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抗震恢复性能的装配式建筑体
[0001]本申请涉及装配式建筑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抗震恢复性能的装配式建筑体。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建筑物为了稳固,在地表之下还有地基以及利用地基建设的地下室。然而,地基和地表建筑一体化的结构在抗震方面并不理想,当发生足够强大的地震时,地基被挤压和振动造成的形变足以对地表以上的建筑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0003]现有一种气悬浮结构,将地表建筑和地基分离开来,当地震袭来时,地基发生的剧烈晃动对地表建筑造成的影响将被极大地减小。
[0004]气悬浮结构是指利用压缩空气将结构悬浮起来,与磁悬浮列车类似,气悬浮技术也很早被应用于列车系统。法国是世界上最早修建气垫列车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在巴黎和奥尔良郊外建成了两条气悬浮式铁路,列车的试验速度为每小时200至422公里。
[0005]日本311大地震后,在2012年气悬浮隔震结构被日本研发并应用于实际工程(目前已有88个家庭采用)。整个系统由传感器、空气压缩装置和房屋基础装置组成,当传感器监测到地震来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抗震恢复性能的装配式建筑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1)和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2)坐落在基础(1)上,基础(1)和上层建筑(2)之间设置有气悬浮装置(3);气悬浮装置(3)包括空气压缩机(31)、气囊(32)和顶升缸(33),空气压缩机(31)与气囊(32)内部连通,用于向气囊(32)内部送气,供气囊(32)顶部与上层建筑(2)底面抵接;气囊(32)底部与基础(1)顶面固定连接;顶升缸(33)本体一端内嵌固定在上层建筑(2)底部,顶升缸(33)活塞杆一端贯穿气囊(32)后与基础(1)顶面抵接;顶升缸(33)设置有多个,相邻顶升缸(33)间隔分布在上层建筑(2)底面,供上层建筑(2)相对基础(1)稳定抬升或下降;上层建筑(2)内部设置有用于监测震动且控制气悬浮装置(3)是否工作的传感器(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震恢复性能的装配式建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1)上开设有收纳槽(11),上层建筑(2)坐落在收纳槽(11)内,上层建筑(2)与收纳槽(11)竖直槽壁之间留有距离;上层建筑(2)竖直外壁上设置有限位缸(12)和第一弹簧(13),限位缸(12)与上层建筑(2)固定连接,限位缸(12)活塞杆一端与收纳槽(11)的槽壁抵接;第一弹簧(13)环套在限位缸(12)上,第一弹簧(13)一端与上层建筑(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收纳槽(11)的槽壁之间留有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震恢复性能的装配式建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缸(33)的活塞杆端部固定有导向帽(331),导向帽(331)靠近和远离气囊(32)一端均倒角设置,基础(1)顶面开设有定位槽(14),导向帽(331)贯穿气囊(32)后插嵌在定位槽(14)内,导向帽(331)靠近基础(1)一端与定位槽(14)内壁紧密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震恢复性能的装配式建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1)上设置有支撑组件(4),支撑组件(4)与顶升缸(33)错位分布;支撑组件(4)包括支撑座(41)、支撑杆(42)和磁石(43),支撑座(41)一端内嵌固定在基础(1)上,支撑杆(42)插嵌在支撑座(41)上,支撑杆(42)相对支撑座(41)沿竖直方向滑动且不脱离支撑座(41),支撑杆(42)竖直设置且贯穿气囊(32),磁石(43)固定在支撑杆(42)顶端,磁石(43)与上层建筑(2)底部磁性吸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抗震恢复性能的装配式建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32)上设置有定位环(321),定位环(321)分布在气囊(32)被支撑杆(42)贯穿处,定位环(321)和支撑杆(42)之间设置有多根牵引绳(5),牵引绳(5)一端与定位环(321)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支撑座(41)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秀川,董树富,许安超,朱纪昌,杨晓迪,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港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