泵上设有第二进浆管和第二出浆管,第二进浆管插入箱体内,第二出浆管插入三级沉淀池内;搅拌装置设置于箱体内;动力装置设置于箱体侧壁上,与搅拌装置连接带动搅拌装置进行搅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泥浆泵进行吸浆,箱体进行中转,箱体内的搅拌装置搅拌保持泥浆流动性,再通过第二泥浆泵将泥浆排出到沉淀池进行沉淀,完成泥浆运输,保证施工正常进行。证施工正常进行。证施工正常进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隧道中长距离泥浆排放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泥浆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用于隧道中长距离泥浆排放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矿山隧道施工中,机械施工加上施工用水以及岩层裂隙水等使得掌子面产生大量泥浆,这些泥浆会限制机械及作业人员的活动空间,影响隧道施工环境。矿山法隧道施工过程中掌子面出现泥浆,隧道常规的泥浆处理方式是通过泥浆泵打入泥浆运输罐车中,通过泥浆罐车运输到指定弃浆场。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作业空间有限,工序衔接紧凑,泥浆运输罐车频繁进出隧道,这种方法即耗费人力物力,又会影响到隧道施工作业工序衔接时间。因此通常采用泥浆泵将隧道泥浆运送至隧道外部。
[0003]在长隧道使用泥浆泵时,由于隧道过长需采用大功率的泥浆泵,但是功率过大会对掌子面的施工造成破坏,采取较小功率的泥浆泵运送泥浆会发生沉淀,难以将泥浆运送出隧道进行处理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隧道中长距离泥浆排放的装置,解决在长矿山隧道施工中,采用大功率的泥浆泵会对掌子面的施工造成破坏,采取小功率泥浆泵在运送时泥浆发生沉淀,难以运送处理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隧道中长距离泥浆排放的装置,包括,
[0006]箱体,所述箱体中空,设置于隧道的中段;
[0007]三级沉淀池,设置于隧道外;
[0008]第一泥浆泵,设置于箱体侧壁的上部,所述第一泥浆泵上设有第一进浆管和第一出浆管,第一出浆管插入箱体内;
[0009]第二泥浆泵,设置于箱体侧壁的下部,所述第二泥浆泵上设有第二进浆管和第二出浆管,第二进浆管插入箱体内,第二出浆管的末端插入三级沉淀池内;
[0010]搅拌装置,设置于箱体内;
[0011]动力装置,设置于箱体侧壁上,与搅拌装置连接带动搅拌装置进行搅拌。
[0012]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搅拌装置包括,
[0013]搅拌杆,平行地设置有两个,所述搅拌杆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箱体的内侧壁上,另一端穿出箱体的相对侧壁与动力装置连接;所述搅拌杆上还设有搅拌叶片。
[0014]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搅拌叶片呈螺旋状设置在搅拌杆上。
[0015]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动力装置包括,
[0016]主动传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设置于箱体的侧壁上,输出轴平行于搅拌杆,末端套设有主动皮带轮;
[0017]从动传动装置,包括从动皮带轮,设置有两个,分别固定套设在穿出箱体的两个搅拌杆上;所述两个从动皮带轮上套设有三角皮带,主动皮带轮和从动皮带轮上也套设有三角皮带。
[0018]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进浆管和第二进浆管上均设有阀门。
[0019]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箱体的上表面还设有若干个吊耳。
[0020]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箱体的外侧壁固定套设有框形加固架。
[0021]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进浆管内设有过滤网。
[0022]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泥浆泵和第二泥浆泵的下表面均设有三角托架,所述三角托架与箱体的侧壁固定连接。
[002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在本技术中,将箱体设置在隧道的中段进行中转,间隔一定的时间使用第一泥浆泵将掌子面的泥浆吸入箱体内,在第一进浆管处设置过滤网对大直径颗粒过滤,避免对泥浆泵造成影响;泥浆进入箱体后为了保证不发生沉淀,启动驱动电机带动主动皮带轮和从动皮带轮转动,搅拌杆随着皮带轮转动,搅拌杆上的搅拌叶片对箱体内的泥浆搅拌,使其保持流动性;在箱体内的泥浆达到一定容量后使用第二泥浆泵一次性将泥浆抽取至隧道外的三级沉淀池进行集中处理。通过设置第一泥浆泵将掌子面的泥浆运输隧道中段的箱体内进行中转,使用搅拌装置对泥浆进行物理改良,保证泥浆不发生沉淀,保持泥浆流动性,再使用第二泥浆泵运输至隧道外,实现泥浆泵在长距离隧道中的运送泥浆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各标号的释义为:箱体

1;三级沉淀池

2;第一泥浆泵

3;第一进浆管

31;第一出浆管

32;第二泥浆泵

4;第二进浆管

41;第二出浆管

42;搅拌装置

5;搅拌杆

51;搅拌叶片

52;动力装置

6;驱动电机

61;主动皮带轮

62;从动皮带轮

63;阀门

7;吊耳

8;框形加固架

9;过滤网

10;三角托架

11。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便对本技术的构思、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和带来的技术效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0028]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隧道中长距离泥浆排放的装置,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中空,设置于隧道的中段;三级沉淀池2设置于隧道外;第一泥浆泵3设置于箱体1侧壁的上部,所述第一泥浆泵3上设有第一进浆管31和第一出浆管32,第一出浆管32插入箱体1内;第二泥浆泵4设置于箱体1侧壁的下部,所述第二泥浆泵4上设有第二进浆管41和第二出浆管42,第二进浆管41插入箱体1内,第二出浆管42的末端插入三级沉淀池2内;搅拌装置5设置于箱体1内;动力装置6设置于箱体1侧壁上,与搅拌装置5连接带动搅拌装置5进行搅拌。
[0029]如图2所示,本技术进一步公开了上述搅拌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搅拌装置5包括搅拌杆51,平行地设置有两个,所述搅拌杆51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箱体1的
内侧壁上,另一端穿出箱体1的相对侧壁与动力装置6连接;所述搅拌杆51上还设有搅拌叶片52。
[0030]如图2所示,本技术进一步公开了上述动力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动力装置6包括,主动传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61设置于箱体1的侧壁上,输出轴平行于搅拌杆51,末端套设有主动皮带轮62;从动传动装置,包括从动皮带轮63设置有两个,分别固定套设在穿出箱体1的两个搅拌杆51上;所述两个从动皮带轮63上套设有三角皮带,主动皮带轮62和从动皮带轮63上也套设有三角皮带。
[0031]本技术的原理为:对隧道掌子面进行泥浆处理时,首先启动第一泥浆泵3,第一进浆管31吸附掌子面上的泥浆,泥浆经由第一出浆管32进入到箱体1,由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隧道中长距离泥浆排放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中空,设置于隧道的中段;三级沉淀池(2),设置于隧道外;第一泥浆泵(3),设置于箱体(1)侧壁的上部,所述第一泥浆泵(3)上设有第一进浆管(31)和第一出浆管(32),第一出浆管(32)插入箱体(1)内;第二泥浆泵(4),设置于箱体(1)侧壁的下部,所述第二泥浆泵(4)上设有第二进浆管(41)和第二出浆管(42),第二进浆管(41)插入箱体(1)内,第二出浆管(42)的末端插入三级沉淀池(2)内;搅拌装置(5),设置于箱体(1)内;动力装置(6),设置于箱体(1)侧壁上,与搅拌装置(5)连接带动搅拌装置(5)进行搅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隧道中长距离泥浆排放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5)包括,搅拌杆(51),平行地设置有两个,所述搅拌杆(51)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箱体(1)的内侧壁上,另一端穿出箱体(1)的相对侧壁与动力装置(6)连接;所述搅拌杆(51)上还设有搅拌叶片(52)。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隧道中长距离泥浆排放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叶片(52)呈螺旋状设置在搅拌杆(51)上。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隧道中长距离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贺李元坤任小强赵志民缪振畴徐熙锋李爱家许锐刘建峰石函松董富杰王志刚王猛李彦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