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吊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1357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建筑工程吊篮,包括吊篮和设置在吊篮下方的框体;所述框体顶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弹簧筒;通过弹簧筒、缓冲杆、第一弹簧框体在吊篮下落至地面时进行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了工作人员在吊篮中受到冲击,提高了吊篮下降时的安全性能,由于吊篮在高空作业时需要随着施工进度调节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晃动,从而容易与建筑外墙发生碰撞,通过缓冲板减轻建筑外墙受到的冲击,避免建筑外墙损害,同时由于工人在吊篮中施工可能会掉落工具,通过弧形板可以使得掉落的物品进入框体内部的横板上,避免发生高空坠物的现象,同时利用框体还可以对施工垃圾进行放置,增加了吊篮的使用空间。增加了吊篮的使用空间。增加了吊篮的使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工程吊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工程吊篮。

技术介绍

[0002]建筑吊篮是一种能够替代传统脚手架,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够重复使用的新型高处作业设备,在高层或多层高建筑的外墙施工、幕墙安装、保温施工和维修清洗外墙等高空作业中得到广泛认可,吊篮操作灵活、移位容易、方便实用而且安全可靠,与外墙面满搭钢管脚手架相比,具有搭设速度快、节约大量脚手架材料、节省劳力、操作方便、灵活、技术经济效益较好等优点。
[0003]建筑吊篮在施工过程中,通常都需要利用提升机将其上升至高空中进行施工,并且随着施工的进度需要随时对吊篮的位置进行移动,由于建筑吊篮常用于多层建筑的外墙施工,所以距离建筑墙体的距离较近,而吊篮在移动过程中容易发生晃动,进而十分容易与建筑墙面产生撞击,对其造成损坏。
[0004]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建筑吊篮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其本身并不具备相应的缓冲功能,无法在吊篮移动的过程中对墙面进行相应的缓冲保护作用,而且吊篮在下落至地面上,也不具备缓冲功能,进而在吊篮下落至地面时会发生较强的冲击,容易导致吊篮内部的工作人员受伤,并且工人在吊篮中施工时,容易将施工工具掉落,从而产生高空坠物,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建筑工程吊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不具备对地面以及墙面缓冲功能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建筑工程吊篮。
[000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吊篮,包括吊篮和设置在吊篮下方的框体;所述框体顶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弹簧筒,所述吊篮底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与弹簧筒相适配的缓冲杆,所述缓冲杆的底部与弹簧筒内表面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框体内表面的中部且位于吊篮的外周固定连接有横板,所述吊篮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横板内表面的两侧均通过滑块与滑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横板底部的背部固定连接有竖板,所述竖板的正面通过滑孔滑动连接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的正面贯穿框体固定连接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背部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正面贯穿框体并延伸至框体的外部,所述滑杆外表面的正面与框体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移动杆外表面的背部与竖板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
[0007]优选的,所述框体背部的两侧且位于移动杆的上方均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正面与缓冲板的背部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吊篮正面的中部开设有第一入口,所述框体正面顶部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入口。
[0009]优选的,所述框体正面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活动槽,所述第一活动槽的内表面且位于第一入口的背部通过滑块滑动连接有第一门板。
[0010]优选的,所述框体正面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活动槽,所述第二活动槽的内表面且位于第二入口的正面通过滑块滑动连接有第二门板。
[0011]优选的,两个所述滑块之间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一侧通过伸缩杆与框体内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
[0012]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0013]1.本技术通过弹簧筒、缓冲杆、第一弹簧框体可以在吊篮下落至地面时进行一定的缓冲作用,进而避免了工作人员在吊篮中受到冲击,进而提高了吊篮下降时的安全性能,给工作人员的健康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由于吊篮在高空作业时需要随着施工进度调节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晃动,从而容易与建筑外墙发生碰撞,通过缓冲板可以减轻建筑外墙受到的冲击,避免建筑外墙损害,同时由于工人在吊篮中施工可能会掉落工具,通过弧形板可以使得掉落的物品进入框体内部的横板上,避免发生高空坠物的现象,同时利用框体还可以对施工垃圾进行放置,避免施工垃圾无法放置,增加了吊篮的使用空间,实用性较强;
[0014]2.本技术通过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方便工作人员进出吊篮,由于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之间通过连接板相连,进而通过控制伸缩杆即可同时打开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并且利用伸缩杆控制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移动,可以避免吊篮晃动时导致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不稳定自动打开的现象,进而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立体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立体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剖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第二剖视图。
[0020]图中:1、吊篮;2、框体;3、弹簧筒;4、缓冲杆;5、第一弹簧;6、横板;7、滑槽;8、竖板;9、移动杆;10、缓冲板;11、弧形板;12、滑杆;13、第二弹簧;14、第三弹簧;15、缓冲弹簧;16、第一入口;17、第二入口;18、第一活动槽;19、第一门板;20、第二活动槽;21、第二门板;22、连接板;23、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

图4所示,一种建筑工程吊篮,包括吊篮1和设置在吊篮1下方的框体2;所述框体2顶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弹簧筒3,所述吊篮1底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与弹簧筒3相适配的缓冲杆4,所述缓冲杆4的底部与弹簧筒3内表面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5,所述框体2内表面的中部且位于吊篮1的外周固定连接有横板6,所述吊篮1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7,所述横板6内表面的两侧均通过滑块与滑槽7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横板6底部的背部固定连接有竖板8,所述竖板8的数量设置有两个且均匀分布在横板6底部背部的两侧,所述竖板8的正面通过滑孔滑动连接有移动杆9,所述移动杆9的正面贯穿框体2固定连接有缓冲板10,所述缓冲板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弧形板11,所述弧形板11的背部固定连接有滑杆12,所述滑杆12的正面贯穿框体2并延伸至框体2的外部,所述滑杆12外表面的正面与框体2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3,所述移动杆9外表面的背部与竖板8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14,所述移动杆9和第三弹簧14的数量均设置有两个;工作时,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吊篮1在下落时不具备缓冲功能,进而容易在吊篮1下落至地面时,与地面发生较强的冲击,进而会对吊篮1内部的工作人员造成损伤,同时吊篮1在空中进行移动时,容易发生晃动与建筑外墙产生碰撞,从而对建筑外墙造成破损,并且工人在吊篮1中进行施工时,容易将随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工程吊篮,其特征在于:包括吊篮(1)和设置在吊篮(1)下方的框体(2);所述框体(2)顶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弹簧筒(3),所述吊篮(1)底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与弹簧筒(3)相适配的缓冲杆(4),所述缓冲杆(4)的底部与弹簧筒(3)内表面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5),所述框体(2)内表面的中部且位于吊篮(1)的外周固定连接有横板(6),所述吊篮(1)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7),所述横板(6)内表面的两侧均通过滑块与滑槽(7)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横板(6)底部的背部固定连接有竖板(8),所述竖板(8)的正面通过滑孔滑动连接有移动杆(9),所述移动杆(9)的正面贯穿框体(2)固定连接有缓冲板(10),所述缓冲板(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弧形板(11),所述弧形板(11)的背部固定连接有滑杆(12),所述滑杆(12)的正面贯穿框体(2)并延伸至框体(2)的外部,所述滑杆(12)外表面的正面与框体(2)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3),所述移动杆(9)外表面的背部与竖板(8)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1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仝秀军梁伟李峰杰王涛邵帅董行张森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一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