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1683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爬架,包括架体,所述架体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多个走道板,位于最上方的走道板的外侧设置有第一支顶轮,自下而上第二个走道板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支顶轮;所述第一支顶轮包括第一固定座以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的第一转轮,所述第一转轮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座的内侧;所述第二支顶轮包括第二固定座以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上的第二转轮,所述第二转轮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座的外侧;本申请公开的爬架,包括第一支顶轮和第二支顶轮,第一支顶轮在爬架提升过程中产生朝向爬架内侧的顶力,第二支顶轮在爬架提升的过程中产生朝向爬架外侧的顶力,可有效减少爬架外倾的幅度,提高爬架提升时的安全度。度。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爬架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基础施工工具
,特别涉及一种爬架。

技术介绍

[0002]若在建筑独立内采光井处使用爬架,存在机位分布较少、安装位置受限的问题;由于爬架为偏心爬架,当第一道附墙被拆除时,爬架底部会出现略微内缩的问题,即爬架底部离墙间距缩短;当爬架作提升运动时,爬架顶部会出现外倾问题,即爬架顶部离墙间距增大,存在爬架外翻的可能性,即存在安全隐患。
[0003]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爬架外倾远离架体导轨相对位置的问题,每次爬升时都需借助如手拉葫芦或千斤顶等工具来安装附墙导轮,费事费力。
[0004]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爬架,包括第一支顶轮和第二支顶轮,可有效降低爬架提升过程中的外倾幅度,提高爬架提升时的安全度。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爬架,包括架体,所述架体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多个走道板,位于最上方的走道板的外侧设置有第一支顶轮,自下而上第二个走道板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支顶轮;所述第一支顶轮包括第一固定座以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的第一转轮,所述第一转轮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座的内侧;所述第二支顶轮包括第二固定座以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上的第二转轮,所述第二转轮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座的外侧。
[0008]所述的爬架中,所述架体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第一走道板、第二走道板、第三走道板、第四走道板、第五走道板、第六走道板和第七走道板,所述第一支顶轮设置于所述第一走道板的外侧,所述第二支顶轮设置于所述第六走道板的内侧。
[0009]所述的爬架中,所述架体的内侧还设置有第一附墙支座、第二附墙支座和第三附墙支座,所述第一附墙支座位于所述第二走道板和所述第三走道板之间,所述第二附墙支座位于所述第四走道板和所述第五走道板之间,所述第三附墙支座位于所述第五走道板和所述第六走道板之间。
[0010]所述的爬架中,所述第一固定座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定位板、第一遮挡板和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块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转轮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轮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前侧;所述第一定位板包括两块,两块所述第一定位板分别与两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于两块所述第一固定块之间,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后侧,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架体连接;所述第一遮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顶部连接,第一遮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块前端的顶部连接。
[0011]所述的爬架中,所述第一固定块为U型固定块,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块的U形槽相背。
[0012]所述的爬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用于实现第一连接板和架体的可拆卸连接。
[0013]所述的爬架中,所述第一固定座还包括第一加强块,所述第一加强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第一加强块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遮挡板的底部连接。
[0014]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爬架,包括第一支顶轮和第二支顶轮,第一支顶轮在爬架提升过程中产生朝向爬架内侧的顶力,减少爬架外倾幅度;第二支顶轮在爬架提升的过程中产生朝向爬架外侧的顶力,缓解爬架底部的内缩问题,间接减少爬架外倾幅度;第一支顶轮和第二支顶轮配合,可有效减少爬架的外倾幅度,避免爬架出现外翻问题,提高爬架提升时的安全度;此外,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在爬架提升过程中可跟随转动,提高爬架提升时的平稳度。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爬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一支顶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

架体、21

第一走道板、22

第二走道板、23

第三走道板、24

第四走道板、25

第五走道板、26

第六走道板、27

第七走道板、3

第一支顶轮、31

第一连接板、32

第一定位板、33

第一遮挡板、34

第一固定块、35

第一转轮、4

第二支顶轮、51

第一附墙支座、52

第二附墙支座、53

第三附墙支座、6

电动葫芦。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爬架,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安装”、“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1]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爬架,包括架体1,所述架体1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多个走道板,位于最上方的走道板的外侧设置有第一支顶轮3,自下而上第二个走道板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支顶轮4;所述第一支顶轮3包括第一固定座以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的第一转轮35,所述第一转轮35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座的内侧;所述第二支顶轮4包括第二固定座以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上的第二转轮,所述第二转轮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座的外侧;所述走道板和所述架体1的连接方式为现有技术,所述架体1上还设置有用于实现爬架提升的电动葫芦6。
[0022]本申请公开的爬架,包括第一支顶轮3和第二支顶轮4,第一支顶轮3在爬架提升过程中产生朝向爬架内侧的顶力,减少爬架外倾幅度;第二支顶轮4在爬架提升的过程中产生朝向爬架外侧的顶力,缓解爬架底部的内缩问题,间接减少爬架外倾幅度;第一支顶轮3和第二支顶轮4配合,可有效减少爬架的外倾幅度,避免爬架出现外翻问题,提高爬架提升时的安全度;此外,第一转轮35和第二转轮在爬架提升过程中可跟随转动,避免第一支顶轮3
和第二支顶轮4的存在影响爬架提升时的流畅度,提高爬架提升时的平稳度。
[0023]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所述架体1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第一走道板21、第二走道板22、第三走道板23、第四走道板24、第五走道板25、第六走道板26和第七走道板27,所述第一支顶轮3设置于所述第一走道板21的外侧,所述第二支顶轮4设置于所述第六走道板26的内侧;所述第一支顶轮3和所述第二支顶轮4需安装在连续无阻挡的小面积架体位置,避免支顶轮的存在影响爬架上其他装置的工作效果。
[00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爬架,包括架体,所述架体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多个走道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最上方的走道板的外侧设置有第一支顶轮,自下而上第二个走道板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支顶轮;所述第一支顶轮包括第一固定座以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的第一转轮,所述第一转轮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座的内侧;所述第二支顶轮包括第二固定座以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上的第二转轮,所述第二转轮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座的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第一走道板、第二走道板、第三走道板、第四走道板、第五走道板、第六走道板和第七走道板,所述第一支顶轮设置于所述第一走道板的外侧,所述第二支顶轮设置于所述第六走道板的内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的内侧还设置有第一附墙支座、第二附墙支座和第三附墙支座,所述第一附墙支座位于所述第二走道板和所述第三走道板之间,所述第二附墙支座位于所述第四走道板和所述第五走道板之间,所述第三附墙支座位于所述第五走道板和所述第六走道板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启俊胡志勇陆杰成李国亨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葳晟建筑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