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路缘石的基础组合模板装置和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础组合模板装置和使用方法,尤其是一种用于路缘石的基础组合模板装置和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路缘石是设在路面与其他构造物之间的标石,在城市道路的分隔带与路面之间、人行道与路面之间一般都需设路缘石,在公路的中央分隔带边缘、行车道右侧边缘或路肩外侧边缘常需设路缘石,因此用于路缘石的基础组合模板装置是一种重要的建筑部件,在现有的用于路缘石的基础组合模板装置中,路缘石通常是采用木质模板进行浇筑,通过钢钎对木模板的侧边进行固定,防止浇筑的泥浆松散开来,由于只是对模板的侧边进行点支撑,从而影响了模板的稳定性能和路缘石的成型效果,并且钢钎的插入和拔出较为费力,也影响了路缘石的施工效率,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路缘石浇筑地基上形成顶面支撑的技术特征,对由于只是对模板的侧边进行点支撑从而影响了模板的稳定性能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有效的探索研究,基于申请人于2022年9月28日提供的具有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技术交底书、通过检索得到相近的专利文献和
技术介绍
中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路缘石的基础组合模板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用于制得路缘石浇筑模具的模板(1)、设置在模板(1)上的钎钉(8)、设置在模板(1)上的插轴(7)、设置在插轴(7)与模板(1)之间的支架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路缘石的基础组合模板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在路缘石浇筑地基上形成顶面支撑的方式把模板(1)、钎钉(8)、插轴(7)和支架装置相互联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路缘石的基础组合模板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在路缘石浇筑地基上形成点和线面支撑的方式把钎钉(8)、插轴(7)和支架装置与模板(1)联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路缘石的基础组合模板装置,其特征是:支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连杆(5)和第二连杆(6)或具有第三插孔体的三角形支撑板,或,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钎钉(8)和模板(1)之间,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蹬踏装置(9)。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路缘石的基础组合模板装置,其特征是:在模板(1)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杆(5)和蹬踏装置(9),在第一连杆(5)上设置有第二连杆(6)并且在第一连杆(5)和第二连杆(6)与模板(1)之间设置有插轴(7),在蹬踏装置(9)与模板(1)之间设置有钎钉(8)。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路缘石的基础组合模板装置,其特征是:模板(1)设置为包含有座板部Ⅰ(11)、耳座部Ⅰ(12)、座板部Ⅱ(13)、耳座部Ⅱ(14)和板部(15)并且板部(15)的外端端面上侧部分别设置为与座板部Ⅰ(11)和耳座部Ⅰ(12)联接,板部(15)的外端端面下侧部分别设置为与座板部Ⅱ(13)和耳座部Ⅱ(14)联接并且座板部Ⅰ(11)设置为与插轴(7)套装式联接,耳座部Ⅰ(12)分别设置为通过插轴(7)与第一连杆(5)和第二连杆(6)联接并且座板部Ⅱ(13)设置为与钎钉(8)套装式联接,耳座部Ⅱ(14)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一连杆(5)联接并且板部(15)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蹬踏装置(9)联接,板部(15)设置为片状体,座板部Ⅰ(11)和座板部Ⅱ(13)分别设置为具有通孔体的板状体并且耳座部Ⅰ(12)和耳座部Ⅱ(14)设置为具有通孔体双板耳座,座板部Ⅰ(11)的通孔体和耳座部Ⅰ(12)的通孔体分别设置为与插轴(7)联接并且座板部Ⅱ(13)的通孔体设置为与钎钉(8)联接,耳座部Ⅱ(14)的通孔体设置为与位于第一连杆(5)上的销轴联接,或,钎钉(8)设置为钉状体并且钎钉(8)设置为与模板(1)贯串式联接,钎钉(8)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蹬踏装置(9)联接,或,插轴(7)设置为包含有轴部(71)、环部(72)和第二弹簧部(73)并且轴部(71)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环部(72)联接,轴部(71)的内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二弹簧部(73)、模板(1)、第一连杆(5)和第二连杆(6)贯串式联接并且第二弹簧部(73)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模板(1)联接,第二弹簧部(73)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轴部(71)的外端端面部联接并且轴部(71)设置为T字形棒状体,环部(72)设置为圈状体并且第二弹簧部(73)设置为柱式弹簧,或,在第一连杆(5)的杆部(51)的外端头设置有第一插孔体(52)并且在杆部(5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有第一容纳槽体(53),杆部(51)的内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模板(1)联接并且杆部(51)的外端头设置为与模板(1)沉入式联接,第一插孔体(52)设置为与插轴(7)联接,第一容纳槽体(53)设置为与第二连杆(6)联接并且杆部(51)设置为矩形棒状体,第一插孔体(52)设置为孔状体并且第一容纳槽体(53)设置为内端头具有扩展部的凸字形槽状体,
或,第二连杆(6)设置为包含有筒部(61)、活塞杆部(62)、滑条部(63)、卡头部(65)、第一弹簧部(66)和支撑板部(67)并且在筒部(61)的外端头设置有第二插孔体(69),在筒部(61)的内端头设置有容纳孔体(68)并且在筒部(6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容纳槽体(64),活塞杆部(62)的侧面部设置为与滑条部(63)联接并且滑条部(63)设置为与第二容纳槽体(64)联接,活塞杆部(62)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支撑板部(67)联接并且卡头部(65)的内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弹簧部(66)和支撑板部(67)贯串式联接,第一弹簧部(66)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卡头部(65)的外端头接触式联接并且第一弹簧部(66)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支撑板部(67)接触式联接,卡头部(65)的外端头设置为与容纳孔体(68)和筒部(61)的内壁联接并且第二插孔体(69)设置为与插轴(7)联接,筒部(61)的外端头设置为与模板(1)沉入式联接并且活塞杆部(62)的外端头设置为与第一连杆(5)嵌入式联接,筒部(61)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活塞杆部(62)设置为凸字形棒状体,活塞杆部(62)的凸缘体设置为与第一连杆(5)联接并且滑条部(63)设置为矩形条状体,卡头部(65)设置为工字形杆状体并且卡头部(65)的中间部设置为与第一弹簧部(66)和支撑板部(67)贯串式联接,卡头部(65)的外凸缘体设置为与容纳孔体(68)联接并且卡头部(65)的内凸缘体设置为与支撑板部(67)接触式联接,第一弹簧部(66)设置为柱式弹簧并且支撑板部(67)设置为具有通孔体的板状体,支撑板部(67)的通孔体设置为与卡头部(65)联接并且第二插孔体(69)和容纳孔体(68)分别设置为孔状体,容纳孔体(68)设置为沿筒部(61)的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并且第二容纳槽体(64)设置为U字形槽状体,或,蹬踏装置(9)设置为包含有上转动轮部(99)、下转动轮部(98)、第一踏板部(97)、第二踏板部(96)和环绕带部(95)并且环绕带部(95)分别设置为与上转动轮部(99)和下转动轮部(98)环绕式联接,环绕带部(95)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一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帅,朱磊,田金,王卫,王聪,张来秀,周鲜艳,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