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内科临床针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382920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的一种神经内科临床针灸装置,包括针筒,针筒顶部设有支撑环和进针口,支撑环套设在针筒上,支撑环上套设有转动环,转动环上设有转动轨,转动轨内对称设有第一固定体和第二固定体,第一固定体和第二固定体内均设有通槽,通槽底部设有第一拉簧,第一拉簧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远离第一拉簧一侧设有与第一拉簧对称的第二拉簧,支撑杆穿过通槽延伸至第一固定体和第二固定体两侧,支撑杆靠近第一固定体和第二固定体一端固定连接有针环,转动环靠近第一固定体和第二固定体处均设有设有挡板,针筒远离支撑环一端设有出针口和定位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通过对针灸针位置的调节实现捻转法和提插法的行针操作。法的行针操作。法的行针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神经内科临床针灸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是一种神经内科临床针灸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通常医疗狭义上的针灸多指针法治疗。针刺多通过银针,进针后为了获得针感必须施行的针刺手法,习惯称之为行针。
[0003]行针技术就是针刺的基本手法。也是各种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主要有捻转法和提插法两种。

捻转法:针尖进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和食指夹持针柄,将针来回旋转捻动。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捻转幅度和速度相等,均匀用力,反复进行。捻转的幅度和频率可根据治疗要求来决定。这种行针手法称之为捻转法。一般捻转幅度大、频率高、刺激量大,适于实证、急性病;捻转幅度小、频率低、刺激量小,适于虚证、慢性病。捻转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
°
~360
°
左右。

提插法:针尖进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和食指夹持针柄,将针上提和下插的连续动作。目前医生给患者进行针灸时通常需要对手指进行消毒,然后用手指捏住银针进行针刺,且由于需要频繁接触患者皮肤,因此也需要频繁消毒,稍有不注意,没有对手指消毒,就容易将细菌等沾染到银针外壁,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不能很好的避免,操作起来比较繁琐。
[0004]中国专利公布号为CN114452207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神经内科临床用的针灸治疗装置,包括针刺治疗整体结构,所述针刺治疗整体结构包括针刺辅助穿刺台、底防滑支撑板、硅胶垫吊架、胶垫悬挂橡皮筋、控针硅胶垫和硅胶垫限位轴,所述针刺辅助穿刺台的底表面设置有银针导向锥形头,且针刺辅助穿刺台和银针导向锥形头内部开设有银针导向锥形槽,本专利技术的能够在针灸时对银针起到辅助穿刺作用,使用时用手指捏住银针的顶端,放入银针导向锥形头内部开设的银针导向锥形槽内部,然后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入手指套垫内部,即可通过控针硅胶垫捏住银针,同时能够避免操作者的手指直接接触银针操作,极大的减小了细菌等感染的风险,更卫生,操作更方便。
[0005]该装置在行针时是通过手持硅胶垫来实现对针灸针的控制,其仅能隔绝手指对针灸针的污染,但是对于行针所需的通过转动或者提动针灸针以实现捻转法和提插法等行针法时并不能便利的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神经内科临床针灸装置,以通过对针灸针位置的调节实现捻转法和提插法的行针操作。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神经内科临床针灸装置,包括针筒,针筒顶部设有支撑环和进针口,支撑环套设在针筒上,支撑环上套设有转动环,转动环
上设有转动轨,转动轨内对称设有第一固定体和第二固定体,第一固定体和第二固定体内均设有通槽,通槽底部设有第一拉簧,第一拉簧远离通槽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远离第一拉簧一侧设有与第一拉簧对称的第二拉簧,第二拉簧远离支撑杆一端与通槽顶部固定连接,支撑杆穿过通槽延伸至第一固定体和第二固定体两侧,支撑杆靠近第一固定体和第二固定体一端固定连接有针环,针环内设有橡胶圈,转动环靠近第一固定体和第二固定体处均设有设有挡板,挡板直径小于第一固定体和第二固定体直径,针筒远离支撑环一端设有出针口和定位系统,
[0008]定位系统包括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用于接收指令并分析和传送出身体各部分的穴位信息,
[0009]分区模块,与移动终端信号连接,用于按照身体的四肢及头部进行穴位分区,并将分区信息发送至下一级,
[0010]光电感应模块,用于感应该装置需进行针灸的身体部位,并将部位信息发送至下一级,
[0011]处理模块,用于接收分区模块的身体穴位信息和接收光电感应模块的身体部位信息,然后将身体部位信息和身体穴位信息进行对比匹配,
[0012]穴位模块,用于接收处理模块所传送的所对应的身体部位穴位信息,并将穴位信息发送至下一级,
[0013]扫描模块,用于扫描需针灸的位置,并将位置信息发送至下一级,
[0014]对比模块,用于接收身体部位穴位信息和针灸位置信息,并对身体部位穴位信息和针灸位置信息进行对比匹配,
[0015]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匹配信息,并将需针灸的穴位位置信息发送至下一级。
[0016]采用上述方案后实现了以下有益效果:操作时,将针灸针从针环插入至针筒,然后将针筒对准需进行针灸的地方,并通过光电感应模块可检测此时针筒所处于身体那一部位的信息,并且将该信息发送至处理模块,然后移动终端将会在大数据的信息搜索下将身体的穴位信息发送至分区模块,分区模块根据移动终端所发送的身体各部位的信息将穴位信息进行分区管理,并分别发送不同部位的穴位信息给处理模块,处理模块在接收到身体部位信息和分区穴位信息后,将身体部位信息和分区穴位信息进行对比和匹配,进而可匹配出此时针筒所位于的身体部位处和该处身体部位上所具有的穴位位置信息,然后移动针筒,其中扫描模块将在针筒移动的过程对身体部位进行扫描,然后当扫描模块在扫描时,其扫描到的位置信息将会不断的发送至对比模块,对比模块在接收到位置信息和身体部位的穴位信息进行对比和分析,当扫描模块所传送来的位置信息与身体部位的穴位信息相对应之后,对比模块将会把信息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在接收到信息的同时把信息发送至提示模块,然后起到穴位位置信息的提醒作用,但是当扫描模块所传送的位置信息和身体部位穴位信息在对比模块的分析匹配下不能够对应时,便意味着未扫描到穴位从而便不进行提示,
[0017]然后当中医医护人员在接收到提醒之后,并结合其自身的经验判断,进而将针灸针插入至需针灸的位置,然后在进行行针时,需使用捻转法和提插法对针插入穴位后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治疗,其中需进行捻转法进行治疗时,通过手转动延伸出第一固定体和第二固定体的支撑杆部分,便可带动固定体在转动轨内进行转动,从而将带动支撑杆另一端
的针环带动,由此针灸针将会随之被带动着进行旋转运动,通过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180
°
~360
°
度来实现捻转法的操作,同时在挡板的限位作用下,第一固定体和第二固定体在旋转的过程中将不会脱离出转动轨,其中需进行提插法进行治疗时,可使用手按压和往上抬两侧支撑杆,锁环将在支撑杆的带动下进行往上和往下的运动,从而可实现在进行提插法操作时,将针上提和下插的连续动作,同时操作完成,支撑杆在第一拉簧和第二拉簧的作用下将会回弹从而将不会影响针灸针的位置,并且弥补了现有技术中对于插针的过程过于僵硬,并不能适宜实际的行针操作的问题,同时整个过程医护人员仅需消毒一次,后续便可实现对针的无接触式操作,从而一定程度可避免重复多次的消毒和实现与针的无污染接触。
[0018]进一步,针筒上设有外螺纹,支撑环与针筒的接触处设有内螺纹,支撑环和针筒通过内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神经内科临床针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针筒,针筒顶部设有支撑环和进针口,支撑环套设在针筒上,支撑环上套设有转动环,转动环上设有转动轨,转动轨内对称设有第一固定体和第二固定体,第一固定体和第二固定体内均设有通槽,通槽底部设有第一拉簧,第一拉簧远离通槽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远离第一拉簧一侧设有与第一拉簧对称的第二拉簧,第二拉簧远离支撑杆一端与通槽顶部固定连接,支撑杆穿过通槽延伸至第一固定体和第二固定体两侧,支撑杆靠近第一固定体和第二固定体一端固定连接有针环,针环内设有橡胶圈,转动环靠近第一固定体和第二固定体处均设有设有挡板,挡板直径小于第一固定体和第二固定体直径,针筒远离支撑环一端设有出针口和定位系统,定位系统包括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用于接收指令并分析和传送出身体各部分的穴位信息,分区模块,与移动终端信号连接,用于按照身体的四肢及头部进行穴位分区,并将分区信息发送至下一级,光电感应模块,用于感应该装置需进行针灸的身体部位,并将部位信息发送至下一级,处理模块,用于接收分区模块的身体穴位信息和接收光电感应模块的身体部位信息,然后将身体部位信息和身体穴位信息进行对比匹配,穴位模块,用于接收处理模块所传送的所对应的身体部位穴位信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颖韩为吴海洋王海涛刘奕蕾计海生唐云宋苗苗胡进刘小青谢宗亮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省针灸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