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地中热湿调控双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380507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太阳能地中热湿调控双循环系统,属于太阳能热湿调控领域,包括温室、设置于温室内的室内风机、进气管、出气管以及除湿剂箱,室内风机、进气管和除湿剂箱顺次连接,出气管和除湿剂箱通过地埋储热管连接;温室外设置有依次串联的室外风机及若干空气集热器,空气集热器通过保温管道连接至温室内的除湿剂箱;温室外部、空气集热器、进气管、出气管以及除湿剂箱上均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且各温湿度传感器均信号连接传感器采集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实现冬季日光温室日夜双循环模式增温和湿度脱附。湿度脱附。湿度脱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太阳能地中热湿调控双循环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太阳能热湿调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地中热湿调控双循环系统,可用在温室大棚中冬季热交换和空气除湿中,也可用于夏季热水供应等领域。

技术介绍

[0002]冬季高纬度地区日光温室,白天室外温度虽高于室内,但温室也无法开窗通风,长时间温室内部的湿度会增大,蔬菜得病率进一步提高。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日光温室除湿的系统研究还不多。在我国的日光温室生产中,农民常采用的除湿办法就是扒缝进行自然通风,但这种方法除湿效果有限,费力费膜,更不利于寒冷季节的保温。在冬季寒冷季节条件下,日光温室内为避免自然通风风量大,引起气温突降,或者自然通风掌握不好,一般情况下不通风或在较温暖时刻进行暂时通风,这样使得室内空气湿度高,CO2不能及时补充,有害气体不能排出。
[0003]专利技术专利一种冬季日光温室除湿塔(申请号201710175249.X),提供了一种以生石灰(氧化钙)为吸湿剂的吸湿塔,虽能够满足日光温室的除湿要求。但吸湿剂不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再生,不具有可持续性。且除湿塔装备较大,不能克服日光温室土地利用率低的缺点。同理,专利技术专利一种冬季日光温室除湿装置及其温室除湿方法(申请号201710738349.9),装置较大,而且没有和温室土壤蓄热过程相互结合,利用电能加热,具有一定的能耗。
[0004]综上现有方法来看,冬季地中热交换主要集中的使用水、油作为介质,同时,湿度调控系统大多与温度控制系统是分开,后期维护与保养的问题多,对温度和湿度没有进行精确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太阳能地中热湿调控双循环系统,主要针对现有除湿和增温系统未集成、冬季温室温度和湿度无法定量调控,提出了一种白天、夜晚双循环的调控系统。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太阳能地中热湿调控双循环系统,包括温室、设置于温室内的室内风机、进气管、出气管以及除湿剂箱,所述室内风机、进气管和除湿剂箱顺次连接,所述出气管和除湿剂箱通过地埋储热管连接;所述温室外设置有依次串联的室外风机及若干空气集热器,所述空气集热器通过保温管道连接至温室内的除湿剂箱;所述温室外部、空气集热器、进气管、出气管以及除湿剂箱上均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且各温湿度传感器均信号连接传感器采集系统。
[0007]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进气管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进气孔,所述出气管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出气孔。
[0008]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进气管与出气管平行设置于温室内的两侧,可实现温室温度更加均匀。
[0009]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进气管放置于温室内地下0.5m处,且进气管表面
设置有保温层。
[0010]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地埋储热管由若干U型储热管依次串联而成,U型储热管设置于地下1.5m处,且相邻两U型储热管的间隔距离为3m,所述地埋储热管的最低处设置有出水口,用于将各管道内的水气收集渗透至地下。
[0011]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除湿剂箱内设置有若干顺次串联的除湿剂管,所述除湿剂管包括镂空管体以及设置于镂空管体内的复合吸附材料,所述镂空管体上设置有用于给温湿度传感器监测温湿度的检测口。
[0012]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复合吸附材料为硅胶吸附材料。
[0013]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温室内的各管线均呈倾斜状设置,且倾斜角度不大于5
°
,以保证湿气凝聚成水流入地埋储热管中,提高复合吸附材料的使用寿命。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本专利技术的系统可实现调温、控湿,白天室外风机将低温低湿空气送入空气集热器中加热,除湿剂管中的复合吸附材料在管内空气达到脱附温度时,开始析出夜间吸附的水分,并将热量通过地埋储热管储存在地下土壤中。夜间室内风机将温室内低温高湿温度送入除湿剂管中,出气管的中温空气和进气管的低温空气进行热交换,给夜间作物生长提高适宜的温湿度。
附图说明
[0016]为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逐一简单地介绍。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结构布局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地埋储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除湿剂箱内部结构图。
[0020]图中:温室1、室内风机2、进气管3、出气管4、除湿剂箱5、地埋储热管6、室外风机 7、空气集热器8、温湿度传感器9、传感器采集系统10、进气孔11、出气孔12、U型储热管 13、出水口14、除湿剂管15、镂空管体16、复合吸附材料17、检测口18。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0022]如图1

3所示,一种太阳能地中热湿调控双循环系统,包括温室1、设置于温室1内的室内风机2、进气管3、出气管4以及除湿剂箱5,室内风机2、进气管3和除湿剂箱5顺次连接,出气管4和除湿剂箱5通过地埋储热管6连接;温室1外设置有依次串联的室外风机 7及若干空气集热器8,空气集热器8通过保温管道连接至温室1内的除湿剂箱5;温室1外部、空气集热器8、进气管3、出气管4以及除湿剂箱5上均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9,且各温湿度传感器9均信号连接传感器采集系统10。
[0023]进一步地,进气管3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进气孔11,出气管4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出气孔12。
[0024]进一步地,进气管3与出气管4平行设置于温室1内的两侧,可实现温室1温度更加均匀。
[0025]进一步地,进气管3放置于温室1内地下0.5m处,且进气管3表面设置有保温层。
[0026]进一步地,地埋储热管6由若干U型储热管13依次串联而成,U型储热管13设置于地下1.5m处,且相邻两U型储热管13的间隔距离为3m,地埋储热管6的最低处设置有出水口 14,用于将各管道内的水气收集渗透至地下。
[0027]进一步地,除湿剂箱5内设置有若干顺次串联的除湿剂管15,除湿剂管15包括镂空管体16以及设置于镂空管体16内的复合吸附材料17,镂空管体16上设置有用于给温湿度传感器9监测温湿度的检测口18。
[0028]进一步地,复合吸附材料17为硅胶吸附材料。
[0029]进一步地,温室1内的各管线均呈倾斜状设置,且倾斜角度不大于5
°
,以保证湿气凝聚成水流入地埋储热管6中,提高复合吸附材料17的使用寿命。
[0030]进一步具体说明:
[0031]温室1的外循环方面:出气管4布置在温室1内部北墙边,空气集热管串联安装在温室 1外南墙1m处,室外风机7布置在温室1外,与空气集热器8串联布置,空气集热器8通过保温管道从温室1东墙边将热气送入温室1内部,降低北风对温室1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为进一步对标室外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通过湿温度传感器,检测空气集热器8的集热空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地中热湿调控双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室、设置于温室内的室内风机、进气管、出气管以及除湿剂箱,所述室内风机、进气管和除湿剂箱顺次连接,所述出气管和除湿剂箱通过地埋储热管连接;所述温室外设置有依次串联的室外风机及若干空气集热器,所述空气集热器通过保温管道连接至温室内的除湿剂箱;所述温室外部、空气集热器、进气管、出气管以及除湿剂箱上均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且各温湿度传感器均信号连接传感器采集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地中热湿调控双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进气孔,所述出气管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出气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地中热湿调控双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与出气管平行设置于温室内的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地中热湿调控双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放置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纲蔡加加陈久松胡丹丹
申请(专利权)人:法尔美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