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勘探程度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的预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368006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低勘探程度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的预测方法,包括:步骤1:确定各地层层系展布与沉积中心;步骤2:开展沉积岩相、元素以及有机质丰度相关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步骤3:建立不同样品点沉积速率变化模型;步骤4:建立各样品点古生产力变化模型;步骤5:评价各样品点氧化还原程度变化模型;步骤6:建立各沉积环境指标与有机质丰度相关性模型;步骤7:建立研究区适用的多要素有机质丰度的量化预测模型;步骤8:预测有机质丰度平面分布。该低勘探程度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的预测方法提高了泥页岩品质预测的精度,为陆相湖盆烃源岩评价、油气分布规律及页岩油气勘探与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理论依据。实的基础理论依据。实的基础理论依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低勘探程度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的预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油田勘探开发
,特别是涉及到一种低勘探程度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的预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陆相油气勘探实践表明,油气分布主要受到烃源岩条件的控制,其中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油气成藏条件中的重要因素。由于陆相烃源岩存在沉积相变化快、有机质组分复杂的特征,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预测难度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油气资源潜力预测与勘探部署。
[0003]我国新区带、深部层系及海域等低勘探程度区油气资源丰富,近年勘探不断取得发现证实,低勘探程度区将是勘探突破、增储上产的主要阵地。在低勘探领域的区带评价与勘探部署中,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尤其是达到有机质丰度下限的有效源岩发育与否,成为勘探研究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行业标准开展烃源岩评价,需要大量岩心样品的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但低勘探程度区探井资料较少,缺乏相关测试数据,难以满足烃源岩评价的资料相关需求。
[0004]前人曾提出利用测井资料预测有机质丰度,但仍需要钻井岩心取样、测井数据的支持;有学者提出古水深、体系域等因素与烃源岩品质的关系,但大多为定性或半定量的预测,不适用于具体评价与预测。
[0005]因此,亟需建立低勘探程度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的预测方法,为低勘探程度的烃源岩评价提供支持,为区带油气潜力评价奠定基础。
[0006]在申请号:CN201811511167.9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涉及到一种预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测井曲线;根据所述测井曲线计算所述目标区域的总有机碳TOC值;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TOC值,结合测井曲线合成地震记录,进行井震标定;根据所述井震标定的结果,提取井旁道地震属性特征,建立TOC与所述地震属性特征的关系式;根据所述关系式建立目标区域TOC的空间分布。
[0007]在申请号:CN201410727185.6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涉及到一种泥页岩吸附气含量预测方法和装置,通过根据在研究区采集获得的各泥页岩样本在不同温度T下的兰氏体积VL,建立兰氏体积VL、温度T和泥页岩样本的有机质丰度TOC之间的第一关系式,以及根据各泥页岩样本在不同温度T下的兰氏压力PL,建立兰氏压力PL的对数与温度T的倒数之间的第二关系式,进而将第一关系式和第二关系式代入兰氏方程,获得温度T、压力P、泥页岩样本的有机质丰度TOC与吸附气含量V的第三关系式,最后根据第三关系式,预测研究区的吸附气含量V。
[0008]在申请号:CN201910405762.2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涉及到一种超压背景下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预测方法,该超压背景下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预测方法包括:步骤1,采集获取未熟、低熟的高丰度钻井岩心、野外样品;步骤2,开展实际地质样品高温高压模拟实验,获取实验室测试数据;步骤3,通过对岩心的实验室数据分析,获取样品在不同热演化程
度的转化率参数;步骤4,利用最小二乘法获取实际区块的热演化程度计算公式系数;步骤5,根据含油气盆地地震资料及井实测数据,预测获取压力系数;步骤6,预测超压条件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平面分布特征。
[0009]以上现有技术均与本专利技术有较大区别,未能解决我们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此我们专利技术了一种新的低勘探程度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的预测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为优质泥页岩展布预测、区带油气潜力评价提供技术支持的低勘探程度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的预测方法。
[001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低勘探程度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的预测方法,该低勘探程度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的预测方法包括:
[0012]步骤1:确定各地层层系展布与沉积中心;
[0013]步骤2:开展沉积岩相、元素以及有机质丰度相关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
[0014]步骤3:建立不同样品点沉积速率变化模型;
[0015]步骤4:建立各样品点古生产力变化模型;
[0016]步骤5:评价各样品点氧化还原程度变化模型;
[0017]步骤6:建立各沉积环境指标与有机质丰度相关性模型;
[0018]步骤7:建立研究区适用的多要素有机质丰度的量化预测模型;
[0019]步骤8:预测有机质丰度平面分布。
[002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0021]在步骤1,基于研究区钻井、盆缘露头以及地震资料综合研究,确定各地层层系展布;通过地层厚度变化与沉积相岩性特征,确定沉积中心与范围。
[0022]在步骤2,针对潜在泥页岩层系,开展预探井、盆缘露头样品沉积岩相研究;针对泥岩发育层段,密集取样测定钙Ca、铁Fe、硼B、钡Ba、锶Sr、锰Mn、钒V、镍Ni、钛Ti、铬Cr、镓Ga、镧La、镱Yb、铈Ce、铕Eu这些常量、微量与稀土元素,同时进行有机质丰度相关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
[0023]在步骤3,在钻井、露头测试基础上,利用地层厚度与沉积年代、La、Yb这些元素指标,建立不同样品点沉积速率变化模型。
[0024]在步骤4,利用Ba、Al这些元素测定结果,建立各样品点古生产力变化模型。
[0025]在步骤5,利用B

Ga、V

Ni这些元素指标,评价各样品点氧化还原程度变化模型。
[0026]在步骤6,建立各沉积环境指标与有机质丰度相关性模型,单要素分析有机质丰度与沉积速率、古生产力、氧化还原程度这些参数的关系,回归单要素关系公式。
[0027]在步骤6,单要素关系公式为:
[0028]TOC1=f(P
古生产力
)
[0029]TOC2=f(I
沉积速率
)
[0030]TOC3=f(I
还原
)
[0031]TOC即有机碳含量,指岩石中所有有机质含有的碳元素的总和占岩石总重量的百分比,其单位为%;
[0032]P
古生产力
是指古生产力值,为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在能量循环过程中固定能量的速
率,即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产生的有机物的量,单位为g/(m2a);
[0033]沉积速率是指单位沉积时间内所沉积的地层厚度,其单位常为cm/ka;该公式内的I
沉积速率
是指利用Fe、Mn、La、Yb这些元素含量得到的反映阶段地质时期内沉积速率的比值参数,无量纲,参数越高沉积速率越大;
[0034]氧化还原条件是指水体内氧气浓度的含量,可划分为氧化、贫氧、缺氧这些类别;许多元素在氧化条件下发生活化迁移,而在还原条件下发生沉淀;公式中的I
还原
是指利用V、Ni、Th、U这些元素含量得到的反映水体氧化还原条件的比值参数,无量纲。
[0035]在步骤7,利用多因素回归手段,建立研究区适用的多要素有机质丰度的量化预测模型。
[0036]在步骤7,以下公式是基于P
古生产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低勘探程度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低勘探程度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的预测方法包括:步骤1:确定各地层层系展布与沉积中心;步骤2:开展沉积岩相、元素以及有机质丰度相关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步骤3:建立不同样品点沉积速率变化模型;步骤4:建立各样品点古生产力变化模型;步骤5:评价各样品点氧化还原程度变化模型;步骤6:建立各沉积环境指标与有机质丰度相关性模型;步骤7:建立研究区适用的多要素有机质丰度的量化预测模型;步骤8:预测有机质丰度平面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勘探程度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基于研究区钻井、盆缘露头以及地震资料综合研究,确定各地层层系展布;通过地层厚度变化与沉积相岩性特征,确定沉积中心与范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勘探程度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针对潜在泥页岩层系,开展预探井、盆缘露头样品沉积岩相研究;针对泥岩发育层段,密集取样测定钙Ca、铁Fe、硼B、钡Ba、锶Sr、锰Mn、钒V、镍Ni、钛Ti、铬Cr、镓Ga、镧La、镱Yb、铈Ce、铕Eu这些常量、微量与稀土元素,同时进行有机质丰度相关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勘探程度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在钻井、露头测试基础上,利用地层厚度与沉积年代、La、Yb这些元素指标,建立不同样品点沉积速率变化模型。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勘探程度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利用Ba、Al这些元素测定结果,建立各样品点古生产力变化模型。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勘探程度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利用B

Ga、V

Ni这些元素指标,评价各样品点氧化还原程度变化模型。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勘探程度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6,建立各沉积环境指标与有机质丰度相关性模型,单要素分析有机质丰度与沉积速率、古生产力、氧化还原程度这些参数的关系,回归单要素关系公式。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低勘探程度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6,单要素关系公式为:TOC1=f(P
古生产力
)TOC2=f(...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瑞超王千军曾治平付仲欣高剑雄王超周涛贾凡建李园园周惠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